腦洞歷史觀,一個專注于歷史領域、時常腦洞大開的頭條號。開通頭條號以來的短短半年時間,就累積了3.6億的閱讀量和20多萬的訂閱量。它不是曇花一現的黑馬,而是一位發揮異常穩定的勇將,常年高居頭條號自媒體排行榜top10。
3.6億是什么概念?如果一個自媒體每天都有10萬的閱讀量,需要花上近10年時間,才能趕上腦洞歷史觀這半年的閱讀量。
腦洞歷史觀的運營者蔣柳對“自媒體運營”有非常透徹的洞察,并能基于對受眾心理的把握,屢屢制造刷爆全網的“爆款”標題。前段時間微信歷史類大號紛紛轉載的爆文《當韓信從屠夫的胯下鉆過,看到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東西》,正是出自他的手筆。
目前,已經有多家書商聯系到在“頭條號”上聲名鵲起的“腦洞老師”,希望把他的歷史文章結集出版。
12月16日晚,新榜X頭條號新媒體公開課第5期的課堂請來了蔣柳,面對群里超過300位的自媒體人,他以“‘公眾號’與‘頭條號’為「腦洞歷史觀」帶來了什么?”“如何把握不同平臺的受眾需求?”和“如何炮制出讓人非點不可的標題?”三個問題展開了講座。
以下是講座的精華部分。
微信主要靠訂閱,你如果要獲得很高的文章量,必須要有大量的粉絲。相比之下,頭條號采取的是機器推送的方式。這樣的一個好處就是,你不要很多的粉絲,哪怕是零粉絲,但是你的文章可能會獲得好幾百萬的閱讀。例如我的一個朋友,當他開通頭條號時,訂閱數是0,但第一篇文章就獲得了370多萬的閱讀,這個在微信上是不可以想象。
頭條號目前的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了目前最重要的內容平臺之一了,可能你現在覺得它不一定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它是一個變化很快的平臺,具有很多的可能性。
事實上現在很多的這些大號已經開始在多平臺上分發。我們也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怎么才能通吃公眾號跟頭條號呢?我個人總結是頭條愛故事,微信愛雞湯。
微信是一個雞湯為王的地方,大家都愛講情懷,如果你很會講情懷,那么在微信上會很容易獲得成功。最近很火的咪蒙,還有張德芬、AYAWAWA、六神磊磊讀金庸,這些實質上都是雞湯號。而頭條號是一個故事為王的平臺。
下面是最新一期的微信的原創閱讀榜,除了娛樂、時政、健康之外,全是雞湯文。
雞湯文在微信受歡迎的原因,我個人覺得只有一個,那就是轉發。雞湯文的轉發率是所有文章里最高的,而微信訂閱的生命線是轉發。
我運營了一個多月的微信公眾號,什么類型的文章我都發過,就發現雞湯文的轉發率是非常高的:
這是一篇歷史類的雞湯,《為什么這么聰明卻混得一般?因為你的聰明敵不過你的缺陷》,主要就是講歷史上的一些聰明人是怎么完蛋的。這篇文章,推送給了9000人,然后有6000人閱讀,其中還有500人選擇了轉發。
相反的,另外一篇講故事的文章,就完全不可能達到這個轉發量,送達量8000,閱讀2000,轉發就只有37。
我以前發了很多故事型的文章,我的朋友、同學從來不轉發,自從我寫一些雞湯文之后,他們紛紛轉發我的文章。還要附上一句:這個作者腦洞老師是我的同學、我的朋友、我的同事。說得好像以前講故事的那個腦洞不是他同學,不是他朋友,不是他的同事似的。所以,我總結了一下:轉發是微信的生命線,雞湯是轉發的保證。
再給大家看一下我的頭條號閱讀靠前的文章:
可以看到,所有閱讀很高的文章都是講故事型的。可能有人要說,你以前發的都是故事型的啊,說不定講情懷閱讀也會比較高呢。那么,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出名的公眾號叫十點讀書,也開了頭條號,在頭條號發的文章如下:
十點讀書發的基本上都是雞湯文。它在微信上很成功,有百萬粉絲,10萬+的閱讀量,但到了頭條號就只有一千多的閱讀,有些連一百都沒有破。很簡單:水土不服。雞湯可以在微信大行其道,但頭條號愛故事。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通吃公眾號和頭條號?這個方法還是有的:就是故事加雞湯。
我從上周起開始做了一些嘗試,不再單獨講故事,而是把一些道理放到歷史故事里說說,比如這一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懷才不遇時應該怎么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唐伯虎。這一篇在頭條號上的閱讀量很不錯。那么,它在微信上的閱讀如何呢?
推送9000人,閱讀2500,轉發138。以我不到1萬的粉絲來說,應該是比較滿意的了。如果給我10萬粉絲,我完全有信心把這篇文章做到10萬+。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再看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講生活中碰到人渣時我們該怎么辦,也是一個歷史心靈雞湯,里面舉了韓信、郭威、李淵的例子。這一篇在頭條號的閱讀不錯,100萬的推薦,20萬的閱讀,換成微信的打開率也是20%,而且它還有3000的轉發。這個在我的文章里轉發率也是要高于一般講故事的。說明講情懷的東西在頭條號同樣是受歡迎的,但要先包以故事。
相應的,比較一下它在微信上的情況:
我用SOGO微信搜索了一下,共搜到了近5000個結果。當然,他們轉發的時候都按中國國情沒有注明是轉自腦洞歷史觀。其中有兩個比較大的號,轉發后閱讀達到10萬+,被我舉報后,刪除了。
如果我們把雞湯裝進故事里,用故事煲雞湯,就可以在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同時獲得不錯的閱讀。
現在是標題黨橫行的時代,起一個吸引人的標題是一個媒體人的基本素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一個有節操的標題黨,可以夸張,但不可以浮夸。什么叫浮夸呢,就是內容撐不起標題。其實讀者是很寬容的,他們如果覺得你的內容讓他滿意了,他不會介意你的標題有點過。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唐伯虎的春宮圖為什么畫得這么好?因為他懂這種技巧》。
看到標題,你可能以為要講唐伯虎是怎么畫出一流的春宮圖的,按讀者的話說,他們是脫了褲子點進來看的。但在文章里面,我講的其實是怎么遇見最好的自己,跟春宮圖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甚至一幅暴露點的春宮圖都沒有。
然而讀者很大度地原諒了我這個標題狗。讀者是很寬容的,如果你的內容讓他們滿意,他們不介意你標題黨一點。如果你的內容不好,哪怕標題很實在,他們也不會發表意見。
是不是公眾號跟頭條號的標題起一樣就行了呢?我的建議是,在頭條號,你的標題要體現故事性,因為頭條號是故事為王。在微信,你的標題要有情懷,因為微信是雞湯為王。
這里我們來做一個直觀的對比,觀察一下六神磊磊在頭條號上的文章。
《金庸告訴王家衛,什么是最美的久別重逢》,這個標題是故事型的,閱讀10萬+,而《先生是個好稱呼》,是雞湯型的,閱讀4000。
《東方不敗一頓飯吃五頭豬》是故事型的,100萬閱讀 。
而《三體的成功,組織是有貢獻的》,是雞湯體,而且是內涵標題,閱讀8000。
《別裝了,你們需要個毛的高僧大德》,這個是故事型的標題,50萬閱讀。
《當爹媽還能說話時,我們從不覺得那是好聲音》,典型的雞湯標題,4000閱讀。
六神磊磊讀金庸的文章幾乎都是講道理的,但是它都是用故事煲雞湯。可以發現:如果他用故事來當標題,文章閱讀量很高;當他用道理來當標題的時候,文章閱讀量就比較低了。我想這是頭條號跟微信之間的一些差異造成的。
微信是用戶主導型。六神的文章在用戶的腦海里已經形成了一個風格定勢,無論他起什么標題,用戶不會太在意,因為他們知道我打開了這些文章,就會看到自己想要的那種風格。但頭條號是客戶端主導的,它將大量的文章推送到了用戶的面前,用戶對文章的內容沒有一個預期。當他打開頭條號時,只有一個信息傳遞給他,就是標題,所以頭條號要更注重標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頭條號的文章是靠機器推送給用戶的。機器有它的優勢,可以迅速地找到同類型的文章,然后按照興趣瞬間地匹配海量用戶。但是它也有它的劣勢,就是它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比如說《東方不敗吃五頭豬》那篇,它就會把內容推送給對東方不敗感興趣的讀者。相比之下,《當爹媽還能說話時,我們從不覺得那是好聲音》,機器就無法判斷里面的關鍵是什么,因為“爹媽”、“說話”、“聲音”這些詞都不具備特性。如果改成《那英說:中國最好的聲音就在你家里,聽到后記得轉身》,機器就能夠迅速判斷,并把內容推送給對那英感興趣的受眾。
有沒有可能一個標題,既體現故事性,又能體現情懷呢?當然有的,比如《當韓信從屠夫的胯下鉆過,看到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東西》。這篇文章,我采取頭條號跟公眾號用同一個標題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六神磊磊的《武俠江湖:金庸寫人間,古龍寫天涯》,《東方不敗一頓飯吃五頭豬》,都是很不錯的例子。
總結來說,頭條愛故事,微信愛雞湯,我們最好用故事煲雞湯,然后在頭條起一個故事型的標題,微信起一個雞湯體的標題。當然,標題又有故事又有雞湯就更好了。
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保持頭條號首發,而不是在微信首發。
為什么呢?因為頭條號有一個消重機制,這也是為了保護原創。第一個發的,會獲得推薦,第二個發的則不會有太大的推薦。
這里有一個小故事,9月份的時候參加了“頭條號創作者大會”,在大會上,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知名作家,他有一個很好的博客,閱讀量很高,他同時也開了一個頭條號。他告訴我,他的文章在頭條號上的閱讀不高。他主要寫盜墓相關的文章,這個類型的文章照常理來說是很受歡迎的。為什么閱讀不高呢?一問才知道,他總是先發博客,然后把以前的老文章發到頭條號。這樣一來,頭條號一對比,發現這個文章以前在網上有過了。就不會推薦了。后來,我建議他先在頭條號發,然后再發到博客上。回去之后,他改變策略,馬上沖到了排行榜上的前列。
VOL.4 圖說軍事:如何寫出周閱讀量1000萬+的頭條號爆款文章?
VOL.3 石榴婆報告的7個真相
VOL.2 六神磊磊:如果闖江湖,我會分分鐘被干死
VOL.1 “商務范”鄧濰:打造百萬+爆款文章,我就靠這3招
搜索并關注“頭條號”的頭條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簡書專欄,你可以定期收到關于頭條號平臺的最新動態以及自媒體運營的高質量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