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情失控12個信號
血糖失控在全身都有信號,神經、血管及氣管都會損傷,導致多種糖尿病并發癥。美國“MSN健康生活網”最新載文,刊出美國疾控中心糖尿病專家蒂娜·圣約翰教授總結的“糖尿病失控12個信號”。
1.視力變化
糖友有時可能會發生視力模糊,閱讀困難,晚上看燈出現光環等現象。血糖過高容易造成視力模糊,看東西出現黑點或者閃光等問題。另外,從黑暗處到較亮處時,糖友眼睛需要更長時間加以調節。
2.聽力喪失
耳朵中很多細小血管及神經對聽力過程起到關鍵作用。高血糖會損傷這些血管和神經,使糖尿病患者聽力喪失危險比普通人群高兩倍。
3.牙齦出血
除了出血之外,高血糖還會導致牙齦萎縮及出現嚴重牙周病的癥狀。久拖不治,則容易導致牙齒脫落。牙齦炎會導致血糖更難控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口腔干燥或潰瘍
高血糖會導致口干舌燥,更容易發生口腔疼痛、潰瘍、炎癥和齲齒。勤刷牙和每半年看一次牙醫,有助于防止與糖尿病有關的口腔疾病。另外,戒煙和定期清潔假牙也非常重要。
5.頭暈或頭昏眼花
血糖過高容易造成起身站立速度太快時感到有昏暈感,心跳過快。這些情況可能會突然發生,或者同時伴有呼吸急促、胸悶、說話不清或視力喪失。這時心臟或大腦供血可能減少或受阻。應立即求助或撥打急救電話,及時就醫。
6.四肢刺痛或麻木
神經損傷會擾亂四肢與大腦之間的神經傳遞信號。血糖過高容易造成手腳針刺感或麻木,走路時感到腳痛。腿部和腳部肌肉力量減弱,站立不穩。
7.手腳經常疼痛
受損神經會傳遞混亂的信號,造成身體反應與外界刺激難以同步。很輕柔的毛毯碰到腳都可能會產生疼痛感,夜間疼痛更明顯。另外,糖友會感覺手腳極熱或極冷,或者感覺像戴了手套和穿了襪子。
8.腿部痙攣或疼痛
血液循環不良會導致糖友走路或者進行其他身體活動時發生小腿、大腿或臀部疼痛。休息后,疼痛感減輕。建議將此癥狀告訴醫生,可能需要采取相應的必要措施保護血管。
9.腸道及膀胱功能紊亂
高血糖損傷膀胱神經后,患者難以識別何時該小便,導致憋尿,從而讓膀胱炎頻發。如果腸道神經持續受損則容易導致便秘和腹瀉。胃部消化食物能力也會大大削弱,導致嘔吐和腹脹。
10.出汗異常
血糖過高容易導致一些患者出汗更頻繁,夜間或吃飯時尤其嚴重。但是,有些患者則完全不出汗,即使在大熱天也很少出汗。另外,檢查一下腳底,如果皮膚很干燥,說明汗腺功能出現異常。
11.皮膚干燥或瘙癢
血糖過高時,體液相對較少,更容易導致皮膚干燥和瘙癢。皮膚裂口容易造成細菌侵入皮膚,導致感染愈合緩慢。其他癥狀包括:皮膚出現黑色斑點、水皰、皮疹、鱗狀脫屑或豌豆大小的硬塊。皮膚局部還會出現僵硬、蠟狀、發涼或無毛等現象。
12.性生活困難
性器官也會受到神經損傷的負面影響。血糖過高容易導致男性勃起困難或勃起時間過短,容易導致女性陰道干澀、性喚起困難、難以達到性高潮。因此,出現性問題,也要查查血糖。
《養生堂》 多管齊下降血糖
專家:王鳳岐 付國兵 劉燕萍
專家介紹,部分患者按揉地機穴,可以在早期就發現糖尿病的蛛絲馬跡。隨著病程的進展,從條索的手感,到微微疼痛,甚至摸出大包,都會在地機穴的位置有所體現。尤其針對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專家推薦更要經常按揉一下地機穴,早期發現疾病的信號。
專家推薦的降糖茶包括玉竹、地骨皮、葛花,有養陰祛濕的功效。各取一小捏用開水沖泡,15分鐘后,待茶水呈淡黃色即可飲用。
海帶、魔芋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并持續供能,減少患者的饑餓感,尤其推薦糖友們食用。而怎么吃才能使血糖更平穩?如何分餐才能既美味又健康?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周末版三位專家帶來的《多管齊下降血糖》
糖尿病保健操一招三式包括:搓揉腳底涌泉穴和胰腺區,左右各一百下。順著地機穴推揉脛骨的內側,左右各一百下。左右手推揉胰區,來回三十下。更具體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周末版三位專家帶來的《多管齊下降血糖》
調理血糖..............
《柴胡調樞湯(開闔樞論治糖尿病)》
開闔樞理論概述
1.開闔樞理論溯源
開闔樞理論始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離合篇第六》云:“ 三
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
命日一陽……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日一陰。"《黃帝內經-靈樞· 根結第五》云:“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概,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余不足。瀆者,皮肉宛瞧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耿之少陽,視有余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竊其本也。太陰根于隱自,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太陰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余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余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余不 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陰陽離合》與《根結》論述三陽“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相同,但是三陰之開闔樞卻不同,《陰陽離合》謂“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而《根結》謂“ 太陰為合,少陽為樞。"即仔細分析,《根結》“ 太陰為合,少陽為樞。"部分恐為錯簡。理由如下,“ 太陰為合,少陽為樞"該句之前已經分別言及三陰經脈太陰、少陰、厥陰三者的根與結,該句之后又論述了開折、合折、樞折的三種不同后果,則證明該句肯定存在遺漏部分。若與《陰陽離合》兩相參照、印證,這兩篇關于三陽三陰的開闔樞應當相同,即“ 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2.開闔樞的原始意義——門戶理論
開闔樞是以門戶為背景的三個相關概念,是對門戶結構及其功能的完整描
述。開者,陰也,開之則門戶張。《說文解字》:“ 張也"釘"。《韻會》:“ 啟也"釘"。《五音集韻》:“ 通也"。指門閂和頂門閂的木頭。闔者,從朗從盍;陰者,戶在左右也:盍者從皿,意覆蓋,故圈意在覆蓋陰藏。《說文解字》:“ 門扇也,一日閉也"們"。指門扇( 今稱門板) 和放門閂的部位。樞者,樞也,從木,從匾;木者冒也,其上如中,中音徹,意為卿( 草) 木初生,木之下,不離其本,為土
為水;匾從品,從匚,品者眾也,(匚音房),受物之器,故匾為藏匿。樞字左為升、為出,右為降、為入,可知樞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說文解字》:“ 樞,戶樞也。戶所以轉動開閉之樞機也。《爾雅》云:“ 制動之主,日樞機。” 指門軸。門戶的正常開閉有賴于其各個部分結構的完整和功能的協調。
3.開闔樞在中醫理論中的延伸擴展——陽氣升降出入理論
①陽氣升降出入的工作機制——開闔樞
門戶理論引入中醫學始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門戶的概念就這樣在《黃帝內經》系統暈構建出來。
朱濟公對此釋云:“ 陰陽出入,故謂之門” 。《周易· 系辭》日:“ 是故闔戶謂之
坤,朗戶謂之乾,一闔一嗣謂之變。’’《黃帝內經· 素問· 六微旨大論》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由于在人體 內以及人體與天地之間都存在著陰陽的出入變化,因此,它們之間都會有門戶狀態存在。
《黃帝內經》中為什么要講“ 與萬物沉浮” 呢?實際上,萬物的沉浮是表象,而它的實質是陰陽在起變化。再進一步說,是陽氣的升降沉浮在起決定作用。因為陰陽之間存在著陽主陰從的關系,即陽的變化起主導的、決定的作用,陰是隨著陽的變化而變化。沉者入也,浮者出也。一方面是陽氣浮于生長之門,這個過程是講陽氣的出,陽氣的升,實際上就是陽的釋放;另一方面是陽氣沉于生長之門,這個過程是講陽氣的入,陽氣的降,實際上就是陽的收藏蓄積。這樣,原始的門戶理論被發展為陽氣升降出入理論。
陽氣升降出入理論建立了,就必須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工作機制,這就是開闔樞機制。從陰陽上來說,太陽、陽明、少陽等三陽有一個在表的開闔樞,太陰、
少陰、厥陰等三陰有一個在里的開闔樞。這就意味著人身應該有兩扇門,一扇是三陽主宰的在表的陽門,一扇是三陰主宰的在里的陰門。《黃帝內經》中講到的
只是生長之門,其實這是一個省略,應該還有一個收藏之門。三陽主宰的在表的陽門可以稱之為生長之門,三陰主宰的在里的陰門可以稱之為收藏之門,這是從陰陽角度來講。如果從五行角度來說,五臟當中,肝為“ 生門",心為“ 長門,肺為“ 收門",腎為“ 藏門” ,而人體陽氣的生、長、收、藏的四種氣機運動之間的轉化,則由脾負責,脾為“ 化門” 。《黃帝內經· 素問· 刺禁論》曰:“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即肝氣行于左,肺氣行于右,心氣行于表,腎氣行于里,脾胃居中調節。無論從陰陽角度還是從五行角度,生長之門與收藏之門都要協調地工作。一年當中的春夏季節以及一天當中的白晝,生長之門與收藏之門逐漸打開,從而實現了陽氣的釋放;一年當中的秋冬季節以及一天當中的黑夜,生長之門與收藏之門逐漸關閉,從而實現了陽氣的收藏。生長之門與收藏之門的協調統一,使得陽氣的升降出入順利進行;如果二者不能協調統一,就會導致陽氣的升降出入紊亂,出現《黃帝內經· 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的:“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②陽主陰從——陽為主導,陰為隨從
《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日:“ 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自然界萬物和人體都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變化,而決定這一節 律變化的就是陽的變化,也就是陽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才導致了萬物和人
體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關于這一點,董仲舒《春秋繁露》里說得很清
楚:“ 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陽者歲之主也,天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上文所述生、長、化、收、藏各門的開、闔、樞都決定于陽的升降出入。陽就好比能量、熱能,春夏的天氣之所以溫熱,是陽的釋放造成的;秋冬的天氣之所以涼寒,是陽的收藏造成的。也就是說,寒熱是伴隨陽的生長收藏的一個表象,陽氣釋放了,天氣就變熱,陽氣收藏了,天氣就變冷,并不是在熱之外又有一個獨立的屬寒的東西。
為什么陽的作用如此重要呢?國家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始終強調陰陽的動態平衡,認為陰陽二者同等重要。但實際上,陰陽之間是陽主陰從的關系,即陽為主導,陰為隨從,二者間是以陽為主導的動態平衡關系。證之以事理,不論是在古代被尊為“ 群經之首” 的《易經》,乃至百家爭鳴之后統歸于儒釋道三家,還是中醫文化的根源《黃帝內經》,以及后來的醫圣張仲景,都把陽放在首位。《莊子· 天下篇》“ 易以道陰陽” ,莊子說《易經》主要是講陰陽之道的,那么有“ 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之稱的《易經》是怎樣講陰陽二者的關系昵?《周易· 系辭》“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以。’’天為陽,用乾卦表示;地為陰,用坤卦表示,《周易》就是用尊卑、貴賤來
說明了陰陽之間的主從關系。《周易· 彖辭》又日“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相傳彖辭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予所作,彖辭就是斷語的意思,孔子很肯定的說。乾為天,為同;坤為地,為月。乾統領天與同,實際上乾就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點元陽,而作為坤的地和月都是順從于乾的。佛陀釋迦牟尼曾被弟子問到:“ 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 佛陀答日:“ 只在呼吸之間。” 一口氣上不來人就一命嗚呼了。那么什么是呼吸昵?不就是一口陽氣
嘛! 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則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有多處闡述,如第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宇宙形成之前,謂之無極,無極生太極而化生宇宙萬物,而化生的原動力就是乾,就是那一點元陽,因為乾之道即其特性就是不斷地運動變化, 如同《易經》所謂的“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日“ 陽化氣,陰成形” ,通過陰陽二氣的沖和,化生了天地間的萬物,而天地萬物的繼續運行和變化依然是以陽氣主導。《黃帝內經· 素問· 生氣通天論》
“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凡陰陽之
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
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陽氣對于人
體就如同天空、太陽之于大地( 若天與日) ;陽氣要有一個居所,就是陰,就是
人的肉身( 器,所) ;陽氣如果不安其所就會受損( 失其所) ,就會導致人體生病
( 不彰) ,嚴重時會損傷人的陽壽、壽命( 折壽) ;陰陽二者相處的關鍵就是陽氣
要密閉、收藏(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陰只要平衡、順從于陽,人體就會健康
(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若陽氣離開人體肉身這個陰的處所,人就會死亡( 陰
陽離決,精氣乃絕) ,常識告訴我們,人死并不是人的形體沒有了,而是陽氣離
開了形體。《中藏經》說得明白“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宜常損,陽宜
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死。"李中梓《內經知要》將陽對于天地萬物乃至人
體的重要性就談得更加清楚,“ 天之運行惟陽為本,天無此同則晝夜不分,四時
失序,晦明幽暗,萬物不彰矣。在于人者,辦惟此陽氣為要,茍無陽氣,孰分清
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同等矣,預保天年,豈可得乎?’’明代溫補學派的代表張景岳在《大寶論》中總結到:“ 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同;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至清代扶陽學派的創始人、有“ 火神’’之稱的鄭欽安"” 提出“ 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 ,“ 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的思想。而鄭氏的傳人盧鑄之、盧永定等進一步提出“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陰” 的學術思想。
詳而論之,人身以陽為本,五臟六腑均以陽為本,心無陽則無以主神明而為君主之官,肺無陽則無以主氣、治節而為相傅之官,肝無陽則無以藏血、主疏泄、出謀略而為將軍之官,脾無陽則無以主運化、出知周而為諫議之官,腎無陽則無以主藏精、出伎巧而為作強之官,膽無陽則無以藏膽汁、啟陽氣、出決斷而為中正之官,胃無陽則無以主受納腐熟水谷、出五味而為倉廩之官,大腸無陽則無以排糟粕、出變化而為傳道之官,小腸無陽則無以受化物、別清濁而為受盛之官, 膀胱無陽則無以藏津液、排濁水而為州都之官,三焦無陽則無以行元氣、通水道
而為決瀆之官。
開、闔、樞的功能特點
“ 開’’,是指陽氣之門打開,逐漸釋放,對應到自然界就是萬物生長發育,欣欣向榮,對應到人體則是陽氣的各種功用發揮作用。但是陽氣的釋放不能是無限制的,到達一定程度就要開始減慢、停止下來,為了下一次的“ 開"積蓄力量,這就依賴于“ 闔” 的功能。“ 闔” ,是指陽氣之門閉合,逐漸收藏。而這一開一合之間的調節,則有賴于“ 樞"的功能。
開、闔、樞是說明由陽到陰,再由陰到陽;由釋放到收藏,再由收藏到釋放;
由初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轉的陰陽運轉遞變過程。三陽為腑,三陰為臟,三
陽三陰各有開、闔、樞,各司其職,但總體來說,開以升發外散為主,闔以沉降
內入為主,樞以協調開闔為主。正如王冰:“ 開者,所以司動靜之機;闔者,
所以執禁固之權;樞者,所以主轉動之微,由斯殊氣之用,故此三變之也” 。
開、闔、樞三者間的關系
首先,開、闔、樞是一個完整而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相互為用。有開則有闔,有闔則有開,開闔之間又離不開樞機的調節。所以開、闔、樞乃是說明同
一事物的三個方面,彼此各有所主而又不可分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故張
志聰概括曰:“ 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開闔樞理論是用來闡釋三陰三陽經絡、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也就是說,
開闔樞功能正常,則人體健康無病;若開闔樞功能失調,則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
其次,太陽、陽明、少陽這三陽為腑,其“ 開闔樞"主要負責陽氣的升和出,
但是這種升和出不能太過,此《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離合篇第六》所謂“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日一陽。” 太陰、少陰、厥陰這三陰為臟,其“ 開闔樞” 主要負責陽氣的降和入,但是這種降和入也不能太過,此所謂“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日一陰。"當然,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陽氣的升降出入同樣不能不及。陽氣的升降出入太過或不及均會導致人體出現生理功能紊亂,嚴重時將導致疾病的發生。
開闔樞理論實質內涵
開闔樞理論就是以門的形態結構、功能來形象地描述三陽三陰經脈、臟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汪讱庵注:“ 太陽巨陽也,其行在表,敷布陽氣,故為
開;陽明合于二陽之間,其行在表之里,收納陽氣,故為闔;少陽乃初生之陽,轉輸陽氣,故為樞。張景岳云:“ 太陽為開,謂陽氣發于外,為三陽之表也;
陽明為闔,謂陽氣蓄于內,為三陽之里也;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
可入,如樞機也。"
1.太陽為開,太陰為開
太陽為表中之表,太陰為里中之表,俱屬于開。所不同者,太陽在腑,太陰
在臟。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太陽為巨陽、大陽,王冰曰:“ 陽氣
盛大,故日太陽。’’手足太陽經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經脈。《黃帝內經· 素闖· 靈
蘭秘典論》日“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小腸為什么被稱為“ 受盛之官"呢?受即承納、接受之義,盛
呢?《說文解字》云:“ 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打故盛的本義是置于器中以備祭祀用的谷物,既然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細選的上好佳品。因此“ 受盛之官"的功能是指小腸接受了從胃而來的腐熟的食糜,在脾的運化作用下,將水谷精微化為的營氣結合津液形成血,注之于脈以營養全身,如同《黃帝內經· 靈樞· 邪客》所言“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如果小腸“ 受盛化物"、“ 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司,就會導致人體津液代謝失常,因此《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謂小腸“ 是主液所生病者。"而膀胱經作為人體循行最長、分布最廣的經脈,分布在三陽三陰中最外層,為“ 六經之藩籬” ,主要功能是布散陽氣于表,發揮衛氣溫煦臟腑、潤澤皮毛、護衛肌表、抗御外邪和司汗孔開合、調汗液排泄的功能,就如同《黃帝內經· 靈根· 本藏》所言“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膀胱腑是人體最大的儲藏津液的器官,在腎陽的氣化蒸騰之下,其內的津液一部分隨衛氣流走全身,一部分則化為尿液將人體大部分毒素排出體外。綜合手足太陽經、腑的功能,可知“ 太陽為開",實際上是指小腸和膀胱的經脈、腑器具有將陽氣( 主要是衛氣)和津液上行外達于皮毛汗孔,下行直通于膀胱的功能。若太陽開折,開機不利, 即手足太陽經腑宣發陽氣、輸布津液的功能受損,陽氣不能正常上行外達,衛氣不得正常“ 熏膚、充身、澤毛” ,致皮毛失濡、腠理開闔失司,從而出現惡風寒、
發熱、無汗( 開不及) 或自汗( 開太過) 、鼻塞、流涕、咳嗽、喘息、頭項強痛、
肌肉關節疼痛等表現,《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皮肉宛腺而弱也。” 津液代
謝失常,則會出現小便癃閉( 開不及) 或尿頻失禁( 開太過) 等表現。
太陰包括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論》日“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黃帝內經· 素問· 六節藏象論》日“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肺作為輔佐君主心的宰相,為“ 氣之本",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一方面將胸中的宗氣宣布于肌表,開汗孔,潤皮毛,將濁氣從鼻呼出體外,一方面將自然界清氣吸入體內化合成宗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主升清,脾陽可將胃受納腐熟的食糜中的精微物質化為營氣,并通過經脈運行全身。綜合手足太陰經、臟的功能,可知“ 太陰為開” ,實際上是指肺和脾的經脈、臟器具有生成、輸布宗氣和營氣的功能。若太陰開折,開機不利,一方面脾失運化,營氣無所生,中氣不足甚至下陷,《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指膈氣痞塞,洞泄無度),出現短氣、乏力、眩暈、神疲,甚至久瀉久痢,肛門下墜,臟器下垂;另一方面,肺宣發布散宗氣和一身之氣的功能受損,則氣化失司,衛外無力,《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氣不足而生病也",出現自汗、惡風、易于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
2.陽明為闔,厥陰為闔
兩陽合明為陽明,兩陰交盡為厥陰,俱屬于闔。所不同者,陽明在表,厥陰在里。陽氣升降出入失常時常常郁而化熱,陽明的邪熱是陽氣在外,當降不降產
生熱,是氣分熱;厥陰的邪熱是陽氣在旱,當出不出而熱,是血分熱。
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論》日“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陽明在張仲景《傷
寒論》中屬于所謂“ 胃家” ,在《黃帝內經》中更是早將大腸歸屬于胃主管,如
《黃帝內經· 靈樞· 本輸》所謂“ 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那么什么是“ 兩陽合明” 呢?《黃帝內經· 素問· 至真 要大論》日:“ 陽明何謂也?岐伯日:兩陽合明也。” ‘‘合"不是疊加的意思,也
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意思,“ 合"是聚合、合攏的意思,正好與“ 開’’相對應。
是把陽氣從一種生發、釋放的狀態收攏聚合起來,使它轉入蓄積收藏的狀態;將
太陽、少陽的陽氣聚合在一起,這才叫“ 兩陽合明""引。陽氣被聚合到陽明胃
腸中,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傳導化物,化生精氣,把水谷之氣轉化合成為
人體的陽氣與津液。綜合手足太陽經、腑的功能,可知“ 陽明為合一,實際上是
指大腸和胃的經脈、腑器具有的聚合陽氣于胃腸,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
若陽明闔折,闔機不利,合之不及,不能腐熟水谷,清氣下陷,則出現便溏、泄
瀉,嚴重時則下利清谷。《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云:“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若合之太過,陽郁化熱,津液被灼,谷食干結,大腸傳導失司則“ 胃家實",出現脘腹脹滿、大便秘結,或者小便頻數、熱結旁流。同時,胃和大腸都屬于六腑,六腑之氣以“ 以通為順,以降為和” ,胃和大腸之氣本應內行下達,若大便不通,腑氣上逆,則出現呃逆、反胃等表現,正如《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云:“ 濁氣在上,則生嗔脹。"另外,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黃帝內經· 素問· 痿論》日:“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若陽明氣血生化無源,則出現乏力,甚至肌肉萎縮、消瘦,《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和足厥陰肝,《黃帝內經· 素闖· 靈蘭秘典論》日“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黃帝內經· 素問· 六節
藏象論》日“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
昧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膻中為“ 氣會” ,為心包之竅,而
心包作為君主心的使節,可將“ 心主血脈” 的功能狀態反映出來,如果這一功能
正常,自然是喜笑顏開,即“ 喜樂出焉” 。肝,體陰而用陽,主藏血,主疏泄,
如同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軍,為君主心出謀劃策,斬關奪隘。為何又稱其“ 罷極
之本” 呢?罷者,《玉篇》“ 休也,已也’ ’ 。《論語· 子罕》日:“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極者,極致也,極端者。人得病如同亂起于身,如同《黃帝內經·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所言“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
則治,逆之則亂。” 《黃帝內經·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所謂“ 亢則害,承乃制。制
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而亂到極點必然引發戰爭,因為人 體正氣必然會奮起抗爭,以戰爭結束戰爭。由此可知,“ 罷極之本” 就是說肝是
結束戰亂的根本,和“ 將軍之官"名雖異,實質同。那么厥陰“ 兩陰交盡’’
又是什么意思呢?《黃帝內經· 素問· 至真要大論》云“ 帝日:厥陰何也?岐伯日:
兩陰交盡也。"兩陰指的是太陰和少陰。同時,《至真要大論》又云:“ 兩陰交盡故日幽。"前云兩陰交盡為厥陰,此云兩陰交盡故為幽,可知厥陰之為義者幽也。幽為何意?《正韻》日:“ 幽,囚也。’’囚就是囚禁"¨ 。囚禁什么呢?實為囚禁陰陽二氣之意。而“ 厥陰為合",合什么呢?就是閉合陽氣和陰血。綜合手足厥
陰經、臟的功能,可知“ 厥陰為合一實際上是指心包和肝的經脈、臟器閉合太
陰、少陰陽氣和陰血的功能。劉力紅先生《思考中醫》談到此處說是“ 合陰氣",
筆者覺得不夠全面。心包內藏心血,肝主藏血,閉合陰血當然不會存在爭論,但
是閉合陽氣怎樣理解呢?前已論述,陰陽之間是陽主陰從的關系,陰一直在隨著
陽而運動變化;從根本上看,是陽的生長收藏決定了陰的相應變化。陽氣只有很
好地收藏、閉合起來,才能在以后更好地生長。具體到心包和肝,先從二者的功
能上來看,心包是心的包膜,是一組強有力的肌肉,中醫所謂的“ 心主血脈” 的
功能是主管神志的心與心包共同完成的,因此《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才會說心包“ 是主脈所生病者";同時心包為心之外護,代心受邪,保護心內所藏的神不
受外邪的擾動;肝主藏血,主疏泄,內藏魂,其氣通心。若厥陰合折,闔機不利,
心包為外邪侵犯,致心內藏的神受擾,或者肝失疏泄,郁而化熱擾心,都會導致
心神不安,輕則心煩易怒,重則神昏譫語,《黃帝內經· 靈樞· 本神》謂之“ 肝藏
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若厥陰受損,心包和肝陰血不足,不足以
養心,則郁郁寡歡,喜悲傷欲哭,此《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氣絕而喜
悲” 。再從時間上看,手厥陰心包經夜晚戌時( 19.21點) 當令,這時人應該隨同
落而休息;足厥陰肝經凌晨丑時( 1-3點) 當令,此時人應該進入深度睡眠,這
樣才能發揮心包和肝閉合陽氣、陰血的功能;如果由于運動、工作、熬夜、情志
不暢等原因,心包和肝不能閉合陽氣、陰血,陽氣、陰血得不到很好的收藏蓄積,
則陰陽兩虛而不利于白晝時的再次釋放。這時最容易出現手足厥冷的表現,仲景所謂“ 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手足厥冷是厥陰病最多見也是最典型的癥狀,
《傷寒論》原文337條里說得很清楚“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另外根據劉力紅先生考證,《傷寒論》厥陰病篇一共有56條原 文,論及“ 厥"的地方多達52處。厥陰為合,合則肝血足,清陽升,四肢暖;
合不及則女子陰冷宮寒、少腹冷痛,男子陰囊縮、囊下濕,男女手足厥冷色青。
3.少陽為樞,少陰為樞
開闔關鍵在于樞,樞又有陽樞、陰樞之分。少陽位于太陽、陽明之間,為陽
中之半表半里,轉太陽則開,轉陽明則闔,故為陽中之樞;少陰位于太陰、厥陰
之間,為陰中之半表半里,轉太陰則開,轉厥陰則闔,故為陰中之樞。
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論》日“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膽既具有五臟“ 藏而
不泄"的特性,又具有六腑“ 瀉而不藏"的特性,不偏不倚,故為“ 中正之官’’。同時,膽附于肝,排泄膽汁,協助肝行疏泄之功,促進脾胃的運化。《內經》稱
三焦為“ 決瀆之官’’,可以疏通水道,而實際上三焦還是元氣的通道,《難經· 三
十八難》日:“ 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剮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
形,其(經)屬手少陽。刀《難經· 六十六難》日:“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
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手足少陽經脈相連,均行于人體外側,可以調節太
陽、陽明經氣。三焦和膽又均內寄相火,寓生發、調節之功。三焦經亥時( 21~23點) 當令,膽經子時( 23~ 1點)當令,“ 子時一陽生",人體陽氣的啟動始于子時當令的膽經( 實際為三焦經和膽經交會之時) ,故《黃帝內經· 素問· 六節藏象論》日“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如此,三焦和膽內的陽氣( 主要是相火)宣達內外,游行上下,從而成為人體陽氣布散轉輸之樞紐。綜合手足少陽經、腑的功能,可知少陽為樞一實際上是指三焦和膽的經脈、腑器啟動和輸布陽氣
( 主要是相火) 以及調節太陽、陽明經腑陽氣開闔的功能,少陽相火為樞。若少陽樞折,樞機不利,正邪交爭,則寒熱往來;疏泄不利,影響脾胃消化,出現胸
脅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致肝氣上逆犯胃,則出現惡心、嘔吐;肝氣上逆
動膈則出現反酸、噯氣、呃逆、太息等表現;膽汁隨火上蒸則口干( 或咽干) 、口苦;相火擾心,則情志抑郁,或心煩易怒;相火上擾清空,則頭痛、眩暈;上
擾耳竅則耳鳴、耳聾;上擾目竅,則出現目睛脹痛、視物模糊、羞明畏光、流淚
等表現;若影響關節運動,則出現關節活動受限,《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 骨繇而不安于地。‘’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論》日“ 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黃帝內經· 素問· 六節
藏象論》日“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作為人生命根本的“ 君主"心,內寄君火,主管人體的神,只有君火旺于本位時人的神的功能才能正常。而心中的君火,實際也是一團陽氣,需要腎中元陽的不斷補充才能持續地旺于本位,這就需要心和腎的水火既濟關系正常。腎主蟄,蟄就是閉藏,閉藏精的,而精實際上就是陽氣的閉藏狀態。陽氣閉藏好了,才能持續地上濟心之君火,心所主的神才能明。關于心和腎的這種水火既濟關系,下文將做詳細論述。那么為什么稱腎為“ 作強之官"呢?強的本義
是米中的蠹蟲,《爾雅· 釋蟲》云:“ 強,蟲名也。’ ’ 《玉篇》云:“ 米中蠹。"蠹蟲從外形上和特點上都類似于男性的生殖器,生殖器為腎所主。強的引申義是強硬、剛強,人身中最強的莫過于骨了,骨也為腎所主。同時,作為至柔的水亦為腎所主,因此人體至柔的水和至剛的骨均為腎所主,作為腎的外候的男性外生殖器也體現了融至柔和至剛為一身的特點,百煉鋼化作繞指柔,自然可以“ 伎巧出焉”了。綜合手足少陰經、臟的功能,可知“ 少陰為樞"實際上是指心和腎的經脈、臟器輸布陽氣( 主要是君火、元陽) 以及調節太陰、厥陰經臟陽氣開闔的
功能,少陰君火、元陽為樞。若少陰樞折,樞機不利,腎之元陽虛而失布,心之
君火暗而不明,則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出現寒化或者熱化。寒化證脈微細、嗜睡
健忘、畏寒身倦、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多尿、夜尿頻多、遺尿、尿后余瀝等;熱化證見心煩、失眠、驚悸、遺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還可出現出于水火失濟,氣機不利,陽氣被郁而不能由陰出陽,不能由內向外宣發,疏達于四術而形成的四肢厥冷證,以上種種即《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所謂“ 脈有所結而不通” 。
因為心主血脈,血脈的暢通有賴于心陽的推動和溫煦作用,而腎陽為元陽,是全
身陽氣的根本,心陽亦以腎陽為根,因此當心腎陽氣不足時,不能溫通血脈,血
脈出現“ 結” ,即瘀阻不通之處,導致陽氣不能從陰出陽,直達四術,從而出現
各種種種臨床表現,最典型的就是“ 四肢厥冷” 。《傷寒論》第337條“ 凡厥者,
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仲景前一句說的是厥證發病的
病機關鍵,后_句說的是厥證的臨床表現。關于厥證出現手足厥冷的表現,其實
有輕有重,并不是只會出現在危重癥之中。 仲景說厥證發病關鍵在于“ 陰陽氣不相順接",那其實質是什么呢?《黃帝
內經· 靈樞· 逆順肥瘦》日:“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人體十二正經,手三陰與手三陽交會于手指,足三陰與足三陽交會于足趾。因此,四末厥冷的發病關鍵就是十二正經的陰陽二氣不能在手足四末順利交接,再進一步說,就是十二正經的陽氣不能通達于四肢末端。這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陽氣虛損則無余以達,一種是陽氣
被阻則不能通達。人體陽氣以腎為本,因此腎陽不能通達四末是厥證發生的關
鍵。有的醫生認為四肢稟氣于胃,脾主肌肉四肢,因此四肢厥冷的關鍵是脾胃陽
虛。殊不知脾胃陽氣也是來源于腎陽。《黃帝內經· 靈樞· 營衛生會》日:“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中焦脾胃就如同人體的一口大鍋,腐熟水谷,而燒這口大鍋的火就是下面的腎陽。如果“ 釜底無薪” ,脾胃這口大鍋的陽氣也就不能蒸騰而達于四末。少陰病的手足厥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心腎陽虛導致的,這種手足厥冷的程度較重,治療時當溫陽除逆,例如305條的附子湯證、309條的吳茱萸湯證、315條的白通加豬膽汁湯證、317條的通脈四逆湯證、324條的四逆湯證。另一種是少陰調節太陰、厥陰陽氣開闔的功能失司,導致陽氣被郁,不能達于四末所導致的,其手足厥冷的程度并不嚴重,治療上用四逆散調陰樞,解陽郁即可。《醫宗金鑒· 訂詐仲景全書· 傷寒論注》卷7李中梓明確指出:“ 按少陰用藥,有陰陽之分,如陰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療。此證雖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此惟氣不宣通,乃為逆冷’’。張錫駒《傷寒論直解》亦指出:“ 凡少陰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內郁,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敖主之枳實形圓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絡;芍藥疏泄經絡之血脈;甘草調中;柴胡啟達陽氣于外行,陽氣通而四肢溫矣。”舉個生活中的例予來說明的話,冬天我們燒暖氣來取暖,如果暖氣管道中有氣存在,熱水就不能達到暖氣片末端;這時只需將暖氣片上的排氣閥門打開,將堵在暖氣管道中的氣排出,熱流就立刻滾滾而至,屋內就能溫暖如春。彼物之理與人身之理相同,四逆散就如同人體的出氣閥,可以理氣解郁而除四末不溫。
兩大樞機與調樞方藥
“ 樞機"作為名詞提出約在明代,張景岳在注解“ 少陽為樞’’時提出:“ 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說文解字》日:“ 樞,戶樞也,戶所以轉動開閉之樞機也。’’機,主發之謂機。” 《辭海》將“ 樞機” 解釋為“ 事物運動的關鍵”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 事物的關鍵"。
中醫學中的“ 氣機"指的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臟腑經絡的主要運動形式,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正如《素問· 六微旨大論》所云:“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
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無論是升降還是出入,都需要一個通路,形象地比
喻就是一扇門。常言道“ 流水不腐,戶樞不蠢",門的開啟閉合離不開樞,開合
不利多與樞相關。人體之門也是如此,氣機升降出入都要依靠門,門開啟就是陽
氣的升和出,門關閉就是陽氣的降和入,而開闔依靠的是樞來調節。馬翎曰:“ 樞為門戶闔辟所系。"如樞機不轉,則開合不利,升降不調,痞塞不通。
因此,“ 樞一實際上就是氣機交接轉輸之地,升降出入的關鍵點,其功能為樞轉氣機,使氣機出入正常,升降自如,開闔有度。也正因為此,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正常與否,與“ 樞"的運轉狀況密切相關。若人體的樞機運轉正常,則生機盎然,雖病亦輕;反之則病重,甚至于危。而調樞就能調開合,調開合就能調陽氣的升降出入,樞機可謂牽二發而動全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體當中存在著陽樞、陰樞這兩大樞機,現分述于下。
1.少陽為陽樞,主司調節陽氣在表之升降出入太陽位居三陽之最外層,陽氣旺盛,稱為巨陽;兩陽合而盛大為陽明;而少陽之陽不亢不烈,猶如日之初升,對人體起著溫煦的作用,稱為少火、一陽、嫩
陽。少陽為人體陽氣在表之樞,控制著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 少陽為樞一就是
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說明少陽的功能特點猶如樞機主運轉,實際上是以少陽相火為樞,通過三焦和膽的經脈、腑器啟動和輸布陽氣以及調節太陽、陽明經腑陽氣升降出入的功能。因此吳副云:“ 少陽在于表里之間,轉輸陽氣,猶樞軸焉,謂之樞。” 張介賓:“ 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 ’
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經脈、腑器和足少陽膽經脈、腑器。從經絡角度看,少陽經脈介乎表里之間,連接表里經氣。傷寒大家劉渡舟明確地指出:“ 少陽經脈行于身側,居于太陽陽明兩經之間,外則從太陽之開,內則從陽明之合,從而起到樞機的作用"。劉力紅先生更加具體地指出:“ 少陽在兩側,正應門樞亦在兩側;門樞主門之開合,少陽主太陽陽明之開合;人體左為陽,右為陰,《內經》日‘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主開,陰主合,故左少陽主要負責樞轉太陽之開,右少陽主要負責樞轉陽明之合。因此,左少陽發生病變它主要影響太陽,應合太陽而治之,《傷寒論》中的柴胡桂枝湯即為此而設;右少陽發生病變則主要影響陽明,應合陽明而治之,《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小柴胡加芒硝湯即為此而備” 。
手、足少陽經脈相連,《黃帝內經· 經脈第十》:“ 三焦手少陽之脈……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毓……;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笳……其支者,別銳眥,下
大迎,合于手少陽。” 少陽樞機,“ 啟樞在膽” ,“ 輸布在三焦” ,形成樞路一體,
樞運機轉。“ 啟樞在膽"意即膽主陽氣的生發,一陽初生,啟運樞機,布施相火,
激發和推動三焦氣化;“ 輸布在三焦"意即三焦主陽氣之氣化,主持諸氣,為氣、
水、火之通路,相火熏蒸,水火交融,氣布水行。膽主樞之啟動,三焦主氣、水、
火運行之通道暢達,形成樞路一體,樞運機轉,共為少陽樞機。故二者功能正常,則樞機運轉,三焦通暢,水火相濟,陽氣出入自如,才能宣達內外,游
行上下,發揮溫煦長養之功,成為人體陽氣布散轉輸之樞紐。人體陽氣在表 升降出入的關鍵也就在于少陽主樞,在于膽氣的生發和三焦通道的通暢。
從臟腑角度看,手少陽三焦是氣道,可主持諸氣。《難經· 六十六難》日:“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 所謂“ 原氣"者,即“ 腎間動氣” ,命門真陽之氣,為人身之根本;“ 三氣"者,“ 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 膈上有大氣,司呼吸者也;膈下有中氣,保合脾胃者也;臍下有元氣,固性命之根蒂者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焦也是水道,可決瀆水液。三焦下合腎與膀胱,上連于肺,中聚于脾胃,將肺、脾、腎、膀胱各自孤立的水液代謝的最重要的臟腑連成了一個功能性的整體,形成上下通達的水道,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過程。三焦還是相火道,可流行相火,足少陽膽中的相火正是以三焦為通道,流行周身。可見,三焦是人體最重要的通道,“ 三焦者,雖非正府,然諸府非借其氣,則不能以為出納運化之用焉。’’三焦的重要性在《中藏經》中闡述的最為清楚:“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日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統領臟腑經絡,貫布周身,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將全身內外、上下、左右聯系成為一個整體,而這個聯系比任何孤立的臟腑都重要。
足少陽膽為六腑之一,“ 傳化物而不減” ;又“ 藏精氣而不瀉” ,為奇恒之腑,
如《類經》日:“ 唯膽以中虛,故屬于腑,然藏而不瀉,又類于臟。” 故膽一物而具備臟和腑之功;膽附于肝,內藏精汁,“ 膽者,中精之府",寄藏相火,游行上下,宣布三焦,充斥表暈,溫煦周身;蒲輔周日:“ 相火,乃腎中真陽,’寄藏于肝膽之中,前人用春天溫暖之氣加以比喻,實謂其為人體生發之氣。"朱丹溪《相火論》:“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無此火不能有生。為什么膽內寄相火昵?
因為少陽兼具木火兩性,這個兩重性實際上也是少陽的體用性。《易經》以先天
為體,以后天為用。離卦屬火,在先天八卦中,離火位于東方,這是體;在后天
八卦中,離火則處于南方,這是用。后天的用來源于先天的體,也就是說火從木
中來。遠古人靠鉆木取火,而在人類掌握鉆木取火這一技術之前,火從雷電中來。
驚蟄節后,春雷響動,將干草枯木擊燃,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種。膽
內寄一團相火,從而主陽氣之生發。《內經》:“ 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 張志聰《素問集注》日: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 以取決于膽也。所謂求其至也,皆歸始終” 。李東垣"引注日:“ 膽者,少陽春升
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馀臟從之,所以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
十一臟的功能活動,清升濁降,表里出入,必基于膽氣生發,樞機轉運。“ 凡臟
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 。吳鞠通《醫醫病書》也指出:“ 蓋膽為少陽,主升陽氣之先,輸轉一身之陽氣,體本陽也” 。
2.少陰為陰樞,主司調節陽氣在里之升降出入
太陰位居三陰之最外層,陰氣旺盛,稱為太陰;兩陰交盡,陰盡陽生為厥陰;少陰內藏精、蘊元陽,為一身元氣之根本,主導陽氣在里之升降出入,故為三陰之樞。吳崑所謂:“ 太陰居中,敷布陰氣,謂之開;厥陰謂之盡陰,受納絕
陰之氣,謂之闔;少陰為腎,精氣充滿,則脾職其殲,肝職其闔;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是少陰為樞軸也。’’少陰為樞一也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說明少陰的功能特點猶如樞機主運轉,實際上是以少陰君火、元陽為樞,通過心和腎的
經脈、臟器生成和輸布陽氣以及調節太陰、厥陰經臟陽氣升降出入的功能。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經脈、臟器和足少陰腎經脈、臟器。從經絡角度看,手足少陰經脈行于人體之深層,而且兩經通過分支相連接,《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日:“ 心手少陰之脈,起子心中……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腎二臟通過經脈而連通,形成“腎——心” 通路,而腎中的元陽正是通過這條通路通達于心。從臟腑角度看,腎中藏的“ 精‘’所化生的“ 元陽‘’持續不斷地滋養心陽,再通過“ 心主血脈一的功能將陽氣布散于全身。另外,《黃帝內經· 靈樞· 本輸》日:“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陰腎經通過經絡相連,這一點可以在《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證實,“ 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三焦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落心包。” 三焦經與腎經相交于胸中(膻中)。如此,又形成了“ 腎——三焦"這條通道,如《黃帝內經· 靈樞· 本藏》所謂:“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樣,通過經脈絡屬,形成了“腎——心"和“ 腎——三焦一兩條通路,將腎中的元陽通達于心,通達于周身,從而完成了陽氣在里的升降出入。人體陽氣在里升降出入的關鍵也就在于少陰主樞,取決于心的君火和腎的元陽的正
常生成和輸布。
3.少陽陽樞與少陰陰樞在生理、病理上的聯系和區別
太陰、少陰、厥陰等三陰在臟為“ 體‘’,太陽、陽明、少陽等三陽在腑為“ 用” ,
體陰而用陽。三陽的病變主要是“ 陽用"發生障礙,用現代西醫學的術語解釋就是還處于功能性病變的階段。所以,三陽的病較輕,很少危及生命。三陰的病變主要是“ 陰體” 發生病變,用現代西醫學的術語解釋就是處于器質性病變的階段。
少陽陽樞是對“ 用"的樞轉,而少陰陰樞則是對“ 體"的樞轉。少陽陽樞主司陽氣( 主要是相火) 在表之升降出入,少陰陰樞主司陽氣( 主要是元陽、君火) 在里之升降出入。升降中蘊含了出入,出入中蘊含了升降,二者相輔相成。升降通利,則出入暢達;出入暢達,則升降通利。一通俱通,一滯俱滯。少陽陽樞與少陰陰樞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為用。蓋人之生命,以陽氣( 火) 為本;各項生理功能的完成,以陽氣( 火) 為動力。若無陽氣( 火) 推動,萬物即成靜止,無限生機不顯,生克制化全息矣。足少陽膽啟動相火于下,并以手少陽三焦為通道,將膽中的相火和腎中的元陽通達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盡得溫煦而成盎然生機。足少陰腎中的元陽上濟于心,使手少陰心之君火
明于上,彰明萬物,神明出焉,則十二官“ 主明則下安。少陽陽樞與少陰陰樞
在病理時則相互影響,樞機不轉,則開闔不利,升降不調,痞塞不通。
少陽樞機不利的表現。“ 少陽為樞” 雖出自《內經》,但是少陽樞機不利出現
何種臨床表現卻是在《傷寒論》少陽病中提出的。《傷寒論》以“ 口苦,咽干,
目眩"作為少陽病的提綱證候,就是對少陽樞機失調癥狀的高度慨括。而在小柴
胡湯證中,少陽樞機不利還會出現“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
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等癥狀。首先,手足少陽經脈、腑器的陽氣升降出
入失司,開闔失常,正邪分爭于半表半里,故見寒熱往來;樞機失調,陽明之氣
機受阻,六腑通降失宜,故見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其次,少陽樞機不利影響到太陽、陽明的陽氣升降出入,從而導致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甚至是三陽合病,因此臨床表現復雜。究其本,在于少陽相火失和,三焦不
通,陽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邪氣留存,.正氣不能祛邪外出,形成氣滯水結火郁,寒熱虛實相兼的復雜病證。
少陰樞機不利的表現。《傷寒論》以“ 脈微細,但欲寐” 為少陰病提綱證候,
也是對少陰樞機不利癥狀的高度概括。少陰樞機不利,一方面依據少陰水火兩虛
的偏重不同,病勢向寒熱兩極從化。即少陰素稟陽虛,則病勢從寒化,形成少陰
病的陽虛陰盛證,如附子湯證、真武湯證、通脈四逆湯證等;若少陰素稟陰虛,
則病勢從熱化,形成少陰病的君火妄動證,如黃連阿膠湯證;若寒化、熱化并不
明顯,只是陽氣被遏,則形成陰遏陽郁證,出現四肢厥冷,如四逆散證拍",正
如柯琴陽引所云“ 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水火不和,則陰陽不相順接。"同時,少陰樞機不利,陽氣內郁,導致肺寒氣逆則“ 或咳” ,心陽不振則“ 或悸",膀胱氣化失司則“ 或小便不利"。另一方面,少陰樞機不利將導致太陰、厥陰開闔失司。影響到太陰,陽虛脾寒則見“ 或腹中痛” ;陽氣內郁,影響到厥陰,肝郁氣滯則見“ 或泄利下重"。因為陰都是隨著陽的運動而隨之運動,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少陰樞機不利最關鍵的病機在于陽氣在里的升降出入失常,從而心腎不交,
水火失濟,影響到整個三陰的開闔。
總之,少陽陽樞與少陰陰樞,作用各有側重,為病時機理有所不同,癥狀同中有異。少陽為陽樞,側重于表,少陰為陰樞,側重于暈;少陽病的陽微結,與
少陰病的純陰結有疑似之處;少陽病的小柴胡證與少陰病的四逆散證,病機又多
類同。少陽為病,多寒熱往來,少陰為病,多寒化熱化;少陽心煩喜嘔,少陰心
煩欲寐,嘔主出為陽主于外,寐主入為陰主于內,俱為樞機不利之象。因此,陰
陽二樞,為病時癥狀、病機異中有同,同中有異。
調節陰陽兩大樞機的方藥
調陽樞方:小柴胡湯
1.小柴胡湯的應用范圍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
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
湯主之"。
自仲景成方創和法以來,小柴胡湯即成為和法代表方劑,經過漫漫的時光長
河,早已成為各代醫家所推崇的和解名方。歷代有許多醫家善用柴胡劑,利用小
柴胡湯加減化裁廣治臨床各科的疾病,如北京名醫陳慎吾,四川樂山名醫江爾遜, 江西名醫陳瑞春等等,中醫界常常將這些善用柴胡劑的醫家稱為柴胡派。
小柴胡湯原為少陽病之主方,但從臨床應用情況來看,實際上已大大突破了原方
應用范圍,不僅少陽病可用,太陽病、陽明病也可用;傷寒病可用,溫熱病也可
用;外感病可用,內傷雜病也可用。因此,小柴胡湯的適應癥非常的廣泛。現代
臨床資料表明,小柴胡湯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男科、五官科、腫瘤科等都有優良療效。
吳氏通過對《中華醫典》76部古代文獻中涉及有關小柴胡湯七百余條信息進行整理發現,古代小柴胡湯運用所涉的病證名達120多種,新擴病證名在宋之后明顯增多,其中以明代最多;宋以前有關小柴胡湯所涉病證基本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內容接近。晉較早提出本方用于溫病和痛證;宋代本方運用涉及瘟疫、痘疹及丹毒;元代本方多用于暑病、痢疾及眼疾;明代最突出的是用于外科、瘡瘍及婦科多種疾患;清代用于耳疾、癲狂、乳巖、腳氣、陽脫等。
所主病證病機,即少陽經脈受邪或經氣不利或膽火內郁。在小柴胡湯治證所涉病
機的128條文獻中,以邪在少陽和肝膽郁火的病機出現率最高,但陰血虧虛,陽
氣偏盛的病機也占總病的21.32%。在小柴胡湯運用所涉及到的病侯的1344條
文獻中,歸并后的癥狀數達135個,出現率最高的前l O 個癥狀是寒熱往來、口
渴、咳嗽、小便不利、大便硬、潮熱、胸脅苦滿、身熱、口苦,其中以寒熱往來
出現率最高。
2.小柴胡湯的應用原則
張仲景在《傷寒論》101條提出:“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可見,小柴胡湯在張仲景眼里可以靈活應用,關鍵是要明白什么是“ 柴胡證"。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關小柴胡湯證的條文共有19條,其中太陽篇12條,陽明篇3條,少陽篇2條,厥陰篇l 條,陰陽易
差后勞復篇l 條。小柴胡湯被張仲景靈活地運用于十大病證,并且有七個加
減法,五首類方。
仲景之后的很多醫家將小柴胡湯視為“ 和法” 代表方劑,這本沒有問題,但是關鍵是怎樣認識“ 和法” ,如果無限制地擴大“ 和法"的范圍,必將導致小柴胡湯的濫用和誤用。考宋及宋以前沒有小柴胡湯主和解之說,至金· 成無已作《傷寒明理論》云“ 小柴胡湯和解表里之劑",清代程鐘齡又將中醫治法歸納為“ 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 ,“ 和’’法自此確定下來。戴天章《廣瘟疫論》中進一步將“ 和法"解釋為“ 寒熱并用之謂和,補瀉合施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這樣就無限制地擴大了“ 和法"的內涵。導致很多醫家受其影響, 將表里雙解、寒熱并施、虛實相兼、升降同行、陰陽互調的治法都歸于“ 和"法;更有甚者,把中醫學的種種治法均統一于“ 和法’’的麾下,是中醫學治法的總綱。
實際上,“ 和法"既是八法之一,它應當與八法是并列的,而不應該包括八法或包括其中的兩法、三法。表里雙解、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等治法的實質就是汗法與下法并用、清法與溫法并用、扶正法與驅邪法并用。再具體到柴胡湯,其應用關鍵不在于某個特定的癥狀或舌脈,而必須抓主癥,抓特征,抓本質,執簡馭繁,否則臨床就無所適從細引。這一病機關鍵實際上就是“ 少陽樞機不利,陽氣在表升降出入失常"。
3.小柴胡湯的方解
如上所述,少陽樞機不利的關鍵是陽氣升降出入失常,而陽氣當出不出,當入不入的后果必然是郁而化熱,邪熱內存。柯琴稱小柴胡湯為“ 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也",就是因為本方為調節少陽樞機不利,恢復陽氣升降出入正常之主方。
柴胡,《神農本草經》謂“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
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神農本革經》全書具有“ 推
陳致新"功效的藥僅有三味,即柴胡、大黃、消石,而柴胡“ 推陳致新"作用的最好體現就在于解決陽氣升散、外達的障礙上。柴胡其氣輕清上升,入少陽,主升發,善解郁,既可疏邪解郁,又可透達內外。其可將少陽郁結之陽氣升揚外達,使陽氣升降出入失常得解,樞機自然得利。
黃芩,《神農本革經》謂“ 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癖,泄利,逐水,
下血閉,惡創恒蝕,火瘍。” 柴胡性平,不利于清郁結之熱,故配伍黃芩。如《本經疏證》所言:“ 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泄氣分之熱……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黃芩稟天地清寒之氣,味苦性寒,善清少陽相火,降少陽逆氣。《本草綱目》謂“ 蓋黃芩氣寒味苦……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進一步指出,黃芩“ 兼能調氣,無論何臟腑,其氣郁而作熱者,皆能宣通之"。如此,柴胡得黃芩之助,郁熱得清,陽氣內外得以宣達。
半夏,《神農本草經》謂“ 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后世本草則多謂半夏性溫,味辛而苦,辛則能開能散,苦具沉降之性,一藥而成辛開苦降之功,其妙在不用理氣藥而氣滯 得除,升降自復。《本草乘雅》稱其“ 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半夏辛能助柴胡升發,苦能協黃芩肅降,且有交通陰陽之功。半夏合生姜又能降逆止嘔。
王孟英進一步示日:“ 如小柴胡湯,以柴胡升于左,黃芩降于右,半夏助升降
陰陽之力” 。生姜,性溫,味辛,《本草求真》謂其“ 氣味辛竄,走而不守” 。具有辛散開結、通暢氣機之功,和柴胡助其宣散外達陽氣,和半夏助其降逆止嘔,和大棗又可調和營衛。
人參,《神農本草經》謂“ 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甘草,《神農本草經》謂“ 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尷,解毒。久服輕身延年。’’大棗,《神農本草經》謂“ 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
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心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久服輕身延年。人參、大棗、甘草三藥甘平扶正,使正氣足而邪氣自退。三藥
之用法一如《本草求真》所言“ 體虛之人,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
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為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
另外,甘草“ 國老"之性,調和諸藥,正合少陽樞機的特點。《本草經疏》謂其“ 味甘,氣平,正稟土中沖和之陽氣以生";《本經疏證》謂其“ 春苗夏葉,
秋花冬實,得四氣之全,其色之黃,味之甘,迥出地黃與甘之上,以是協土德,
和眾氣,能無處不到,無邪不祛” ;《本革蒙箏》謂其“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
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具盡故爾"。甘草這種居中而調節上
下內外、甘和而通貫陰陽兩面的藥性,與少陽處樞機之位,靈動多變之特點也是
極為相符的。因此,在《傷寒論》小柴胡湯加減法中,只有君藥柴胡和最適
合樞機之性的使藥甘草不能減去。
小柴胡湯通過上述七藥的配伍,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作用于少陽膽腑、三
焦,使陽氣升降出入恢復正常,樞機運轉,則病癥自除。劉渡舟教授論日:“ 小
柴胡湯擅開肝膽之郁,故能推動氣機而使六腑通暢,五臟安和,陰陽平衡,氣血
調諧,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故無麻桂而能發汗,無硝黃而能通便,無芩
術而能利水,無常山、草果而能治瘧。所謂不跡其形,而獨治其因,郁開氣活,
其病可愈。
調陰樞方:四逆散
四逆散始見于《傷寒論·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原文第318條日:“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方為調節陰樞不利之主方。尤在涇日:“ 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
之樞也。"四逆散“ 日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與
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實,猶小柴胡之柴胡、黃芩也;四逆之芍藥、甘草,
猶小柴胡之人參、甘草也。且枳實兼擅滌飲之長,甘、芍亦備營衛兩和之任。特
以為病有陰陽之異,故用藥亦分氣血之殊,而其輔正逐邪,和解表里,則兩方如
一方也。二者皆為運轉樞機之劑,蓋陰陽兩樞的病變機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故兩方用藥、配伍不一。小柴胡湯證,病在三陽,而少陽為樞,重在相
火,故小柴胡湯以治療少陽相火內郁為主。四逆散證,病在三陰,而少陰為樞,
重在元陽,故四逆散以治療少陰元陽內郁為主。如上所述,少陰樞機不利最關鍵的病機在于陽氣在里升降出入失常,從而心
腎不交,水火失濟,影響到整個三陰的開闔。四逆散以其主治四逆而得名,實為
運轉少陰樞機之劑,方中柴胡味苦性平,其氣主升,調暢氣機,推陳致新,使少陰內郁之元陽得解,布達周身,四逆自除。枳實,《神農本草經》謂“ 枳實,
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突出其降泄之性。其氣主降,合柴胡則一升一降,使水火得以交通,共奏氣機樞轉之能。又枳實與芍藥同用,是仲景“ 枳實芍藥散” 配伍之意,善治氣血郁滯之腹痛。芍藥,《神農本草經》云:“ 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自南北朝上溯晉魏至仲景延
及秦漢,先賢最看重芍藥的開破之性,鄒澍疏謂其“ 破陰凝,布陽氣",實為至理。芍藥可活血化瘀,與柴胡同用,一氣一血,共調氣血郁滯。又芍藥甘草同
用,是仲景“ 芍藥甘草湯” 配伍之意,功能緩急止痛。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
指出:“ 由于柴胡與枳實同用,能升清降濁;白芍與枳實同用,能流暢氣滯;白
芍與甘草同用,又能緩急止痛。” 甘草,味甘性平,益太陰之氣,坐鎮中州,斡旋四方。四藥相合,運轉少陰樞機,使開闔升降自如,水火調和,郁陽得伸,氣機得暢,陰陽之氣得以順接,而四逆自止。誠如《醫宗金鑒》陽"所言:“ 此則少陽、厥陰,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陽,臣芍藥以瀉肝之陰,佐甘草以緩肝之氣,使枳 實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陽之陽,內走厥陰之陰,則肝膽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
調樞圣藥一柴胡
性味:張元素《醫學啟源· 用藥備旨》中載:“ 柴胡,氣味平,微苦。’’并引用了《主治秘要》的內容:“ 味微苦,性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
經分藥,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 張元素創立的藥物升降浮沉理論,補充了
藥性理論之未備,第一次明確肯定了柴胡升舉陽氣的功效。李東垣謂柴胡“ 能引
清氣而行陽道,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者。” 以《脾胃論》為例,全書
63首方中,升舉陽氣的方藥達一半左右,其中用柴胡的方劑19首,僅次于升麻
的23首。
歸經:金元時期張元素創立了藥物歸經學說及引經報使說,他在《珍珠囊》
中首載柴胡的歸經:“ 柴胡,少陽厥陰經藥也。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少陽
三焦,手厥陰心包絡。"李東垣繼承了張氏理論,其《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卷二
載:“ 柴胡,手足少陽表暈四經之藥也。"《本草綱目》、《本草擇要綱目》:“ 柴胡,行手足少陽,以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以黃連為佐。’’張錫純則兼顧前人的觀點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 柴胡,味微苦,性平。稟少陽生發之氣,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疏之:膽火甚熾盛者,此能散之……柴胡不但升足少陽,實兼能升手少陽也‘’ 。
功效:《神農本草經》印引稱柴胡“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
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清代葉天士的《本草經解》解釋為:“ 柴胡,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凡十二臟皆取決于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臟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敞,又籍少陽膽為生發之
主也,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少陽經行半表半暈,少
陽受邪,邪并于陰則寒,邪并于陽則熱,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春氣一至,萬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陽以生氣血,故主推陳致新也。久服清氣上行,則陽氣同強,所以輕身。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奉,所以明目。清氣上行,則陰氣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陰氣之英華也”。
柴胡因其獨特的推陳致新、調節樞機作用,而成為小柴胡湯、四逆散的君藥,可謂調樞圣藥。
柴胡調樞湯:柴胡10g,葛根30g,黃芩10g,炒枳實10g,赤芍15g,蒼術10g,甘草10g 。
隨癥加藥:乏力明顯者加生黃芪;夜尿頻多者加炒芡實,金櫻子;夜寐不安
者加夜交藤,合歡皮;頭痛眩暈者加川芎,夏枯草;心悸胸悶者加薤白,丹參。
“ 開闔樞"理論是傳統中醫解讀生命、治療疾病的重要理論
從本質上來說,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都是由陽氣的升降出入完成的。如果陽
氣的升降出入出現障礙,人就會得病;如果陽氣的升降出入出現停止,人就會死
亡。因此,《黃帝內經· 素問· 六微旨大論》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 則氣立孤危。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陽氣升降出入的處所就如同門戶,門戶的狀態只有兩種,開放或者閉合。陽氣的升,陽氣的出,實際上就是陽的釋放,這時陽氣的升降出入口處于開
放的狀態,“ 開",是指陽氣之門打開,陽氣得以升發外散,反映在外就是生命的
生長和生理機能的活躍。但是陽氣的釋放不能是無限制的,到達一定程度就要開
始減慢、停止下來,為下一次的釋放積蓄力量。陽氣的降,陽氣的入,實際上就
是陽的蓄積,這時陽氣的升降出入口處于閉合的狀態,“ 闔",是指陽氣之門閉合,
陽氣得以沉降內斂,反映在外就是生命的收藏和生理機能的抑制,并為下次的釋
放做好了準備。對于陽氣的出入口開放或者閉合的調節,則有賴于“ 樞"的功能,
“ 樞” 以協調開闔為主。由于人體的組織結構有表里內外之分,因此陽氣升降出入的門戶就有兩扇,一扇是位置偏于淺表的由太陽、陽明、少陽組成的“ 三陽門",人體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在此進行;一扇是位置偏于深部的由太陰、少陰、厥陰組成的“ 三陰門” ,人體陽氣在里的升降出入在此進行。因此,就有了《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離合》所說的:“ 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陽門"和“ 三陰門’ ’ 分別有了各自的“ 開’ ’ 、“ 闔"狀態以及調節開闔的“ 樞” 。
具體而言,“ 太陽為開” ,實際上是指小腸和膀胱的經脈、腑器具有將陽氣(主
要是衛氣) 和津液上行外達于皮毛汗孔,下行直通于膀胱的功能。
“ 陽明為合” ,實際上是指大腸和胃的經脈、腑器具有的聚合陽氣于胃腸,
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
“ 少陽為樞"實際上是指三焦和膽的經脈、腑器啟動和輸布陽氣( 主要是相
火) 以及調節太陽、陽明經腑陽氣開闔的功能,少陽相火為樞。
“ 太陰為開” ,實際上是指肺和脾的經脈、臟器具有生成、輸布宗氣和營氣
的功能。
“ 厥陰為合” 實際上是指心包和肝的經脈、臟器閉合太陰、少陰陽氣和陰血
的功能。
“ 少陰為樞” 實際上是指心和腎的經脈、臟器輸布陽氣( 主要是君火、元陽)
以及調節太陰、厥陰經臟陽氣開闔的功能,少陰君火、元陽為樞。
由于“ 三陽門"和“ 三陰門” 只有“ 開"、“ 闔” 兩種狀態,因此對“ 開"、“ 闔"進行調節的“ 樞’’就成為關鍵,馬翊日:“ 樞為門戶闔辟所系。"“ 樞"實際上就是調節陽氣升降出入的關鍵要素,人體也相應地有了“ 陽樞"和“ 陰樞"這兩大樞機。
少陽陽樞主司調節陽氣( 主要是相火) 在表之升降出入。足少陽膽啟動相火于下,并以手少陽三焦為通道,將元氣、水液、相火通達全身,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盡得溫煦而成盎然生機。人體陽氣在表升降出入的關鍵也就在于少陽樞,在于膽氣的生發和三焦通道的通暢。
少陰陰樞主司調節陽氣( 主要是元陽、君火) 在里之升降出入。通過經脈絡屬,形成了“ 腎一心"和“ 腎—三焦” 兩條通路,一方面將足少陰腎中的元陽上濟于心,使手少陰心之君火明于上,彰明萬物,神明出焉,則十二官“ 主明則下安";一方面將足少陰腎中的元陽通過三焦由里達表,貫通內外。人體陽氣
在暈升降出入的關鍵也就在于少陰樞,在于心的君火和腎的元陽的生成輸布。
如果少陽陽樞功能失司,則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出現障礙,會影響到太陽、陽明、少陽經脈和腑器的正常功能;如果少陰陰樞功能失司,則陽氣在里的升降
出入出現障礙,會影響到太陰、厥陰、少陰經脈和臟器的正常功能。
糖尿病( 消渴病) 核心病機是樞機不利
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機在于樞機不利,疾病早、中期以少陽樞機不利
為主,晚期以少陰樞機不利為主。
根據上述臨床研究結果,在列入觀察的49個糖尿病患者常見臨床癥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l O 大癥狀分別是乏力、失眠、口渴、情志抑郁、惡風寒、脘腹脹滿、便秘、口苦、自汗、太息。其中,乏力與少陽、少陰兩大樞機不利均關系密切,口渴、口苦、情志抑郁、太息、脘腹脹滿、便秘等6大癥狀均與少陽樞機不利關系密切,失眠、惡風寒、自汗等3大癥狀與少陰樞機不利密切相關。
首先看乏力這一癥狀,乏力這一癥狀不但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表現之一,
也是在臨床研究中統計的糖尿病常見癥狀之首,從中醫診斷學上看屬于最典型的氣虛證。在糖尿病早、中期,處于功能失調階段,沒有產生明顯器質性損害,出現各種并發癥,這個時期出現這一表現屬于少陽樞機不利。因為少陽主陽氣在表、在腑的升降出入,如果少陽樞機不利,會造成木郁克土,使土失健運,而脾 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臟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輸布,不能發揮濡潤營養之功,“ 肌失養故乏力。在糖尿病晚期,處于器質性損害階段,出現各種并發癥,這個時期出現這一表現屬于少陰樞機不利。因為少陰主陽氣在里、在臟的升降出入,如果少陰樞機不利,會導致三陰“ 開闔樞"失司,最重要的是足少陰腎的陽氣會受損。《傷寒論·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中少陰病提綱癥的“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患者出現神疲嗜睡的表現,乏力實際上已經隱含其中。究其根本,這個階段不但有氣虛,而且存在明顯的陽虛。《黃帝內經· 素問· 生氣通天論》曰:“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精"是陽氣處在閉藏的狀態,這
樣就養神;“ 柔"是陽氣處在釋放的狀態,《說文解字》:“ 木曲直為柔。"
曲直就是屈伸,就是柔的狀態,這樣就養筋。足少陰腎中的陽氣是元陽,是人身
的根本,如果少陰樞機不利,陽氣不足,自然不能養筋,筋失養則乏力。另外,腎主骨,腎陽不足還會造成骨失養而乏力;手少陰心中的君火不足,則不足以養脈,脈失養而乏力。這個時期的乏力是五體中的“ 筋、脈、肌、骨失養一,相比
于糖尿病早、中期的“ 肌失養出現的乏力更加嚴重。
其次分析與少陽樞機不利關系密切的6大癥狀。《傷寒論· 辨少陽病脈證并
治》中的少陽提綱證“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以及第96條的小
柴胡湯證“ 傷寒五六同,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 。“ 口苦、咽干、目眩” 這三個癥狀之所以被列為少陽病提綱證,是因為這三個癥狀分別體現了這人體三竅的開合失司,而口、咽、目等作為人體的竅,其最大特征就是最能體現樞機特點的開合性。這3個癥狀加上小柴胡湯證的“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4個癥狀,一共是7個癥狀,是少陽病最為典型的表現,被傷寒家稱之為“ 少陽七癥’’。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 口渴"與“ 少陽七癥’’中的“ 咽干"基本相同,“ 情志抑郁"與“ 少陽七癥"中的“ 嘿嘿"、“ 心煩’’類似,“ 脘腹脹滿” 與“ 少陽七癥’’中的“ 胸脅苦滿” 類似,“ 口苦’’更是直接列于“ 少陽七癥"中。不論是“ 少陽七癥” ,還是觀察到的6大癥狀,實際上都是少陽樞機不利的典型表現。
少陽為陽樞,包括手少陽三焦經脈、腑器和足少陽膽經脈、腑器,為主司陽氣在表升降出入之樞。功能正常,則樞機運轉,三焦通暢,膽之相火宣暢,陽氣升降出入自如,宣達內外,游行上下,而發揮溫煦長養之功。若功能失常,樞機 不利,則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失常,遂生各種病癥。尤其對于糖尿病患者更是如
此。少陽樞機不利,氣機郁滯,木郁化火,上則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肅,肺臟功
能失司則不能布散水津以潤臟腑而口渴引飲;膽火內熾,膽汁循經脈上溢,故口
苦;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相互表里,有協助“ 肝主疏泄"的功能,若膽氣不利,
肝主疏泄、調暢情志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情志抑郁、太息;少陽陽樞
功能失司,還會影晌到太陽、陽明經脈和腑器的正常功能,若陽明通降不利,或
者相為表里的肝主疏泄、助脾胃運化的功能受影響,則會出現脘腹脹滿、便秘。
最后看與少陰樞機不利關系密切的3大癥狀,失眠、惡風寒、自汗。失眠是心腎不交,水火失濟的典型表現,體現了少陰樞機失司的特性。前已論述,心腎相交的實質是以腎交心,以腎中藏的“ 精” 所化生的“ 元陽” 持續不斷地滋養心之“ 君火” ,從而使君火明而“ 神"自旺。如果腎中的元陽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則君火不安本位而上越,故失眠。惡風寒、自汗這兩個表現是《中醫診斷學》中衛陽不足的典型表現,《黃帝內經· 靈樞· 本藏》日:“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溫煦肌表,人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不感到惡風寒。衛氣在肌表司汗孔之開闔,人才能正常地排汗,因為《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別論》日:“ 陽加于陰謂之汗";如果衛氣不足,失于固攝,則自汗。可見,惡風寒、自汗都是由于衛氣不足。那么衛氣又來源于哪?《黃帝內經· 靈樞·營衛生會》日:“ 營出中焦,衛出下焦。’ ’ 《黃帝內經· 靈樞· 本藏》日:“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可見,衛氣實際上根源于腎,腎中的陽氣通過三焦和膀胱經行于體表,化為衛氣,起到了溫煦和固攝作用。少陰樞機不利,腎中的陽氣開闔失司,則肌表衛氣不足,失于溫煦故惡風寒,失于固攝故自汗。
傳統理論中消渴病的典型表現是“ 三多一少” ,即多飲、多食、多尿、乏力。
其中乏力已經論述證明其與少陽、少陰這兩大樞機不利有關,而多飲( 口渴) 、多食也已經在前文中論述與少陽樞機不利,導致陽明“ 闔” 太過有關。只剩下多
尿這一表現。《傷寒論·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日:“ 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
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 《金匱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日:“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可見仲景早有定見于先,,消渴病出現多尿,在于腎陽不足,則膀胱氣化失司,本質上還是屬于少陰樞機不利;對“ 三多一少” 與少陽、少陰兩大樞機不利的關系做一總結,少陽樞機不利, 陽氣在表、在腑的升降出入受到影響。氣機郁滯,木郁化火,上則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肅,肺臟功能失司則不能布散水津以潤臟腑而口渴引飲。中則木郁克土,使土失健運,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臟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輸布于四肢肌肉,故乏力消瘦:同時膽火內熾,使陽明“ 闔"太過,胃腐熟水谷的功能過于亢進,故消谷善饑。下則妄動相火擾及于腎,致少陰樞機不利,腎失閉藏,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增多。
綜上所述,不論是本臨床研究中總結的糖尿病患者l O 大臨床癥狀,還是傳統中醫消渴病的“ 三多一少表現,究其根本,都是少陽、少陰這兩大樞機不利,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機在于樞機不利。糖尿病早期、中期多屬少陽樞機不利,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受到影響。氣機郁滯,木郁化火,上則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肅,肺臟功能失司則不能布散水津以潤臟腑而口渴引飲。中則木郁克土,使土失健運,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臟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輸布于四肢肌肉,故乏力消瘦;同時膽火內熾,使胃腐熟水谷的功能過于亢進,故消谷善饑。下則妄動相火擾及于腎,使腎失閉藏,故精不內守而外溢,故小便增多,甚至小便發甜,開久精微更損,則消渴之病更甚。
少陽、少陰兩大樞機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時則相互影響。少陽樞機不利
同久必然導致少陰樞機不利,糖尿病晚期多屬少陰樞機不利,陽氣在里的升降出
入受到影響,則水火失和,陽氣被郁。正如柯琴所云。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水
火不和,則陰陽不相順接。’’人身之重要者,莫如氣血,然陰血系于心,陽氣根
于腎,故氣血之虛實,全依心腎相交。若心腎不交,水火失濟,則陽氣在里的升
降出入受到影響。腎中的元陽不能上濟于心,心之君火不明,神失所養,則神疲
嗜睡;若君火虛而不安本位妄動,則煩躁失眠;在下之元陽失于溫煦,則出現四
肢厥冷,惡寒蜷臥,肢體浮腫,小便不利,下利清谷等癥。同時,少陰兼水火兩
氣,人之體質亦有寒熱之別,故為病有從陰化寒和從陽化熱兩種轉歸。臨床上消
渴病晚期多見上熱下寒證,從陽化熱和心火上焚均可致口渴引飲,而從陰化寒和
腎水下寒則見四肢厥冷,小便清長頻數,尤其是夜尿頻多,腹冷便溏,五更泄瀉,嚴重時甚至二便失禁。
少陽、少陰樞機不利證的臨床表現存在復雜性和雙重性
從整部《傷寒論》看,證最復雜多變的要數樞機病。何以看出這復雜性呢?
就要從或然癥去看。《傷寒論》的397條,112方中,或然癥最多的就要數96條的小柴胡湯證和318條的四逆散證。小柴胡所治為少陽樞機不利,或然
證最多,達7個,“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四逆散所治為少陰樞機不利,或然證
有5個“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糖尿病( 消渴病) 的臨床表現真的是多種多樣,尤其是在
出現并發癥之后,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機在于少陽、
少陰樞機不利,而樞機不利證的臨床表現存在復雜性。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少陽、少陰樞機不利證的臨床表現還存在雙重性。有些患者煩躁失眠,而有些患者卻神疲嗜睡;有些患者手足厥冷,而有些患者卻五心煩熱;有些患者消谷善饑,而有些患者卻不思飲食;有些患者便秘,而有些患者卻便溏等等。
前已論述,病在少陰,會出現兩個臨床表象相反但內在病機緊密聯系的癥狀,
一個是“ 但欲寐’’,即神疲嗜睡;一個是“ 心中煩不得臥",即煩躁失眠。《黃帝
內經· 靈樞· 大惑論》“ 黃帝日: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日:衛氣不得入
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
目不瞑矣……黃帝日: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日:……夫衛氣者,晝同常
行予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可見,人的覺醒和睡眠的關
鍵都在于衛氣即陽氣的出入,陽氣入內則眠,陽氣出外則醒。失眠是陽氣當入而
不入,神疲嗜睡是陽氣虛不能達外以養神。這兩個不同表現在本質上部屬于“ 心
腎不交",是“ 心腎不交” 這同一個證表現出來的兩個不同的、表面上相反的癥
狀,都屬于“ 少陰主樞” 的功能失司范疇。腎陽不足,不能上濟予心,若君火不
安本位而上越,則煩躁失眠;若君火不明,神失所養,則神疲嗜睡。
另外,這兩個癥狀不但可以在不同的糖尿病人身上出現,還可以在陽氣大虛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同時表現。《黃帝內經· 靈樞· 營衛生會》日:“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老年人腎陽不足,不能上濟心陽致君火不旺,白天神不足則神疲嗜睡, 夜晚君火不安其位外越則煩躁失眠。
再看第二對呈現雙重性的表現手足厥冷與五心煩熱。《傷寒論》原文337條“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前已論述,手足厥冷的發病關鍵就是十二正經的陰陽二氣不能在手足四末順利交接,再進一步說,就是十二正經的陽氣不能通達于四肢末端。病在少陰、厥陰都可出現這一表現,一種是少陰、厥陰的陽氣虛則無余以達;一種是少陰主樞、厥陰主闔的功能失司,導致陽氣被阻則不能通達。五心煩熱從國家統編教材《中醫診斷學》上來看,是典型的陰虛內熱表現。但是如果用陽主陰從的思想究其根本,五心煩熱實際上是陽氣運行出了問題,也是少陰主樞、厥陰主闔的功能失司,導致陽氣不安本位而外越。這提示我們,不要見到手腳涼就一定是陽虛,進而溫陽,不要忘了還有熱厥證;也不要見到五心煩熱就一定考慮是陰虛,陽氣虛而外越也會有同樣的表現。一定要仔細辯證,同時要抓住陰陽的關鍵,清末名醫鄭欽安云:“ 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誠非虛語。
第三對呈現雙重性的表現消谷善饑與不思飲食,第四對呈現雙重性的表現便秘與便溏,究其根本,“ 陽明主闔"太過就會出現消谷善饑、便秘,“ 太陰主開”不及就會出現不思飲食、便溏。“ 陽明為闔",實際上是指大腸和胃的經脈、腑器具有的聚合陽氣于胃腸,腐熟水谷,化合精微的功能。若這一功能過亢,壯火食氣,就會化火傷陰而消谷善饑、便秘。而導致“ 陽明主闔” 功能失司很大程度上是“ 少陽主樞"功能失司。“ 太陰為開’’,實際上是指肺和脾的經脈、臟器具有生成、輸布宗氣和營氣的功能。若這一功能不及,脾失運化則不思飲食,清氣下陷則便溏,《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謂:“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而導致“ 太陰主開"功能失司很大程度上是“ 少陰主樞” 功能失司。其實在臨床中還有很多這種表面看來呈現矛盾性、雙重性的表現,在此就不
一一列舉和說明。若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陽氣“ 開閡樞"失司。
少陽、少陰樞機不利證的臨床表現存在復雜性和雙重性,外在的表現是標,內在的證候是本。《黃帝內經· 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 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
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面對著錯
綜復雜的外在表現,不要被其迷惑,抓住其病機關鍵是樞機不利、陽氣“ 丌闔樞”
失司,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節——調陽理樞,就可以化繁為簡,執簡馭繁。
調陽理樞_柴胡調樞湯治療糖尿病(消渴病)的關鍵
柴胡調樞湯為王永炎院士以調陽樞主方小柴胡湯和調陰樞主方四逆散為基礎,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創立。其藥物組成包括柴胡10g,葛根30g,黃芩10g,炒枳實l O g,赤芍15g,蒼術10g,甘草10g。在臨床研究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下面就本方的組成、功效、方解做如下分析。
君藥:柴胡,葛根。
柴胡味苦性平,入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柴胡不但可以啟動足少陽膽之陽氣,又可引手少陽三焦相火通行全身,更可藉三焦這條元氣、水液、相火的共同通道,將足少陰腎中的元陽通達全身。《黃帝內經·靈樞· 本輸》:“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日:“ 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三焦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落心包。"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陰腎經相交于胸中( 膻中) 。《黃帝內經·靈樞· 本藏》:“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作為調樞圣藥,以其獨特的推陳致新、升清引陽、調節樞機作用,調節少陽陽樞和少陰陰樞這兩大樞機,使得人體陽氣在表、里的升降出入恢復正常,則消渴自除,故為君藥。從西醫的角度看,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柴胡可以顯著降低小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實驗性升高,作用程度優于已知的降脂藥物,能抑制小鼠實驗性高脂血癥的形成,其有效成分為柴胡皂苷d( SSd) 。而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紊亂,因此柴胡的降脂功能將在糖尿病的治療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葛根: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載葛根“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本草綱目》日:“ 葛,性甘、辛、平、無毒,主
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解諸毒” 。張元素《珍珠囊》又明確指出葛根“ 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本草求真》謂“ 葛根,能入足
陽明胃經鼓其胃氣上行,生津止渴。” 故華佗《中藏經》之白龍散、孫思邈《備
急千金要方》之葛根丸和消渴方、張銳《雞峰普濟方》之葛根引子、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之玉泉散、劉河間《三消淪》之葛根丸、朱丹溪之葛粉丸、何夢瑤《醫碥》之干葛飲、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之玉液湯、祝諶予之降糖方等眾多名方均使用葛根治療消渴。本方中葛根既可以升陽氣以上行外達,又可以起陰 氣以生津止渴,從而一舉兩得,故與柴胡共為君藥。《本經疏證》對本藥陰陽并舉的妙用講得最為透徹:“ 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蔞但浥陰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陽氣,而能兼擅二者之長,故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 葛根湯證) ,太陽被下,利遂不止,脈促喘汗者( 葛根芩連湯證) 咸用之。蓋兩者之利,為陽盛于外,不與陰交,陰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陰氣,使與陽泱,得曳以上行,則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陽之遏于外者,隨胃陽鼓蕩面散矣。’’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從野葛干燥根中提取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可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山梨醇,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等作用;并可以通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纖溶系統活性,調節血管內皮舒縮功能,減輕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發
揮減輕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作用。對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性
心臟病、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均有
改善作用。
臣藥:黃芩、枳實、赤芍共為臣藥。
黃芩:稟天地清寒之氣,味苦性寒,善清少陽相火,降少陽逆氣。故《本草綱目》謂:“ 蓋黃芩氣寒味苦……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消渴
病早、中期少陽樞機不利時,多導致少陽氣郁化火,或者影響到陽明,導致陽明
“ 闔"太過而化熱。而柴胡性平,不利于清少陽、陽明之火,故臣以黃芩,如.
《本經逢原》日:“ 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
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
著。” 《本經疏證》亦畝:“ 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偶( 小
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湯) ;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偶
( 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蟄蟲丸、奔豚
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 ;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偶(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
湯、生姜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以柴胡能開氣分之
結,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主之濕。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如此,柴胡得黃芩之助,氣分郁熱得清;黃芩合赤芍,血分瘀熱得清,則表里陽氣得以宣達。同時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芩莖葉總黃酮不僅對糖尿病小鼠具有 較好的防治作用,同時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損傷的作用。黃芩甙具
有明顯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作用,并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少尿蛋白,對糖尿病腎病及神經病變具有改善和延緩作用。
枳實:《神農本草經》謂“ 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本草衍義補遺》日:“ 枳實瀉
痰,能沖墻倒壁,滑竅瀉氣之藥也。” 《藥品化義》日:“ 枳實專泄胃實,開導堅結,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結胸,通便閉,非此不能也。"其氣主降,可以清除消渴病陽明“ 闔‘’太過產生的胃腸飲食積滯。另外,枳實合柴胡則一升一降,升清降濁,使在表之陽氣運行暢通,以成氣機樞轉之能;合赤芍則一氣一血,陰陽并行,是仲景“ 枳實芍藥散刀之
意。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枳實能顯著增強RBC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和提高血漿胃動素水平,從而促進胃運動功能,促進胃排空,提高胃排空率。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醫認為枳實能使氣機向下通降的作用,正好配合柴胡使氣機向上升提的作用,一升一降,完成了人體樞機的整體功能協調。
赤芍:芍藥分赤芍與白芍,始于南北朝時期。宋代以根的顏色劃分赤芍與白
芍,元朝至清代以花的顏色為劃分依據。《神農本草經》:“ 芍藥,味苦平。
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本草求真》日:“ 赤芍與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于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故兒腹痛堅積,血瘕疝痹,經閉目赤,因于積熱而成者,用此則能涼血逐瘀,與自芍主補無瀉,大相遠耳。” 自南北朝上搠晉魏秦漢,先賢最看重芍藥的開破之性,鄒澍疏陽"謂其“ 破陰凝,布陽氣",故本方中選用藥性偏瀉的赤芍而不用偏補的白芍。赤芍可活血化瘀,合柴胡則一氣一血,行氣活血;合枳實亦一氣一血,化瘀導滯;合甘草是仲景“ 芍藥甘草湯一配伍之意,緩急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從赤芍中分離得到的芍藥苷和
8-debenzoyl paeoni fl ori n能顯著地降低鏈脲霉素處理大鼠的血糖水平,給藥后25
分鐘出現最大效應,lm g· kg-1的劑量就可對血糖正常大鼠具有明顯的降糖作用,
芍藥苷的降糖活性要高于8-debenzoyl paeoni fl ori n,芍藥苷對正常血糖大鼠血液中胰島素水平沒有影響,表明芍藥苷是獨立于胰島素而發揮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芍藥苷增加了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度。
佐藥:蒼術,《神農本草經》載術“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日:“ 術者,土之精也。色黃,氣香,味苦而帶甘,性溫,皆屬于土,故能補益脾土。又其氣甚烈,而芳香四達,故又能達于筋脈肌膚,而不專于建中宮也。"《玉楸藥解》日:“ 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故白術善補,蒼術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住泄亦同白術,而泄水開郁,蒼術獨長。” 白術靜而偏于健脾胃,蒼術動而偏于消痰濕。消渴病少陰樞機不利,會影響“ 太陰主開"的功能,從而產生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本方中的蒼術就可以將這些病理產物清除,如同朱丹溪越鞠丸中用蒼術除痰、濕二郁。施今墨先生認為用蒼術治糖尿病以其有“ 斂脾精,止漏濁” 的作用,故其與祝諶予降糖方中均用蒼術治療消渴病。蒼術以“ 斂脾精,止漏濁’’之功助柴胡、葛根以止消渴,此為佐助;又蒼術性溫,可以制約黃芩、枳實的寒性,此為佐制,故為本方佐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蒼術苷對小鼠、大鼠、兔和犬有降血糖作用,同時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生成使氧耗量降低,血乳酸含量增加,其降糖作用可能與其對體內巴斯德效應的抑制有關。
使藥:甘草,味甘性平,色黃,益太陰之氣,是得土氣最全的一味藥,在《傷
寒論》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本經疏證》謂其“ 春苗夏葉,秋花冬實,得四氣
之全,其色之黃,昧之甘,迥出地黃與甘之上,以是協土德,和眾氣,能無處不
到,無邪不祛。"《本革蒙箏》謂其“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
有補有瀉。居中之道,具盡故爾"。甘草以其“ 國老一之性,坐鎮中州,斡旋四
方,貫穿內外,通達上下,調和諸藥寒溫之性,故為使藥。甘草這種居中而調
節上下內外、甘平面貫通陰陽兩面的藥性,正合少陽、少陰樞機通利之性。王小
英等人的研究表明,甘草能顯著降低餐后2小時血糖,使空腹血糖與餐后2小時
血糖問血糖上升率下降。另外,甘草酸具有降血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甘草次酸對家兔或大鼠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極顯著的降低血中膽固醇、B.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的作用,且其強度超過抗動脈硬化藥,因此,甘草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將發揮其調節血糖、血脂的作用。
從上述方解可以發現,王永炎院士創制的柴胡調樞湯還暗含朱丹溪越鞠丸制方大意,朱丹溪以“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之旨創立了越鞠丸以治六郁,師丹溪法而不拘其藥,以柴胡解氣郁,赤芍解 血瘀,蒼術解痰、濕之郁,枳實解食滯,黃芩解火郁,諸郁得解,何慮樞機要道不暢!明· 孫一奎《赤水玄珠》日:“ 用古人之法,審其用法之時,得其立法之心。學無常師,擇善而從。"再合以葛根升陽起陰,甘草居中調和,則又盡得小柴胡湯、四逆散、枳實芍藥散、芍藥甘草湯、越鞠丸等合方之妙。
可以說,“ 和合"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在“ 和合"思想的浸潤下,中醫藥理論得以發明、發展和完善。從“ 天人合一"到“ 形神一體",從“ 陰平陽秘” 到“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處處體現著“ 和合” 思想的精髓。
在中藥方劑配伍治療上,醫圣張仲景發明了“ 合方這一寶貴的方法,《傷寒論》
中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等都是合方。當然,仲景也不是隨便使用“ 合方"這一方法,首先就是病證必須具有復雜性,否則就沒有使用“ 合方一的必要。而從病的角度看,糖尿病( 消渴病) 本就屬于復雜性疾病;從證的角度看,少陽、少陰樞機不利證也具有復雜性。其次,合方的目的是求得七情合和,力求相須相使,巧用相畏相殺,避免相反相
惡。仲景在《傷寒例》中明確指出了亂用“ 合方"的弊端,“ 凡兩感病俱作,治
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
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最后 合方的使用依據是疾病的證候或病機與“ 合方的藥物相符。前已論述,糖尿病( 消渴病) 的核心病機就是少陽、少陰樞機不利,《說文解字》日:“ 主發謂之機’’"引。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黃帝內經· 素問· 至真要論》日:“ 知其要者,一畜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黃帝內經· 靈樞· 九針十二原》日:“ 粗守關,上守機” ,王永炎院士深得其要,謹守少陽、少陰樞機不利這一核心病機不放而施以柴胡調樞湯,蓋柴胡調椒湯本自小柴胡湯、四逆散合方化裁而來。小柴胡湯、四逆散分別是調節少陽樞機、少陰樞機的主方,自然可以合而用之。陳存仁《阜漢醫學· 醫誠十則》日:“ 醫有上工,有下工。對病欲愈,執方欲加者,謂之下工。臨證察機,使藥要和者,謂之上工。夫察機
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賢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將糖尿病( 消渴病) 核心病機是少陽、少陰樞機不利的“ 機"與柴胡調樞湯的“ 藥” 緊密契合,誠可謂上工! 如此,上述諸藥遂成有制之師,為“ 調陽理樞之劑,運轉少陽、少陰兩大樞機,使人體表里陽氣開闔正常,升降出入自如,氣機得暢,郁陽得伸,水火調和,則消渴止而病愈。
消渴散[糖尿病]全方
能代替胰島素針劑的神奇中藥秘方中草藥【固本降糖丸】的全方劑,是全球中醫界夢寐以求的方劑,可以說現在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醫,醫院都不知道。【固本降糖丸】的全方,消渴散的完整方劑流落在民間;全方劑的公開,為糖尿病康復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綠色生命通道......【固本降糖丸】處方:黃芪13g、黃精12g、茯苓15g、炒白術15g、葛根20g、西洋參30g、五味子12g、地骨皮30g、生地15g、熟地20g、柳樹芽80g,鬼針草60g、馬齒莧30g、甘草5g、當歸9g、人參12g、沉香5g、柿子樹葉80g(霜降后的葉子)知母30g、醋鱉甲30g、鹽黃柏20g、豬苓18g、雞內金50g、金錢草16g,絲瓜樓36g,蜂膠60g,苦瓜90g、神曲30g,麥芽12g、紅花20g、翻白草90g、山楂35g、首烏35g、金櫻子16g、丹參30g、半枝蓮35g。把以上36藥加工粉劑,水丸都可以,依據血糖高低加減量。【功能效果】:第一:可以激活并修復受損的胰島細胞,使其產生足量的胰島素供給糖的代謝;以獨有的“胰島再生”療法,重組基因,修復胰島、免疫養護,三重功效,徹底告別糖尿病及并發癥威脅。第二:平穩的降低血糖,保持糖代謝平衡,向β細胞中受損的基因導入中藥,對斷裂和損壞的基因鏈進行橋接修復,使B細胞恢復原有的活性與分裂功能,迅速恢復細胞活性,使胰島恢復正常,血糖永不反彈,真正達到“自愈”的效果。第三:滋養并調節五臟平衡,恢復人體正常的組織代謝功能,保證身體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第四:消除并發癥,在修復胰腺平穩降糖的同時要想使血糖不反彈,就要阻斷糖尿病的隱患及病源,消除并發癥的潛在因素。固本降糖丸,依據中醫學理論和現代科研理論,結合五臟和并發癥的關系,首先恢復胰島功能,同時滋養并增強五臟運化能力,進而達到有效糾正人體免疫紊亂、逆轉并發癥的目的。這種以養為治,在平穩血糖的基礎上調五臟,從根本上康復糖尿病的雙向整體療法為糖尿病醫學首創在胰島周圍形成雙向作用隔離層,對胰島內部進行全面滋養,對外防止毒素物質破壞胰島,同時全身受損器官進行基因修復,使心腦肝腎等臟腑器官得到良好養護,機體微循環明顯改善,從此遠離并發癥的威脅。經全國多家三甲醫院,萬名患者臨床驗證:血糖下降、氣色好轉、睡眠改善、身體有力、胃腸通暢。使用方法:【固本降糖丸】血糖10點以下的每天服用一次,一次2.5-3g,10點到20點的每天2次每次2.5-3g,如果打胰島素針的可以把針劑直接停掉,每天3次每次2.5-3g,服用一周內見效,服用3月后慢慢減量,6個月后就可以完全停掉。
調理血糖
葛根20克,黃芪30克,天花粉20克,太子參15克,黃連10克,淡竹葉10克,蒲公英15克。土茯苓15克,蟬蛻10克,何首烏15克,桑葚子15克,雞內金10克。糖尿病調理
1精神疲憊,消瘦,口干,尿多。脈,細沉。舌苔白膩,失眠。糖尿病。
治則-益氣健脾,滋陰。
方-藿香20克,佩蘭20克。白豆蔻10克,蒼術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天花粉15克,麥冬10克,黃芪20克,山藥20克,知母10克,石斛15克,北沙參10克,山茱萸10克,川芎10克,升麻10克,杜仲10克。
2糖尿病最好治療用胰島素。中藥可以調理身體,中西藥相結合治療糖尿病,西藥降糖。黃芪30克,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淮山15克,肉蓯蓉10克,丹參10克,菟絲子12克,益智仁10克。乏力,小便多。
3【黃芪30克,淮山30克,白術10克,生地10克,玄參10克,熟地黃15克,麥冬15克,知母10克,丹參30克,桃仁10克,葛根15克,雞內金10克,丹皮1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仙茅10克,鎖陽10克。】-調理糖尿病。
糖尿病出汗-中藥調理
糖尿病出汗,身體虛弱,乏力,心肺氣陰虛。方【1】-黨參15克,黃芪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浮小麥30克,牡丹皮12克,肉蓯蓉12克。【2】黨參15克,黃芪30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牡丹皮12克,肉蓯蓉12克,丹參10克,菟絲子10克。
祝諶予治療糖尿病陰陽兩虛的中藥方
多陰多尿,消瘦,小便頻數,全身疲倦,脈沉細弱。面色無華。桂枝10克,制附子5克,生地20克,熟地30克,山藥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20克,澤瀉10克,五味子10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葛根15克,仙靈脾12克,菟絲子3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桑葚子15克,何首烏10克。
桂枝,附子振奮陽氣,桂枝,牡丹皮,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仙靈脾,菟絲子,補腎氣。枸杞子,何首烏,桑葚子,補腎陰。
糖尿病臂痹的中藥調理
上臂受傷,受寒痹阻疼痛。運用中醫祝諶予方調理。生黃芪,生地,熟地,丹參,蒼術,葛根,獨活,絡石藤,鉤藤,桂枝,雞血藤,羌活,海風藤,夜交藤,玄參,附片,桑寄生,川芎,茯苓。共同益氣養陰通絡活血。
2]丹皮15克,知母15克,黃芪15克,藿香15克,升麻10克,生地110克,路路通10克,海風藤15克,桑枝20克,桂枝5克,伸筋草15克,砂仁10克,淫羊藿20克,巴戟天10克。2012年12,22.
治療糖尿病的藥方
陰陽兩虛。名醫祝諶予采用降糖方進行治療,
方劑: 降糖方 基本方
組成: 生黃芪30克,生地30克,蒼術15克,元參30克, 葛根15克,丹參30克。
功能: 益氣養陰活血。
主治: 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1】,制附子10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山藥10克,丹皮20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葛根15克,雞血藤30克,澤瀉10克,丹參30克,桑寄生30克,仙靈脾12克,菟絲子3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
2】,活血化瘀調理糖尿病,生黃芪30克,蒼術15克,玄參15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丹參20克,葛根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雞血藤30克,桑寄生20克,黃連5克,桂枝10克,路路通10克。
2012年9月30日。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腹部脹氣,大便結,想嘔吐,精神疲憊。方-良姜10克,香附10克,蘇梗10克,陳皮5克,香櫞皮10克,佛手5克,柴胡10克,延胡索6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姜半夏10克,烏賊骨10克,煅瓦楞子10克。服后,肝氣疏通,但是精神疲憊,乏力。
方-降糖益氣健脾。生地黃25克,知母20克,地骨皮30克,黃連10克,玉竹20克,陳皮10克,甘草5克,黃芪4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藿香15克,佩蘭15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承上方。酮癥酸中毒有所反解。飲食不節制,吃月餅引起。
2012年10月9日【1】藿香13克,佩蘭10克,沙參13克,玉竹13克,知母13克,杜仲10克,升麻10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川芎15克,生地13克,仙靈脾20克,蒼術10克。乏力好轉,面色有點蒼白,繼續調理脾胃,肝陽氣。
【2】桂枝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黃芪30克,淡吳茱萸6克,川厚樸12克,枳殼12克,仙靈脾12克,丹皮6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天冬20克,藿香10克,黃精20克,生姜3片。暖肝陽,調理脾胃。
糖尿病精神疲憊,中藥調理糖尿病-【1】藿香12克,佩蘭10克,黃芪20克,杜仲9克,升麻9克,知母10克,川芎10克,石斛15克,金櫻子10克,北沙參9克。健脾益氣養陰。
【2】生地15克,玄參15克,麥冬12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黃芩10克,山梔子10克,枳實10克,菊花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