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檢查:
根據患者的病史和癥狀體征進行診斷,懷疑腦腫瘤時應進行神經影像學檢查,如CT、MRI等。
1.1.腦腫瘤以卒中樣發病者稱腦瘤性卒中。腦瘤性卒中和腦卒中很相似,同樣都是以偏癱、失語、口眼歪斜,就診前可有頭痛、全身或部分性癲癇發作、肢體無力、意識障礙以及內分泌紊亂為臨床表現。腦腫瘤卒中的發病形式大致有3種。
1.1.1.以卒中為首發癥狀,迅速出現腦疝而昏迷。
1.1.2.原有頭痛加重起病,逐漸昏迷,呈亞急性起病過程。
1.1.3.原有神經系統受損癥狀(如輕偏癱等)突然加重起病。
腦腫瘤卒中表現為顱內血腫或蛛網膜下隙出血。當其作為首發癥狀出現時,易與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腦出血混淆。
1.2.影像學表現
當一個人出現任何特征性的癥狀時,醫生可能懷疑為腦腫瘤。通過查體可以確定腦功能異常,需要另外一些檢查才能確診。
1.2.1.常規X線檢查除對診斷腦膜瘤、垂體腺瘤有幫助外,對其他腦瘤幫助甚少。垂體腫瘤壓迫視神經時,可出現視覺的癥狀。血液檢查可發現血中垂體激素水平異常,可用CT和MRI診斷。有時另外一些腫瘤也可引起血中激素水平異常,但很少見。必須進行活檢確定腫瘤的類型及惡性程度。
1.2.2.有時在腰椎穿刺取得腦脊液作顯微鏡檢查時,可發現癌細胞。但若有顱內壓增高的跡象時,不應作腰穿,否則易導致腦疝。腦疝是腦腫瘤最嚴重的并發癥,這是因為顱內壓增高,迫使腦組織向下通過狹窄的顱底孔道使腦干受壓,結果導致腦干控制的重要功能紊亂,引起呼吸、心率和血壓異常。如果不及早診斷和治療,腦疝最終會導致昏迷和死亡。
1.2.3.通常可作部分或全部腫瘤切除取活檢。有時腫瘤位于腦的深部,不易安全、直接接近,對這類病例,可用三維定位穿刺針取活檢。該方法是將穿刺針在特殊成像裝置的引導下進行穿刺,抽取腫瘤細胞。
1.2.4.CT掃描對診斷極有價值,表現為出血征象和腫瘤征象并存,有以下特征。
1.2.4.1.血腫無特發部位,隨腫瘤類型而定。多位于腦葉;而高血壓腦出血多位于基底節區。病灶周水腫與腦出血水腫期齡不符,出血后早期即有明顯灶周水腫;而高血壓腦出血早期僅有輕微灶周水腫,出血后第2周水腫最明顯。
1.2.4.2.出血灶形態不規則或密度不均勻,而高血壓腦出血一般為均勻高密度類圓形影。
1.2.4.3.出血一側可見瘤體、鈣化或壞死灶,增強后可見血腫周圍瘤體或瘤壁強化。
1.2.4.4.囊變腫瘤出血可見液平面,上半部為低密度囊液,下半部為高密度血液。CT掃描可以為腫瘤出血提供定位診斷,而且可以顯示腫瘤出血量和血腫發展方向,對治療和預后估計有重要意義。但在定性上,由于不同性質腫瘤密度差別較小,CT具有局限性,而MRI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率,對于腦瘤定位和顯示腫瘤出血優于CT。
2.鑒別診斷:
2.1.腦瘤性卒中與腦卒中的鑒別
2.1.1.腦瘤性卒中發病年齡較小,平均42.6歲。
2.1.2.腦瘤性卒中一般多不伴高血壓;而腦卒中大約70%有高血壓病史。
2.1.3.發病前多有長期頭痛等顱內壓增高癥狀或偏側肢體乏力等輕微神經系統癥狀,出血后癥狀加重。
2.1.4.腦瘤性卒中多為轉移瘤所致,有原發病灶,以肺癌轉移最為多見,所以多有原發病的表現;而腦卒中則無相關疾病癥狀。
2.1.5.腦瘤性卒中常經脫水及對癥治療后癥狀好轉,后來又癥狀反復,仍會再加重;腦卒中經治療好轉后,一般不會再反復。
2.1.6.腦瘤性卒中偏癱較輕,并常伴有癲瘤發作;腦卒中偏癱重,癲癇發生率很低或沒有。
2.1.7.腦瘤性卒中眼底檢查視乳頭水腫較重,且常進行性加重;而腦卒中視乳頭水腫往往較輕,多數經治療后很快消失。
2.1.8.腦瘤性卒中睡穿刺腦脊藏壓力多較高,且呈持續性升高,蛋白質含量也甚高;腦卒中腰穿腦脊液壓力到后期漸近正常,蛋白質含量也基本正常。
總之,腦瘤性卒中一般而言,發病相對較慢.癥狀多為持續性、進行性加重;麗腦卒中發作只是其特殊表現而已。
2.2.腦腫瘤以卒中樣發病者被誤診為腦血管病的常見原因
2.2.1.臨床醫生往往由于過分強調腦腫瘤發病緩慢的特征,而對特殊起病形式認識不足。
2.2.2.老年腦腫瘤患者多伴有腦動脈硬化和腦萎縮.顱內空腔變大,在疾病的一定階段,顱內壓增高癥狀不易表現出來;加之老年人疼痛閾高.對疼痛刺激不敏感.腦腫瘤的“三大主癥”不明顯。所以,對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一旦發病,最容易使人想到腦血管病。
2.2.3.脫水劑的應用減輕了腦水腫,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暫時緩解,與缺血性腦斑管病相似。
2.2.4.位于額葉、顳葉等“啞區”的腫瘤,早期常無定位體征。
2.2.5.忽視了腦轉移瘤原發病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