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大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總想著“補”。只要是補的,就認為是好的,如果是瀉的,就是不好的。
卻不知健康在于平衡,正所謂過猶不及,若只補而不瀉,未免失去平衡,補進身體的成分若不能被氣化吸收,即成濁毒。倘若氣化不足,濁毒內滯,即成大病。
《內經》里說:“生之本,本于陰陽”。所謂健康,應該是陰平陽秘。
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當追求“以平為期”、“平治于權衡”。換而言之,陰陽保持著動態平衡,身體才能健康,抓住陰陽這一總綱,即抓住了健康的根本。
我的一位患者朋友,40歲?;颊?年前曾患糖尿病,病發之初癥見行事疲軟,經過治療,糖尿病雖愈,但疲軟無力感未見改善。
礙于面子,患者之前未因此疾就醫,而是自行服用溫腎壯陽之品,進補雖多,卻始終未見奏效?,F癥見:
1. 行事疲軟,偶爾能勉強為之;
2. 精神萎倦,五心煩熱;
3. 耳鳴眩暈,口干咽燥,腰膝酸軟;
4. 舌紅無苔,脈細。
辯證:陰虛精虧
治宜:滋陰補腎
方擬:生地、熟地、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山藥、枸杞、山茱萸、阿膠、龜板、懷牛膝、沙參、麥冬
復診:藥進10劑,雖可行房,但舉而不堅,且常感腹部脹滿。原方加砂仁化濕、行氣、溫中,再進10劑,諸證悉除。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消渴病機主要是陰精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
消渴日久則必腎精虧虛,陰陽不濟,陽失所依,同時火邪灼傷經絡則脈絡不暢,兩者均使宗筋失養,發為陽痿。
本案患者為陰虛燥熱,日久陰損及陽而成此患,后又未經診治,擅用壯陽卻陰之品,重傷腎陰,使宗筋失于滋養,加重病情。
所以在治療上以滋陰補腎為主,取“陰中求陽”、“補精以化氣”之意。
方中生地、熟地、菟絲子滋陰補腎;山藥、枸杞、山茱萸益精補肝;女貞子、旱蓮草、阿膠、龜板補益肝腎,滋陰養血;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沙參、麥冬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全方滋陰補腎,補陰助陽,陰陽相濟,自然陽壯欲興,其患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