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多發于夏秋季,約90%的損害初發于暴露部位,病變見于頭面、四肢等,有時也可蔓延至全身。皮損開始為一紅斑或丘疹,迅速變成水皰,一般為綠豆或黃豆大小,膿皰周圍紅暈,開始皰內為透明液體,很快變為混濁的膿液,膿皰皰壁薄,易擦破,皰破后露出紅色糜爛面,滲流黃水,干后結成蜜黃/色膿痂。其膿痂下膿液向周圍溢出,在四周再生新的膿皰,形成環狀。皮疹可相互融合。自覺瘙癢,有發熱癥狀。
膿皰瘡辨證治療:
1.內治法:
(1)暑熱侵襲型:
臨床表現:多在夏季發病,水皰白色,繼而混濁變成膿液,瘡壁易破糜爛,自覺瘙癢,抓后皰液滲出而出現新疹,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暑,祛毒化濕。
方藥:清暑湯加減。連翹18克,花粉12克,赤芍12克,滑石12克,銀花18克,澤瀉12克,淡竹葉10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發熱重,煩渴者,加石膏、知母、梔子。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后下)。脘腹痞滿,納呆者,加藿香、佩蘭。
(2)熱毒熏蒸型:
臨床表現:皮疹紅斑,膿皰,糜爛,伴發熱口渴,心煩,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排膿。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蒲公英18克,紫花地丁18克,銀花18克,連翹12克,野菊花12克,紫背天葵12,丹皮12,苡仁24克,法半夏12克,陳皮12克,土茯苓12克。
加減變化:壯熱、煩渴者,加石膏、知母、麥冬、竹葉。瘡面糜爛、流黃水者,加蒼術、龍膽草、敗醬草。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3)濕熱互結型:
臨床表現:皮損為大皰,膿液,四周紅暈明顯,皰壁易破,滲出膿液,浸淫成片,癢痛難忍,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排毒消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克,柴胡10克,梔子12克,黃芩10克,生地12克,澤瀉10克,木通10克,佩蘭10克,當歸尾12克,蒲公英12克,板藍根12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濕熱重者,加黃連、黃柏。脘痞納呆者,加藿香、蒼術、厚樸。膿皰多者,加皂刺、蒼術、大青葉。
2.外治法:
(1)外洗:硫黃、大黃水煎過濾,溫涼后外洗。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
(2)濕敷:馬齒莧、石榴皮、黃柏煎水,濕敷或淋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適用于膿皰破損糜爛者。
(3)青黛散用麻油調搽皮損處。
(4)1%~2%龍膽紫外搽。在搽藥之前,用消毒后的針挑破膿皰,用消毒棉球擦干膿液,使膿不向周圍流出,再外搽2%龍膽紫。
膿皰瘡西醫療法:
(1)青霉素,每次80萬~160萬單位,肌注,每日2次;或青霉素400萬~480單位加入0.9%生理鹽水靜脈注射,每日1~2次。
(2)復方新諾明,每次0.48克,每日2次,口服。
(3)紅霉素,每次250~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
如對青霉素、紅霉素有耐藥性,可選用氯霉素、氨芐青霉素等藥。
(4)0.1%新潔爾滅溶液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每日2次,每次15~30分鐘。
(5)10%紅霉素軟膏或四環素軟膏或派瑞松軟膏及百多幫軟膏外搽。
膿皰瘡的其他療法:
紫外線照射:皮損數月不愈者,可酌用超短波或紫外線照射。
膿皰瘡預防和護理:
(1)普及衛生教育,對托兒所、幼兒園的保育員,應進行有關本病防治知識的培訓。
(2)注意皮膚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和勤洗衣服。
(3)隔離患者,清潔消毒,防止傳染。
(4)保護皮膚完整,以防感染。如有濕疹、癢疹、蟲蛟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應早期治療,避免搔抓或摩擦,并作相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