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讖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師、方士等以讖術所作的預言。從先秦起,讖言在歷史故事中已多有記載。到了明清時期,讖言被廣泛運用于小說敘事中,它在文學創作中有逃避文字獄的特殊作用,是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紅樓夢》多以詩詞的形式來預示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即詩讖。小說中最大的一個讖是在第五回賈寶玉游太虛幻境時,看到了金陵十二釵圖冊和判詞以及“紅樓夢曲”,大篇幅的讖詞中暗藏了賈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劇結局以及這個大家族分崩離析的兆示。類似整部《紅樓夢》的結構框架,只是表達得十分含蓄,需要讀者從后面的情節中去細品。另外小篇幅的詩讖散落在各個回目之中,隨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寶釵過生日,元妃從宮中差人送出一個燈謎來,猜著后大家再制一個送進去。迎春寫的是“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寶釵寫的是“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說的實際上是各自的性格和歸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離黃泉之路不遠,燈謎中隱喻了她一生的遭際;寶釵則是夫妻分離后孤獨守寡,日日煎熬。這一回的回目是“制燈謎賈政悲讖語”,將幾個姑娘的命數暗藏在燈謎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類似的情節,姐妹們寫詠絮詞,探春寫的是“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暗含探春遠嫁的命運,跟第五回中的判詞相呼應。《紅樓夢》中的讖除了主要以詩詞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圖讖,即以圖畫配上含有詩詞隱語式的文字來預測人物的命運,如十二釵的判詞均配有圖。也有單獨以圖作讖的,如寶釵的金鎖上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文字圖案。讖言在《紅樓夢》中構成一個系統的結構,從內部推動情節的發展,對結局進行暗示和隱喻,以預言出現,以應驗結尾。另一方面,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對世人的勸誡、警示和點化。紅樓讖的獨創性在于讖語不再僅僅作為懸念和伏線,而是與人物的性格相結合,使每個人的讖語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詩作。如香菱的判詞“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史湘云的判詞“湘江水逝楚云飛”,都充滿了美感,表現了曹雪芹對女兒的美的贊頌。讖言和詩營造出的藝術境界更是別具特色,假如沒有讖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會大減,讀者無法感知到其中的隱喻,語言便不再令人傷痛和動容,當“葬花”的凄涼和“埋香”的雅致與讖言合二為一時,《葬花吟》才顯出它的生命力來,它的意境才是最獨特的。《紅樓夢》中的讖多是隱蔽式、不明朗的暗讖,如有以小說中的戲曲情節來暗示人物命運的,如元妃省親時點了四出戲,從脂硯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賈府的敗落,《長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邯鄲夢》是伏了甄寶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可見小說中的每一個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環境和景物來作預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筆觸,帶出一種模糊的兇兆,兆示著不僅迎春會離去,大觀園中的每一個女兒都會離去,寶玉所感傷的是大觀園失落的感傷,也是青春繁華失落的感傷。除此之外,《紅樓夢》的敘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反讖現象,即預言和應驗并不彼此相對,而是背道而馳。如薛寶釵的金鎖上是“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文字,但她的命運卻是被拋棄,獨守空閨,完全向著另一個的方向行進。反讖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預言和結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沖擊力,獲得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小說的結構不落入俗套,而讀者亦感覺更加有趣味性。作者選擇反讖以反說正,更讓人感受到命運的無力感。讖言本身給人虛空的感受,讖言在虛無之外留下模糊的指向性,似乎在冥冥之中已被命定,緩緩帶出《紅樓夢》“人生如夢”的主題。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論覆蓋到每一個人物身上,使《紅樓夢》成為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毀滅的作品,表現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質。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歸咎于命運的齒輪,家族之哀也隱藏在家國之哀中,被洪流沖散了。事實上,《紅樓夢》的主題自始至終都是通過家族的興衰表現封建社會土崩瓦解的到來,這是明清之際的社會性憂慮。曹雪芹處清朝乾隆時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護,見識了生命的最繁華。直至家族敗落,又窮困潦倒到極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敗。因此他得以更冷靜地觀察社會,透過浮華看到宿命的征兆。在小說中每一個讖的運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對情節的發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摘編自徐雅萍《〈紅樓夢〉中的讖言藝術》)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讖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預言的含義;從先秦起就被廣泛運用于小說中,對逃避文字獄有特殊作用。
B.文學作品中讖言表達得十分含蓄,同時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對世人的勸誡、警示和點化,暗含寫作意圖。
C.《紅樓夢》中運用讖言這種方式,不僅與文本完美結合,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安排,而且在結構和主題方面也加以滲透。
D.反讖現象存在于《紅樓夢》的敘事中,以預言和應驗的反差,形成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賦予小說魅力。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紅樓夢》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釵圖冊和判詞以及“紅樓夢曲”直接預示了賈府眾女眷的悲劇結局。
B.《紅樓夢》中運用了大量的讖言,典型的有詩讖、戲讖和謎讖等,可以推想主要人物的命運或結局。
C.曹雪芹對讖言獨具匠心的運用,使《紅樓夢》語言更能表現美的同時,也可以成為探佚之后情節或結局的重要材料。
D.薛寶釵的金鎖上的文字、史湘云的判詞、林黛玉自吟的《葬花吟》是人物悲劇命運的暗示,也充滿了美感。
3.根據文章內容,下列選項中屬于“反讖”的一項是( )
A.《紅樓夢》第五回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姑讓寶玉喝的茶是“千紅一窟”,飲的酒是“萬艷同杯”。
B.林黛玉所住瀟湘館中以竹子最盛,“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一片翠竹環繞”。詩社建立時,黛玉取詩號為“瀟湘妃子”。
C.第五回《紅樓夢曲》中元春的曲子是(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
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中,香菱掣了一根并蒂花,題著“聯春繞瑞”,那面寫著一句詩,道是:連理枝頭花正開。
4.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第五回通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曲詞的形式,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待出來。根據文章材料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從下列四幅圖畫中選擇兩幅,結合畫面闡述預示了紅樓夢中人怎樣的命運結局?(四選二)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閱讀答案:
1.C
2.A
3.D
4.先總述讖言的使用,引入紅樓讖。接著闡述讖言在《紅樓夢》中的表現形式,有詩讖、圖讖等,然后闡述曹雪芹對讖言的獨創性使用,最后論述讖言對《紅樓夢》主題的滲透。
5.示例:第一幅畫面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花”對應襲人之姓,“席”則諧“襲”之音,暗含襲人姓名。鮮花漂亮,而破席卑賤,正如矛盾之中的襲人。襲人本性善良,但在賈府這個復雜的環境中,她既要順從和忍耐,又要圓滑討巧。“破”可理解為賈府沒落,襲人順勢而為,也屈從了命運的安排,她最后與戲子蔣玉菡結為了夫妻,正所謂“優伶有福”、“公子無緣”。
第二幅畫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畫面中“桂花”暗指“夏金桂”,“蓮”指英蓮(香菱)。“水涸泥干,蓮枯藕敗”,暗示香菱生活在非常險惡的環境中,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而死。
第三幅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這是對賈探春圖畫的描述。掩面哭泣的女子是探春,“大海”“大船”暗示探春日后遠嫁海外,“放風箏”比喻探春遠嫁,遠離故土,猶如短線風箏,一去不回。
第四幅畫著“一個惡狼,追撲一美女,欲啖之意。——“惡狼”指迎春的丈夫孫紹祖,“中山狼”比喻忘恩負義的人,“美女”就是迎春。惡狼“追撲”“欲啖”美女,暗示賈迎春嫁給孫紹祖,不久就被折磨而死。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從先秦起它就被廣泛運用于小說中”錯。根據原文“到了明清時期,讖言被廣泛運用于小說敘事中,它在文學創作中有逃避文字獄的特殊作用,是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可知,應該是“明清時期”。
B.“文學作品中”“同時也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對世人的勸誡、警示和點化”錯誤,范圍擴大,不是所有文學作品的讖言都借助神的力量對世人進行警戒點化。
D.“形成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理解錯誤。根據文中“反讖以出乎意料的力量……使小說的結構不落入俗套”可知是以預言和現實的反差來形成小說獨特的結構魅力,而不是形成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釵圖冊和判詞以及'紅樓夢曲’直接預示了賈府眾女眷的結局”曲解文意,結合“大篇幅的讖詞中暗藏了賈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劇結局以及這個大家族分崩離析的兆示。類似整部《紅樓夢》的結構框架,只是表達得十分含蓄”“小說中最大的一個讖是在第五回賈寶玉游太虛幻境時,看到了金陵十二釵圖冊和判詞以及'紅樓夢曲’,大篇幅的讖詞中暗藏了賈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劇結局以及這個大家族分崩離析的兆示”“另外小篇幅的詩讖散落在各個回目之中,隨意穿插”等分析,原文只是說“暗藏”“表達得十分含蓄”等,不是“直接預示”。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符合大觀園中眾女子的命運結局,不合題干要求。
B.林黛玉所住瀟湘館中以竹子最盛,黛玉取詩號為“瀟湘妃子”,順應常理,沒有構成反差。不合題干要求。
C.“喜榮華正好”,實指元春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得征鳳鸞之瑞這件大榮華大富貴。“恨無常又到”,佛教人物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生成壞滅的過程中,遷流不停,絕無常住性,所以叫“無常”。舊時迷信,說人將死時,與勾攝生魂的使者來,叫人死亡,這使者也叫“無常”或“無常鬼”。符合元春的個人經歷。不合題干要求。
D.第六十三回占花名中,香菱所占花名是并蒂花,簽名“聯春繞瑞”也非常吉祥。這一切似乎預示香菱會有個美好結局,其實不然。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遇上金桂,更是命喪黃泉。詩句出自宋代朱淑貞《落花》(一作《惜春》)詩:“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香菱結局隱在后一句“妒花風雨更相摧”,指的是夏金桂因嫉妒香菱,將她活活折磨死。屬于“反讖”。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論述不同時期,讖言的使用。第二、三段講《紅樓夢》中讖詞及詩讖等的使用。
第四段主要講《紅樓夢》中的讖除了主要以詩詞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圖讖。
第五段主要講紅樓讖的獨創性在于讖語不再僅僅作為懸念和伏線,而是與人物的性格相結合,使每個人的讖語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詩作。強調獨創性使用。
第六段寫《紅樓夢》中的讖多是隱蔽式、不明朗的暗讖。
第七段寫《紅樓夢》的敘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反讖現象,即預言和應驗并不彼此相對,而是背道而馳。
第八、九段寫讖言緩緩帶出《紅樓夢》“人生如夢”的主題。
根據分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詞語表述即可。
5.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判斷、推理,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第一幅圖需要注意床上的一張破席子以及席子上的鮮花。襲人的畫,一簇花,象征著她的姓,姓花;一床破席,是說這幅畫是暗示的襲人,可是為什么是破席子,可理解為賈府沒落。
“一床破席”也可以指蔣玉菡。蔣玉菡是戲子身份,戲子是下九流,生活在社會底層。暗示襲人嫁給蔣玉菡,既非自覺自愿,也不稱心如意。
第二幅畫,所用意象比較豐富,有桂花、池沼、枯敗的蓮荷等。英蓮是甄士隱的女兒,被掠到薛家后改名為香菱。香菱和英蓮其實是同一個人。畫面“一支桂花”暗指“夏金桂”,“蓮枯藕敗”隱指英蓮生活的處境及其結局。照畫面分析,蓮枯藕敗,香菱的結局當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第三幅畫,夕陽西下,有兩個人在一起放風箏,不遠處還能看到一艘船,船上還有個人。兩個人放風箏,兩人,是指賈政和王夫人;風箏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說賈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遠嫁到海一帶的富貴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連鳳姐也不敢小瞧探春。生于賈家末世,遠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了。
第四幅圖上有一個女子,還有一匹跳起來的狼,好像要吞噬女子。賈迎春是賈家的孫女,嫁給了一個得志猖狂的惡狼。這個惡狼指的是誰呢?自然是孫紹祖。還有就是說了孫紹祖的性格殘暴。賈迎春被自己的丈夫虐待,在判詞中說了她是被自己的丈夫害死的。賈迎春判詞中暗示的悲劇,和她的丈夫是脫不了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