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勇,男,1971年11月2日生。2015年1月21初診
主訴:發現HBsAg陽性20余年,反復肝功能異常6年,加重1月。
現病史:患者于1991年體檢發現HBsAg(+),肝功能正常,未予診治,定期復查肝功均正常,1997年查乙肝兩對半示“大三陽”,2001年12月復查B超發現脾大長128mm,門靜脈擴張14.1mm,堅持在我院傳染科及中醫科門診行中西藥治療,期間曾行抗病毒治療,其后定期復查肝功能,轉氨酶反復波動,間中伴有黃疸。2006年7月在我院行肝穿刺活檢術。病理結果顯示:符合慢性肝炎診斷條件。近一月復查肝功能時發現轉氨酶升高,自覺無明顯不適。近一周患者自覺疲勞乏力,納減,稍厭油。
體格檢查:神志清,精神可,皮膚鞏膜可疑黃染,蜘蛛痣陽性,肝掌可疑,心肺查體無異常,腹部外形膨隆,肝脾肋下未及,無壓痛及反跳痛,肝區叩擊痛陰性,腹部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浮腫,舌紅,苔黃膩,邊有齒印,脈弦細數。
中醫診斷:1.肝著(肝膽濕熱,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 。2.慢性膽囊炎。
治法: 予以清熱利濕、舒肝利膽、養陰涼血為法。
處方:夏枯草15克,梔子18克,龍膽草15克,敗醬草60克,魚腥草60克,車前草15克,生地30克,白芍90克,丹皮18克,赤芍30克,茵陳60克,甘草15克,滿天星60克,黃芩15克,黃連9克。14劑。
復診: 2周后患者神清,精神可,一般情況可,無訴特殊不適,二便調,納眠可。查體:神志清,精神可,皮膚鞏膜黃染較前有所消退,蜘蛛痣陽性,肝掌陽性,心肺查體無異常,腹部外形膨隆,肝脾肋下未及,無壓痛及反跳痛,肝區叩擊痛陰性,腹部移動性濁音(-),腸鳴音存在,雙下肢無浮腫,舌質淡紅,苔薄黃膩,偏厚,脈弦。示中醫辨證方面,患者現有明顯的濕熱之象,舌苔較前增厚,濕熱之象較前明顯,中藥湯劑方面守上方,去龍膽草,加薏苡仁20克,雞骨草30克,茯苓20克,加強利濕,丹參15克,活血通絡,余維持原治療方案。后患者病情好轉,凝血功能改善。
心得體會:
該患者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現病勢加重傾向,此時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加強了涼血養陰治法,使得病情改善。
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得出,當肝病病情發展至伴見凝血功能紊亂時,當處于溫病營血分證階段。并貫測中醫“治未病”中已病防傳、病盛防危的思想,主張對此類病人應早期介入治療,在其尚未有出血事件的發生時,采用養陰益氣、涼血活血之法,以期早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預防出血事件發生、預防并發DIC等危急重的情況發生,不應局限于出血后的治療,并在過去的臨床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楊宏志 戴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