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愛孩子的爸媽們,自然是有辦法的,追著、趕著、哄著……花樣百出的喂飯方式。
我侄子瓜瓜就是被喂飯的典型,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喂飯這件事大家還是排隊來。
但即便是瓜瓜得到了長輩們的悉心照顧,還是一副“弱不禁風”的身體,三天兩頭就因為腹瀉、發燒進醫院。
瓜瓜爸,也就是我表弟,私下里跟我討教過經驗:要說飲食安排,我們自認為做得足夠了,一頓飯主食、肉類、配菜、雞蛋、水果,一樣也沒有落下。有時候為了喂飯,六個大人忙活大半個小時,孩子明明吃得飽、吃得好,為什么還是抵抗力不行?
“或許就是因為你們喂得太飽了,孩子才生病。”
我的答案讓表弟有些意外:“孩子不吃飽,還餓著嗎?”
我只得認真給表弟解釋:現在孩子才2歲,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無法向大人清晰明確闡述自己是吃飽了,但是他們會用一系列的動作來表達,比如:孩子含著米飯不肯吞、孩子搖頭拒絕進食等。如果家長依舊填鴨式的喂飯,那么結果就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積食。試著想一想,孩子的胃容量以及腸道的消化能力肯定都不比成年人,一頓飯你們硬要喂那么多,孩子怎么吃得消?
表弟對我的答復半信半疑,隨后的一次例行兒保檢查,他就孩子喂飯的問題咨詢了兒科醫生。沒想到醫生的答復比我所說的更加嚴重,長期給孩子喂飯,絕對是利大于弊,不僅對孩子腸胃有損傷,還對孩子智力發育、身高成長等三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
給孩子喂飯,家長通常“快節奏”,一勺接著一勺,巴不得早點完成這項“浩瀚的工程”。但被動接受喂食的孩子可慘了,因為家長們喂飯的節奏,他們沒辦法細嚼慢咽,唯有囫圇吞棗咽下去。
如此以來,孩子的腸胃負擔加重,短時間內沒辦法完全消化吸收,更別說正常排泄了。因此幼兒積食問題反反復復,久而久之,對孩子的腸胃功能都有所影響。
營養不良,對孩子智力發育有所影響,但吃得太飽,同樣也會讓孩子智力發育受限。
別驚訝,是真的!相關的科學研究證實,如果孩子長期都吃得太飽,身體供血會過多地集中于胃腸道附近,讓大腦都處于一個缺血的狀態,因此對兒童大腦發育有一定影響。吃得太飽,會抑制語言、思維以及記憶等智能區域的活躍性,長期如此,就會導致兒童的智力發育受限。
吃得多,長得胖的定律可不只是適合于成年人,對兒童也是一樣的。
英國斯旺西大學兒科專家艾米·布朗博士做過一項跟蹤調查時間,發現同齡年段的孩子,自己吃飯比被喂飯更能有效預防體重超標。對此,艾米·布朗博士分析,是因為孩子自主進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掌握自己的吃飯節奏,鮮少會出現過量飲食。
反之,我們也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大人喂飯的孩子的吃飯節奏、飯量都是由大人把控,脂肪囤積在身體的幾率更大,出現肥胖的幾率也更大。
孩子橫向發展對身高當然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早期孩子吃得多,胃容量變得越來越大,那么青春期的時候就可能比同齡人要肥胖,易造成性早熟。此外,生長激素在吃得太飽的情況下,也是會“偷懶”的,很多兒科醫生都表示,兒童在饑餓狀態下,身體會分泌更多的生長激素,以此刺激骨骼發育,而長時間都在吃得很飽狀態下,生長激素分泌少,就會影響身高了。
了解了“喂飯后遺癥”,恐怕有的家長已經開始焦急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培養孩子自主動手吃飯。說到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
首先,一開始就勾起孩子的自主進食興趣。在孩子八九個月的時候,我就讓孩子獨自坐在餐凳上,一來給孩子固定進餐地點,二來也讓孩子嘗試著自主進食。
最初嘗試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別希望孩子可以做得很好,滿地狼藉那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與其說是培養自主進食,倒不如說是給孩子找到了一樣新耍事,他們玩樂大于真正進食。但盡管如此,孩子自主進食的樂趣他們是體會到了,也愿意去嘗試。
其次,等到孩子在大一點,我就多創造他們自主進食的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餐具、擺盤上我也多費了些功夫,每次端上桌的飯菜,看起來總是賞心悅目,孩子就有了想吃的欲望。這時候我會跟孩子商量,這頓飯寶寶是自己吃完?還是讓媽媽喂呢?孩子也是有強烈好奇心的,見到精致的美食當前,他們也忍不住會表達心愿:“媽媽,我自己吃。”
當然,這個過程也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一次兩次他們不行,但三次、四次以后總是可以見到他們的進步,只要多給點耐心,多鼓勵以及多教導,孩子就能掌握好勺子、筷子的使用方法。
最后,給孩子制定餐桌規矩,比如吃飯不能三心兩意,不允許看電視,玩玩具。不存在其他的干擾條件,吃飯對孩子來說就跟完成作業一樣,是規定時間內自己的任務之一,不存在任何抱怨、撒嬌,自覺吃完每頓飯。老母親看到真是老懷安慰啊!
學會自主進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雖然簡單,但也需要家長的培養與引導家長們別以為小時候喂飯,長大了孩子自己就會了,不需要花多少心思。但長期喂飯的后遺癥一旦留下,可能是終生不能逆轉!
你家的孩子喂過飯嗎?你都是用什么方法教孩子自主進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