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施灸體位和順序很重要
上一篇小七給大家講了影響艾灸療效的六大因素,那么今天接著講艾灸。《千金要方.針灸上》說:“凡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后下。”這句話是說,施灸順序一般是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頭部,后四肢;施灸的壯數也應先少后多。
《千金翼方》有這樣的記載:“凡灸法先發于上,后發于下;先發于陽,后發于陰。”按這種次序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明堂灸經》說:“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如果不按順序,先灸下部,后灸頭面,病人往往有面烘熱、咽干口燥等不適之感。即便無此后遺癥狀,顛倒亂灸,可導致病人反復改變姿勢,拖長灸療時間。
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病人的體位宜平正舒適,這不僅有利于準確點穴,而且還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其原則是,便于施灸者正確取穴,方便操作,病人肢體舒適,能堅持施灸的全過程。一般來說,采取臥位,體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的腧穴可以清晰看到,艾炷放得平穩,燃燒時火力集中,熱力易于深透肌膚,從而提高療效。灸膝蓋以下穴位以正坐為宜。若體位勉強,往往取穴不準,療效不佳。
正如《備急千金要方·針灸上》所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常用的體位姿勢有以下六種:
(1)仰臥坐位:患者坐在軟椅上,在后頸部放一軟墊,頭后仰,以便暴露施灸部位。用于前頭和面部、頸前部位及上胸部的穴位。
(2)側伏坐位:患者側身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軟枕,患者側俯在軟枕上,以便手臂和頭側舒適,同時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部兩側的穴位。
(3)仰臥位:平躺,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曲,全身放松,同時暴露要施灸的部位。用于面部、頸部、上肢、掌側、下肢前側和手足背部等穴位及胸腹部以任脈、足三陰經、陽明經為主的穴位。
(4)俯伏坐位:患者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軟枕,患者俯在軟墊上或用雙手托住前額,同時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頸部、后頸部及背部的穴位,有時也用于前臂穴位。
(5)側臥位:非施灸部位在下,側臥,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同時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面兩側或胸腹兩側以少陽經為主的穴位。
(6)俯臥位:俯臥,在胸前放一軟枕,曲收兩上肢。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同時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多用于后頭、后頸、肩部、骶部、臀部、下肢后側、足底部等經穴及背腰部以督脈、太陽經為主的穴位。
在坐位和臥位的基礎上,根據取穴的要求,四肢可放在適當的屈伸姿勢,常用的姿勢有以下三種:
(1)仰掌式:取坐位,將上肢放于適宜高度的桌上仰掌。適用于上肢屈(掌)側(手三陰經)的穴位。
(2)曲肘式:取坐位,將上肢放在桌上屈肘或立掌。用于上肢伸(背)側(手經)的穴位。
(3)屈膝式:取坐位,將左(右)腿放置于右(左)腿上。適用于下肢內外側和膝關節處的穴位。
當然,施灸時也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因病制宜,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宜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