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我們三高癥當中的一種,長時間攝入一些高鹽高油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就會使自己體內的血液變得黏稠引發糖尿病的到來。
只能夠通過長期服用藥物以及生活干預來穩定控制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而在現如今臨床醫學當中最受醫學者喜愛的降糖藥物,那就是二甲雙胍。
對于患糖尿病的人群來說,二甲雙胍這個藥物并不會陌生,二甲雙胍是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可以起到控糖的作用。還可以抗氧化調節腸胃,道維持血管健康,因此二甲雙胍被視為糖尿病界的“神藥”。
二甲雙胍的突出優勢是什么?二甲雙胍降糖作用優勢,是在于它的藥理作用涉及到核糖代謝紊亂有關的多個發病機制。它可以抑制肝臟、腎臟過度的糖異生,從而延緩葡萄糖在胃腸道的吸收和攝取。
也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島素對于葡萄糖的代謝,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所以,二甲雙胍基本上算是可以從糖尿病發病的各個環節來改善血糖代謝的問題。
二甲雙胍除了降糖作用明顯,還能為患者帶來顯著的心血管獲益。二甲雙胍通過有效改善糖尿病的胰島素抵抗,降低基礎和負荷后胰島素水平。
可以起直接或間接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如格華止普通片,其劑量準確,價格實惠,適合長期用藥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過高身體會出現什么異常呢?1.極度口渴
血糖高的出現導致患者的尿液增多,促使體內的水分明顯減少。當患者體內的水分總量減少1-2%時,將會引發大腦口渴中樞興奮的情況。
此時患者會感覺到思飲,形成極度口渴的生理現象,且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損害。
2.手腳麻木
門診當中不少高血糖患者常常自述自己有手腳麻木的癥狀,這是由于血液中葡萄糖過高,導致血液無法順利輸送而引起的。而且高血糖還非常容易引起毛細血管堵塞,這樣就會加重手腳麻木感。
3.多尿
多尿是血糖過高最為常見的一種癥狀表現,因為血糖的升高會導致人體內部的泌尿系統發生一些異常的變化,因此就會導致所排出的尿液里面的糖量比較多。
從而導致患者的排尿次數以及排尿量都會出現明顯增多的表現,甚至有些血糖高的患者所排出來的尿液還會出現尿清發白、泡沫較多以及尿液發粘的癥狀表現,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
4.體重下降
很多人血糖過高主要和胰島功能下降有關,此時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生物功能下降。
因此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將體內物質消化利用掉,因此,攝入食物之后這些糖類物質沒有利用,容易出現體重下降的表現。
血糖高的人,在服用二甲雙胍時,盡量少做4件事情,早知早受益1.一次性吃太多
32甲雙胍的降血糖效果非常好,但是千萬不要一次性吃太多。除了藥物本身會對身體帶來一些不適反應之外,高血糖患者若一次性吃太多,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的情況。
由于血糖起伏較大,此時血管壁就很容易出現破裂,從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比如心梗,腦梗等心血管疾病。
2.避免空腹吃藥
高血糖疾病患者藥物最佳服用時間為飯后25~35分鐘左右,避免空腹吃藥。以免出現胃酸分泌紊亂、胃部灼燒的異常生理反應,加重自身患有腸胃疾病,慢性代謝疾病的風險。
若出現空腹吃藥的現象,也會加重自身肝臟器官所承受的排毒負擔,從而紊亂自身膽汁分泌,將大量油脂、糖原成分堆積于人體,加重自身的病情,誘發糖尿病癥狀。
3.服藥后吃橙子
橙子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a,抗氧化劑成分以及膳食纖維,能夠有效促進腸胃蠕動能力,達到緩解便秘,通腸潤便的輔助功效。
雖然橙子較好,但不建議高血糖患者在服藥后的半小時內,或20分鐘內服用橙子。避免出現甲,碘元素,合成的雙重排斥反應,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反酸,中毒現象的發生。
4.不要隨便停服
對于二型糖尿病,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和飲食來控制自己的體重,同時還可以在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地治療。
任何降糖藥都沒有依賴性,如果口服二甲雙胍后,出現副作用可以用其它的藥物,也可以用胰島素降糖。
但是不建議口服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的病人自行停止服藥,要根據醫生的建議,做出改變和停止用藥的決定。
二甲雙胍使用注意事項飲食注意:
患者在服用二甲雙胍期間需要注意禁止飲酒,服用二甲雙胍后再飲酒,可能會導致乳酸聚集,出現惡心、無力的癥狀,造成乳酸性酸中毒的風險。
另外,患者長期使用二甲雙胍,可能會影響到維生素B族的吸收。所以建議患者飲食上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比如檸檬、蘋果、蘑菇等,盡量不要吃生冷、辛辣、油膩和海鮮類的食物。
注意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
長期服用鹽酸二甲雙胍的患者,二甲雙胍在體內可以蓄積,這種蓄積作用,會導致發生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雖然它發生率是很低的,但是一旦發生,危險性是很大的,可以導致生命的危險。
預防急性腎功能改變
患者注射靜脈造影劑時要停止服用二甲雙胍,可能導致急性腎功能改變。而有嚴重腎功能衰竭時,要禁止服用二甲雙胍,此外,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遵循醫囑治療。
身體消瘦的人不建議使用二甲雙胍
因為二甲雙胍會抑制食欲,許多患者食用之后食欲不振,導致體重下降更明顯,對身體健康不利。因此,身體消瘦的人最好不要使用二甲雙胍來治療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