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
(1)陽明腑實型:
【取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合谷,曲池,中脘。
【刺法】以上諸穴皆用瀉法。
(2)肝郁氣積型:
【取穴】中極,次髎,氣海,行間,
【刺法J中極、氣海平補平瀉,次髎、行間用瀉法。
(3)氣陰兩虛型:
I取穴】脾俞,胃俞,尺澤,行間,三陰交。
【刺法】脾俞、胃俞、太溪、三陰交用補法,尺澤、行間用瀉法。
(4)水濕內停型:
【取穴】三陰交,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水分,章門。
灸刺法:灸三陰交、中脘、天樞、脾俞、水分,足三里、章門二穴先補后灸。
(5)瘀血阻滯型:
取穴:章門,氣海,足三里,中脘,脾俞,三陰交。
灸刺法:章門、中脘、脾俞、三陰交用補法,氣海、足三里先補后灸。
(6)滯針療法:對于有腸系膜粘連的患者,可用26號毫針進針到粘連處,持續捻轉(單方向)到滯針時,用力向上提拉針柄數次。提針有時可聽到響聲。
以上針灸療法,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3~5天,繼續第二療程。
2.拔罐療法
拔火罐以背部和肋部為主。
常規區:重點拔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膈俞、三焦俞。拔罐6~8個。
必拔區:期門、章門、梁門、胃上穴,拔罐2~4個。
配合區:上肢重點拔內關,下肢重點拔足三里、三陰交。拔罐2~4個。
留罐時間為10~20分鐘。
3.耳穴療法
①肝、輪1、輪2、神門、脾,以疏肝活瘀,健脾消積;
②肝、膽、脾腫大區,以疏肝利膽,消積聚;
③脾、胃、脾俞、神門、肝、膽,以健脾補虛.消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