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萬物天性,如何變美,更是女性永恒不變的話題。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長斑、長痘、面色發黃、膚色不均、皮膚松弛長紋等肌膚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工作、生活壓力大,女性的皮膚狀態更是呈現斷崖式下跌。
嘗試了各種價值不菲的護膚品,每天里三層外三層涂了不少,臉上的瑕疵卻沒有消失的跡象, 臉色越發暗沉!即使化妝也遮不住色斑、痘痘、黑眼圈......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擺脫色斑、痘痘等各種肌膚問題的困擾?
中醫有言,“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中醫認為人是一個表里相通的整體,皮膚問題雖見于外在皮毛、肌膚,但與體內臟腑氣血陰陽有密切相關。
當女性體內臟腑經絡失常、氣血失調,顯現于“外”的就是色斑、痤瘡、面色枯黃晦暗。皮膚問題反復發作、久治難愈,如果不去從內追究長斑、生痘的原因,而只是在表面涂涂護膚品,是行不通的,即使有效果,也是暫時的。
因而治療皮膚頑疾,需要從中醫角度,調整整個機體體質,調養臟腑氣血,才能防止其復發。
中醫調理具有整體養顏的優勢,以養生為本、內調為基。既可以外用以滋養皮膚、改善皮損疾病,又注意從體內調養,以補益氣血,調理臟腑。內外兼修,方能提高皮膚新陳代謝能力,改善皮膚本身狀態。
中醫認為,痘、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臟腑失調、氣血失和所致。血瘀是本質,形態是風郁,病位在肝、脾、腎,主要分為3種證型。
氣血瘀滯
氣血同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氣能行血。中醫認為,氣血相通,無論是氣虛,還是血瘀,最終都會導致氣滯血瘀,瘀血停滯于經絡,無法把氣血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潤澤顏面,則表現為皮膚黯淡無光或發黃、肌膚干燥,甚至長痘、生斑。
脾虛濕困
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通過脾胃消化,轉化成精微或氣血,以濡養五臟六腑,同時排出體內多余的水濕。
若脾胃虛弱或濕熱內阻,不僅皮膚得不到榮養,皮膚深層的毒素和垃圾也排不出來,人體內瘀積大量毒素,從而導致皮膚色斑、萎黃等問題層出不窮。
肝郁氣滯
肝藏血,主疏泄,若肝氣郁結則會導致全身氣機失調,上下內外運行失常,體內的毒素無法及時清掃出去,長期瘀積在體內,易出現黃褐斑、痤瘡等。中國傳統醫學把黃褐斑稱作“肝斑”正是因為如此。
面黃、色斑、痤瘡等皮膚問題與臟腑功能跟失調、毒素堆積有關,因此本質上要內調,而且應在補氣血、健脾胃、化瘀祛濕等方面同治才能達到效果。當然,適當配合外養,更有助于養出好氣色!
內調:一劑古方,補氣補血健脾胃
中醫內調采用“通補結合”的方法,推薦組方:以西洋參、白術益氣養陰;小紅參、大黃之類以行氣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經絡,通暢排毒管道,使痰濁瘀毒外排;青陽參、肉蓯蓉益腎強筋,健脾和胃;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芒硝清熱消腫;荷葉使清氣得升。
該組方通過現代化研制加工而成中成藥盤龍云海排毒養顏膠囊,三參六藥的搭配,改良自傳承1700多年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經典名方“大承氣湯”。諸藥合用,起到“通、解、調、補”四效合一的作用,可以益氣活血,排毒通便,調養補益,協助身體達到陰陽平衡,使氣血順暢,適合熱毒內盛,氣虛血瘀所致的便秘、痤瘡、顏面色斑等癥。
調理養顏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建議堅持按3個療程以上服用,3-5盒為1療程,飯后和晚上睡覺前服用。
外養:中藥面膜、艾灸,排毒美白
針對皮膚問題,本質是內調,但也需要適當外養。可以利用中草藥面膜,給肌膚補充養分,同時可以通過艾灸,激活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再結合中醫經絡拍打按摩,放松面部肌肉,有助于排除毒素,清除肌膚黃褐素沉積,美白嫩膚。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好防曬工作,撐傘、涂防曬霜等防曬措施可以防止褐斑形成,延緩皮膚老化。在飲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對黑色素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也可以吃一些堅果,對皮膚提高抗氧化能力也有幫助,能夠讓皮膚看上更顯年輕。
參考資料:
1.雨嘉.中醫內調養成雪白肌膚[J].醫學美學美容(美顏志),2010:15-15.
2.方朝暉.祛色斑美白養顏 中醫有妙招[J].保健與生活,2020:30-30.
3.姜良鐸.排毒與養生[M].云南: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