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探究文言文實詞詞義的幾種推斷方法,能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準確推斷實詞詞義。
教學重點:實詞詞義的幾種推斷方法
教學構想:
1、實詞重在積累,督促學生每周復習兩篇課內文言文,120個實詞分為12組,每天落實一組。
2、設計導學案,了解學情。
3、精選課內和高考真題作為實例,在練習中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與技巧。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講練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業檢查
2、明確復習目標
實詞是理解文言文的關鍵。因而掌握實詞至關重要。 應考對策:首先,必須通過一定量的誦讀,增強語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實詞的常用義項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與技巧。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幾種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提前印發學案,學生完成練習。
2、討論六組練習,歸納每一組的推斷方法。
第一組:
1、隆慶時,紹興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沖道,縛至府,問曰:“汝何業?”曰:“賣卜?!贬唬骸拔曳蛉擞猩?,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識所謂,漫應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責之。未己,果雙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請推斷詞義: 弄璋 弄瓦
可以聯系上下文,尋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懷孕)“果雙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弄璋、弄瓦”典出《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紡錘。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實為重男輕女的說法。
(“璋”是好的玉石,頂端作斜銳角形,是古代貴族在舉行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給兒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為貴族,可以“光宗耀祖”。后來就把生下男孩子稱為“弄璋之喜”;“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給女兒“瓦”玩,是希望她將來能勝任女紅(gōng)之意。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兒子,“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兒。)
【方法總結1】語境推斷法(利用上下文語境)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這恰恰是我們要尋找的鑰匙。 要把握一個實詞的含義,絕不能離開它生存的語境,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這恰恰是我們要尋找的鑰匙。
第二組:
2、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陶淵明)
【解析】“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丛鹤永锏臉?,使臉上現出愉快神色。眄:斜視,在這里翻譯成看即可)
3、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歐陽修)
“組”是以“纟”為偏旁,可以知道詞義和繩索有關,前邊有“系”(捆綁)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組”的意思為“帶子,繩索”。
4、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06天津卷)
牧:統治,治理 。“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 “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治,治理”之意了。寇恂文武兼備,具有管理百姓、統帥軍隊的才能.
【方法總結2】字形推斷法(利用漢字字形)
漢字是表意文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義;形聲字占漢字總量的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表意的形旁來推測這個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根據字形推斷出詞的大概意義范疇,再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確定詞的具體含義。
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
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與兵器有關;
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
從“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
凡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
其它還有:禾--五谷、隹(zhuī)--鳥雀、貝--金錢、皿--器具
攵(攴) --敲擊、系--捆綁、纟--絲麻、宀--房舍、冖--籠罩、穴—洞
月--肉、頁--首、自--鼻、目---眼、歹--死亡、尸--身體
試試看:
5、進之(人名)此時案腰間刀伺(檀)道濟(人名),有異言,則殺之。道濟趨下階,叩頭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濟如有異心,速殛(jí)之?!保?/span>07年江蘇)
殛:誅殺
高進之這時用手按住腰間的刀窺視檀道濟,如果他有異議,就殺掉他。檀道濟快步走下臺階,叩頭說:“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濟如有異心,就趕快殺死我。”
史稱檀道濟被殺前,“憤怒氣盛,目光如炬”,扯下頭巾扔在地上,說:“乃壞汝萬里長城!”
6、吳有儒曰徐孟祥氏,……志行高潔,家光福山中……。縉紳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廬焉。(2014湖南卷)
造:造訪。本義:到;往某地去。士大夫在西山游玩時,一定會去他家拜訪。
第三組:
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
秦國有足夠的力量利用他們的這一弊端,追擊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尸橫遍野,(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
8、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宮賦》)
“族”與“滅”對應,義同“滅”字(族滅)
9、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小雅蓼莪》)
依仗,憑借,引申義是指父親、父母。
沒有父親,我依靠誰?沒有母親,我仰賴誰? 表達詩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心與遺憾。
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方法總結3】語言結構推斷法(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喜歡用整齊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近或相反,運用這種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難。如:“怨天尤人”,“天”與“人”相關,“怨”與“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應為“怨恨;歸咎”義。
試試看:
10、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掛,腰里佩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
11、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
“捐”與“棄”對應,拋棄,舍棄。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摜在一邊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捐助,獻出財物:~獻。~款。⒋除去:~不急之官(除去無關緊要的官)。
為國捐軀: 為國家、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
第四組:
1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齡《狼》)
犬:像狗一樣。過了一會兒, 一只狼徑直走開, 另一只狼像狗一樣在前面坐下了。
13、(鶴)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蘇軾《放鶴亭記》(04湖南卷)
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14、浚遒縣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07年全國卷)
祠:祭祀(動詞) 謂語位置。 譯文:浚道縣有唐、后二座山,百姓都來這里祭祀。
【方法總結4】語法分析推斷法(利用語法結構)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以及詞語的搭配,可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
一般說來,作主語、賓語的常是名詞,如果是形容詞、動詞等處在主語、賓語的位置,則常常要活用作名詞,解釋時要注意其意義的轉換,譯出其名詞特點;作謂語的常是動詞,如果是名詞處于謂語位置,或形容詞處于謂語位置且帶了賓語,也?;钣米鲃釉~,解釋時同樣要注意其意義的轉換,譯出其動詞特點;作狀語的常是形容詞,如果名詞作狀語,則常常要譯成介賓短語。
試試看:
15、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名詞作狀語。
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
16、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簱鷳n,憂慮。譯文: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心別人不了解他。
強調要真才實學,不走彎路、近路,憑本事吃飯。
17、屬吏憚其(海瑞)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者朱丹其門,聞(海)瑞至,黝之。(《明史海瑞傳》)
“朱丹”、“黝”都處在謂語的位置并分別帶了賓語“門”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們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是“漆成紅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官污吏很多自動免去。有顯赫的權貴把門漆成紅色的,聽說海瑞來了,改漆成黑色的。
第五組:
18、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19、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 (《孔雀東南飛》)
“取”,會意字,從手,從耳,象手牽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虜,割取左耳,作為記功的憑據。引申“拿取”“奪取”等義,在此都講不通,以“娶”代之,則通。
20、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要想走很遠的路,到達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顛,極目遠眺,一覽眾山小,就必須從山腳起步。這和老子所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須有一個遠大而確定的目標,但實際做起來,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方法總結5】通假推斷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語法現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詞語從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語境。當遇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可以嘗試從通假字角度考慮,然后根據通假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試試看:
21、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史記滑稽列傳》)
同“囑”,囑咐。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孟。
聯系《岳陽樓記》中“屬予作文以記之”, 囑咐。
22、帝……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2016全國卷 I《曾公亮傳》)
“錫”即“賜”,通假字。
曾公亮質問他: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不虔君命”即“對國君的命令不尊重”。
第六組:
23、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有飛騎犯法,善才(人名)繩之。
繩之以法,以法律糾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約束、制裁。(繩之以法) 譯文:有一個侍衛軍軍士犯了法,權善才依法查辦了他。
(補充:2014年高考真題:①交通貴戚,吏莫敢繩:勾結皇親國戚,官吏沒有人敢制裁他。 ②繩吏之法尤峻:制裁官吏的法令尤其嚴苛或嚴厲?!袄K”本義是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袄K”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是名詞用作動詞,解釋為“約束、制裁”。 通過成語“繩之于法”可以得知) 、
24、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
適:到,往。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彼且奚適也?
25、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果驚亂,城上鼓噪乘之,殺獲甚眾。(09年課標卷)
?。嚎拷?/span>
于是趁著夜晚從城墻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營地,敵人果然十分驚慌,城里官兵乘機大聲叫喊,奮勇殺敵,殺死和俘獲了很多敵人。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蛾惽楸怼?/span>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聯想:日薄西山、義薄云天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方法總結6】聯想推斷法(聯想課文、聯想成語)
即知識遷移法。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借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試試看:
26、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誠廉》)
奪:改變。
石頭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變它堅硬的本質;丹砂可以被磨細,但不能改變它赤紅的本色。比喻仁人志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節操。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改變) 李密《陳情表》
27、金兵內侵,夏人乘虛盡取河外諸城鎮。震威城距府州三百里,最為孤絕,昭(人名)率老幼嬰城,敵攻之力。 (09年全國卷)
嬰:環繞
金兵入侵,夏人乘機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鎮。震威府距離府州三百里,勢力十分孤立。朱昭帶領全城老幼繞城固守,以抵御敵人攻擊的力量。
聯想: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三、歸納總結:
1、語境推斷法 (上下文) 2、字形推斷法3、結構推斷法(相反、相近)
4、語法分析法(位置、詞性)5、通假推斷法6、聯想推斷法(成語、課文)
在閱讀課外的文言文章時,這幾種方法靈活運用,具體情況選中具體的對應的方法,做好心理調試,不怕困難,積累一定一詞多義,通假字,多掌握一些成語,學會語法分析,細心認真的,做選擇題時用帶入法,翻譯時字字落實。所以我們在閱讀時一個心里就是不要怕困難,遇到難以理解的詞時候要靜下心來,根據上下文來進行推斷。
四、鞏固練習:通讀下面的語段,解釋句中劃橫線的文言實詞詞義。
1.北將軍劉牢之問部下甲兵芻糧,高進之布指算,不爽 ,乃辟行軍司馬。(07年江蘇卷)
爽:差錯。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氓》/ 屢試不爽/毫厘不爽
劉牢之問部下鎧甲、兵器、糧草的數量,高進之掐指一算,一點都不差,于是任命他為行軍司馬。
2、二年正月,澤至開德,以孤軍進,都統陳淬言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欲斬之,諸將乞貸淬,使得效死。澤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
貸 :寬恕、寬免 。嚴懲不貸
第二年正月,澤(人名)到達開德,孤軍深入,都統(官名)陳淬(人名)說敵人士氣很高,不可以輕易出兵,澤大怒,要把他斬首處死,許多將領請求饒恕陳淬,才使他免于一死。
3、謝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謝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2017年全國卷I)
臧否:表揚 、批評/褒貶/評論人物好壞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
謝弘微口中從不説別人壞話,而謝曜則喜歡評議人物,每當謝曜在言談中涉及別人時,謝弘微就常用別的話題岔開。
4、余病痞且悸,謁醫視之,曰:“惟伏神為宜?!泵魅?,買諸市,烹而餌之,病加甚,召醫而尤其故。(伏神:中藥名,外形似芋。)
尤:責問。 聯想:怨天尤人
我得了腹內郁結心悸反常的病,請求醫生看他的病,說:“只有茯苓適合治療?!钡诙欤绞袌錾腺I,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來醫生責問他其中的緣故,醫生要求觀看藥渣,看后說:“唉!全是老芋頭啊,那賣藥的欺騙你將假貨賣掉。你自己昏惑不明,卻反而怪于我,不是過分嗎?”我憂愁慚愧,憤恨憂心,將這類事推而廣之,那么世上像這樣以芋頭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誰來分辨呢!
5、張蒼罷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竇廣國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聯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可見“私”即“偏愛、偏私”
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東坡《留侯論》)
譯文:天底下真正有勇氣的人,(應該是)面對突然發生的事情不會感到驚恐,(別人)無怨無故冤枉他的而不憤怒.
7、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游諸侯無所遇,困于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怒,念諸侯獨秦能苦趙,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赍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睆垉x曰:“嗟乎,此吾在術中而不牾,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參考譯文]張儀是魏國人,與蘇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學習用游說來聯合的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儀。張儀游說各國沒有被賞識,流落到楚國,這時蘇秦便召他前來,又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心想各國中只有秦國能讓趙國吃苦頭,便前往秦國。蘇秦又暗中派侍從送錢去資助張儀,使張儀見到了秦王。秦王很高興,以客卿地位禮待張儀。蘇秦的侍從告辭時對張儀說:“蘇秦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會挫敗聯合各國的計劃,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操縱秦國,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來供給您費用,這些都是蘇秦先生的計謀??!”張儀感慨地說:“罷了!我在別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我不如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事了。請代我拜謝蘇秦先生,只要他活著,我張儀就不說二話!”
教學目標:練習中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與技巧。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歸納實詞推斷方法:
1、語境推斷法 (上下文)
2、字形推斷法
3、結構推斷法(相反、相近)
4、語法分析法(位置、詞性)
5、通假推斷法
6、聯想推斷法(成語、課文)
二、練習鞏固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朱然,字義封。嘗與權同學書,結恩愛。至權統事,以然為余姚長。后擢山陰令,董五縣。權奇其能,分丹楊為臨川郡,然為太守。會山賊盛起,然平討,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遷昭武將軍?;⑼④妳蚊刹『V。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余,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魏遣張郃等攻江陵,郃圍江陵,然中外斷絕。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攻破兩屯。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垂發,事覺,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由是然名震于敵國,改封當陽侯。
(節選自《三國志吳書》,有刪改)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后擢山陰令,董五縣 董:監管
B.權奇其能 奇:認為……奇特
C.權假然節 假:代理
D.方厲吏士 厲:通“勵”,激勵
解析:選C
“假”根據語境孫權曾問呂蒙死后誰可代替他,呂蒙說朱然膽識過人,可以接任,呂蒙去世,孫權授予朱然節杖,鎮守江陵;且從分析結構看“假”為動詞,“節”為賓語,故解釋為“代理”不正確,應解釋為“授予”。
(2)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 “ ”通“ ”,
②堪戰者裁五千人 “ ”通“ ”,
③郃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 ”通“ ”,
①禽 擒 捉拿,捕獲 ②裁 才 僅僅③徹 撤 撤退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
譯文:江陵令姚泰帶領軍隊在北門防守,見敵人眾多,城中人少,糧食幾盡,于是和敵人勾結,謀劃作為內應。
(關鍵詞:備,防守;盛,多;因,于是;交通,勾結)
參考譯文:
朱然,字義封。曾經與孫權一同學習,結下深厚的友誼。到了孫權統領事務時,孫權任用朱然擔任余姚長官。后來升遷為山陰令,監管五個縣。孫權非常驚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楊劃分到臨川郡,朱然擔任太守。適逢山賊興起作亂,朱然討伐他們,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跟隨討伐關羽,另外和潘璋到臨沮擒獲了關羽,升遷為昭武將軍?;⑼④妳蚊刹≈?。孫權問:“愛卿如果一病不起,誰可代替您?”呂蒙回答說:“朱然膽識不凡,我認為可以接任。”呂蒙去世,孫權授予朱然節杖,鎮守江陵。魏派遣張郃等將進攻江陵,張郃包圍了江陵,朱然內外斷絕。當時朱然城中士兵有許多得了浮腫病,能夠作戰的只有五千人。張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樓櫓,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內,將士都大驚失色。朱然鎮定自若無一絲恐懼,激勵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軍兩座軍營。江陵令姚泰帶領軍隊在北門防守,見敵人眾多,城中人少,糧食幾盡,于是和敵人勾結,謀劃作為內應。將要起事時,事情被發現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殺了姚泰。張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從此,朱然名震敵國,改封為當陽侯。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竇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詩自名,代宗時,位左拾遺。群兄弟皆擢進士第,獨群以處士客隱毗陵。母卒,嚙一指置棺中,廬墓次終喪。從盧庇傳啖助《春秋》學,著書數十篇。蘇州刺史韋夏卿薦之朝,報聞,不召。后夏卿入為京兆尹,復言之,德宗擢為左拾遺。時張薦持節使吐蕃,乃遷群侍御史,為薦判官,入見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為拾遺,何其難也?以二十年難進之臣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壯其言,不遣。
王叔文黨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韋執誼不可,乃止。群往見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笔逦脑唬骸澳魏??”曰:“去年李實伐恩恃權,震赫中外,君此時逡巡路傍,江南一吏耳。今君又處實之勢,豈不思路傍復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
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為唐州刺史。節度使于 素聞其名,既謁見,群危言激切,甚悅,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愛重之,召入為吏部郎中。元衡輔政,舉群代己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吉甫以羊、呂險躁,持之數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頗復恩讎,臨事不顧生死。是時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懼駭,聞其卒方安。(選自《舊唐書竇群傳》,有刪改)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始自草茅擢臣為拾遺 草茅:民間
B.從盧庇傳啖助《春秋》學 傳:經傳
C.一何易 易:輕率
D.雅不喜群 雅:一向
解析:選B
B項,從句內語境看,他跟隨盧庇對啖助的《春秋》學說進行解說,寫文章數十篇?!皞鳌睉撌恰白⒔?、闡述”的意思,該項解釋為“經傳”不正確。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吉甫以羊、呂險躁 險躁:輕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頗復恩讎 恩讎:恩澤和仇恨
D.臨事不顧生死 生死:死的危險
解析:選C
A項,是同義復詞,從上下文看,應該是形容兩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險”有“冒險,犯險”之意,都指性格不穩重,即“輕薄浮躁”。
B項,是同義復詞,從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壓下,竇群等人心里當然不高興?!芭笔恰鞍l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
C項,是偏義復詞,“頗復恩讎”中的“復”是“報復”的意思,因此“恩讎”一詞,更偏向“讎”,即“仇恨”的意思。
D項,是偏義復詞,“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顧及自己會遭遇“死的危險”。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節度使于 素聞其名,既謁見,群危言激切,甚悅,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
譯文:節度使于 一向聽聞他的名聲,拜見時,竇群言語率直激切,于很喜歡,奏請朝廷授竇群留任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服金魚袋。
關鍵詞:素,向來,一向;謁見,拜見;危言,正直的言語;充,任。
譯文:竇群,字丹列,京兆府金城縣人。他的父親竇叔向,因詩寫得好而聞名于世,代宗時,擔任左拾遺。竇群的哥哥弟弟們都考中了進士,只有他以處士的身份隱居在毗陵。他母親去世時,他咬斷自己一根指頭放到棺材里,在墓邊搭了個喪棚住到守喪期滿。他跟隨盧庇注釋闡述啖助的《春秋》學說,所寫的文章有數十篇。蘇州刺史韋夏卿向朝廷推薦他,上報皇帝知聞,皇帝卻沒召見他。后來韋夏卿入京擔任京兆尹,又推薦了竇群,德宗讓他擔任左拾遺。當時張薦被派出使吐蕃,于是就升他為侍御史,任張薦的判官。竇群進宮去見皇帝時說:“皇上您登基二十年了,才把我從民間提拔出來當拾遺官,是多么艱難哪!用二十年難以提拔的臣子當和蕃判官,太輕率了吧?”皇帝認為他說得對,就沒派他去。
王叔文集團得勢時,一向不喜歡竇群,他也憤恨不平不肯依附他們。王叔文一黨想把他趕出朝廷,韋執宜不同意,于是作罷。他去見王叔文說:“事情有難以預料的。”王叔文說:“為什么呢?”他說:“過去李實夸耀自己的恩寵,倚仗著權勢,威風震動朝廷內外,您那時在路邊徘徊,只是江南一名小官罷了。現您也處于李實這樣的權勢,難道不想想路邊還有像您這樣的人嗎?”王叔文雖感到震驚,但也最終沒任用他。
憲宗即位,(竇群)調任膳部員外郎、兼任侍御史知雜事。出任唐州刺史。節度使于 一向聞知他的名聲,拜見時,竇群言語率直激切,于很喜歡,奏請朝廷授竇群留任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服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歡和器重竇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輔政大臣,舉薦竇群頂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竇群奏請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李吉甫認為羊、呂二人輕薄浮躁,接到奏表數日不予批復,竇群等人因此憤恨李吉甫。竇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歡復仇,碰到事情不考慮死的危險。當時召他入朝,說要重用,朝中人人驚駭,聽說他死了方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