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流派看來需要治療的癥狀,在另一理論取向看來卻不一定要進行干預。同樣地,對于相同癥狀的原因,各個流派也有各自的解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疾病觀就是關于心理問題本質的看法。不同的治療學派關于疾病的內涵有著不同的假設,不同理論取向關于心理問題本質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不同流派之間會有那么大的差異。我們認為,疾病觀應該包括幾方面的內容,即癥狀的界定、癥狀的起因和治愈標準(或“正常”的標準)臨床生理疾病的治療—它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恢復正常水平,而心理治療在于促進個別化。
就像人本主義學家所說的“自我實現”,對不同的來訪者來說,治療目標也有所差異。有的治療師從治療患者的癥狀、身體不適和疼痛開始。也有治療師從環境、人際交往中去探求誘發原因,并且常常去尋找那些與不良后果有關但又識別不出其誘因的思維和情感。這些不同的選擇不僅轉換了看待問題的視角,還改變了對心理問題的解決途徑。雖然不同的療法可以治療癥狀相同的患者,但治療結果卻不一定完全相同。每種療法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選擇,但它們的治療目標基本上是不一樣的,如決斷訓練中具體社會行為的變化、以人為中心對歪曲體驗的接受、理性情緒療法對非理性信念的拋棄等不同的理論取向關于疾病的焦點也是不一樣的。常見的焦點包括情緒狀態、外顯行為、家庭結構,甚至社會組織。精神分析并不以外顯行為,而是以內在沖突來描述癥狀。
行為取向卻從可觀察的行為來看待病理學。家庭系統取向認為病理不在于個體或者個體的行為,而在于引起個體癥狀的家庭關系。精神分析、以人為中心、格式塔療法都強調來訪者的人格改變。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都根據自己的疾病觀選擇適合本流派方法的來訪者。了解各個流派的疾病觀有助于我們理解其治療方法的切入點,以及同樣的技術對于不同的理論取向來說,治療內容和治療目標為什么會不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