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楊樂、余弦、鐘艷宇
編輯 | 周亦川
60分鐘 可以做什么?可以刷一集連續劇,可以打一場羽毛球。60分鐘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可以拯救一次生命,可以挽救一個家庭。醫護人員分秒必爭,在60分鐘內,讓突發心肌梗死患者重獲“心”生。
10月24日15:00,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門診,候診的蘇阿姨突然感到前胸上腹劇烈疼痛,痛到幾乎窒息。她痛苦地倚在候診椅上,大汗淋漓。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公丕花副主任醫師恰好經過發現了患者的異樣:“您哪里不舒服?”
患者已經痛得無力描述,輕聲呻吟“肚子疼”。公醫生看了看患者手捂的位置和劇烈疼痛的程度,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立即敏銳地做出判斷:“不是腹痛,極大可能是急性心臟事件!”
公醫生立刻沖上呼吸門診取出急救箱,叫來正在出診譚星宇副主任醫師,二人三步并作兩步趕到患者跟前,檢查患者生命體征:血壓90/60mmHg,“患者可能是心梗,有心源性休克風險!”門診護士和保安,立刻推出急救床扶患者躺上。
15:04,門診部、醫務處工作人員抵達,孫東東護士長為患者吸氧、開放靜脈通路,推起轉運車送患者去做心電圖,又一次生死時速地轉運開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對門診急救流程做了系統梳理,制定相應預案。門診各區域都配備急救設施,醫護人員定期組織培訓。這樣的生死時速的轉運不知道進行了多少次。
15:15,患者心電圖結果顯示II、III、AVF導聯、ST段抬高,這些變化逃不出心內科專家的眼睛:下壁心肌梗死!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冠狀動脈是心肌細胞的“營養通道”,正是冠狀動脈為心肌細胞提供養分,心肌細胞才能正常工作,心臟才能不斷地將血液泵到身體各處。
冠狀動脈閉塞 20 分鐘以內,缺血的心肌如果能再次得到供血,就可以修復;閉塞30分鐘,心肌進入功能性的損傷階段,但還是可逆的;如果心肌持續得不到血供,2個小時左右就會進入壞死階段,壞死的心肌變為纖維化的瘢痕,不能收縮,心肌的收縮能力就會下降,這會嚴重影響心臟的功能,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會受到影響。
現場醫生立刻電話聯系心內科,必須盡快恢復患者冠脈灌注!門診部進行快速核酸檢測,但核酸結果出來至少需要幾個小時。沒有核酸結果,增加了疫情防控風險,但是在生命面前,及時救治更為重要!陳紅主任和劉健副主任果斷決定,,立即啟動胸痛中心綠色救治通道,升級防護,盡快為患者實施介入手術。
冠脈造影證實了心電圖的結果:右冠狀動脈近段和中段80%,95%狹窄,醫護人員披上鉛衣鎧甲,穿戴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和防護面罩,術者、助手、護士、技師每個人都精神高度集中,分工明確,緊密協作
16:00,宋俊賢和張靜醫生迅速完成導絲通過,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而此時距離患者發生胸痛僅有60分鐘,達到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中FMC-to-W(首次醫療接觸到導絲通過)不超過60分鐘的國際標準。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及早成功開通梗死的血管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關鍵所在。
在黃金時間窗內,爭分奪秒成功開通閉塞的血管,盡可能多的保護了更多心肌。手術非常成功,蘇阿姨胸悶、胸痛癥狀隨即消失。
這60分鐘,是分秒必爭的60分鐘,是與心肌賽跑的60分鐘。疫情防控與生命救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再次用專業與高效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醫者使命,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專家提示
每年11月到來年3月是心梗猝死的高峰期,氣溫驟變和低溫時,容易加重心絞痛、心梗和猝死發生的可能性。
胸痛、胸悶、全身大汗淋漓和胸口壓榨性疼痛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癥狀。一旦出現這些癥狀,必須在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
臨床上,有五至八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前1~2天或更早就有預警征兆,胸痛是其中重要表現。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癥狀,但不是所有急性心肌梗死都會出現胸痛,還可能出現如肩部、手臂、頸部、背部、上腹或下顎等其他部位疼痛。而且,疼痛的性質也很多樣,如壓迫感、緊縮感、燒灼感、壓榨樣不適、撕裂樣、隱痛不適,甚至是難以描述的不適感。此外,患者可能伴有出汗、心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虛脫、瀕死感等癥狀。患者一旦出現急性胸痛或類似癥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雖然胸痛不代表發生急性心梗,但盡早就診可以早識別或排除危及生命的病因,早一點得到治療,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