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并且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與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恒定的范圍內。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者各類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上升超出正常范圍,叫做發熱。
病因:
1.感染性病患: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感染。
2.膠原血管病: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
3.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白血病、實體腫瘤與骨髓增生綜合征等。
4.其它:中暑、腦血管病、組織無菌性壞死、內分泌和代謝病患及不明原因發熱。
臨床表現:
(一)發熱的分類
按發熱的高低可分成:低熱37.3至38度,中等度熱38.1至39度,高熱39.1至41度,超高熱41度以上作者推薦:發熱診斷標準。
(二)熱型
1.稽留熱:通常是指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至40度以上的高水平,達數日或者數星期,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度。多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和傷寒高熱期。
2.弛張熱:又名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度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范圍超過2度,但是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多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和化膿性炎癥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后持續多小時,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日至數日.如此高熱期和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多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波狀熱:體溫漸漸上升達39度或者以上,數日后又漸漸下降到正常水平,持續數日后又漸漸升高,這樣反復多回。多見于布氏桿菌病。
5.回歸熱:體溫急劇上升至39度或者以上,持續數日后又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高熱期和無熱期各持續若干日后規律性/交替一回,可見于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6.不規則熱: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三)伴隨癥狀
1.寒顫:多見于大葉性肺炎、敗血癥、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鉤端螺旋體病、藥物熱、急性溶血或者輸血反應等。
2.結膜充血:多見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
3.單純皰疹:口唇單純皰疹多出現于急性發熱性病患,多見于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間天瘧、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結腫大:多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疹、淋巴結結核、局灶性化膿性感染、絲蟲病、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等。
5.肝脾腫大:多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肝和膽道感染、布氏桿菌病、瘧疾、結締組織病、白血病、淋巴瘤和黑熱病、急性血吸蟲病等。
6.出血發熱伴皮膚黏膜出血:可見于重癥感染和某些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斑疹傷寒、敗血癥等。亦可見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7.關節腫疼:多見于敗血癥、猩紅熱、布氏桿菌病、風濕熱、結締組織病、痛風等。
8.皮疹:多見于麻疹、猩紅熱、風疹、水痘、斑疹傷寒、風濕熱、結締組織病、藥物熱等。
9.昏迷:先發熱后昏迷者多見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發熱者多見于腦出血、巴比妥類藥物中毒等。
(四)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和血生化檢查。
2.血涂片:查瘧原蟲、狼瘡細胞等。
3.取血、痰、尿、糞、引流物、腦脊液或者骨髓做細菌或者真菌培養以確定病原微生物,血沉、抗『O』、血清免疫學檢查等用于診斷未明的患者。
4.X線攝片、超聲波檢查及骨髓檢查等。
5.其它檢查:按病史、體檢等進行有關的相關檢查,如內鏡、淋巴結穿刺細胞學檢查等。
救治原則:
(一)病因治療
盡快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二)對癥治療
1.對癥休息,高熱量、富有維生素等飲食,必要的時候靜脈補充。
2.每日需要水3000毫升或者以上,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滴注。
3.物理降溫:用冰水敷前額和腹股溝置冰袋,冰水灌腸,50%乙醇溶液擦浴腋窩等處。
4.藥物降溫:口服復方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或者肌內注射復方氨基比林。使用退熱栓等,注意出汗、虛脫、低血壓及其它不適感。
5.高熱驚厥則需要退熱鎮靜,甚至冬眠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