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詩最忌諱用生僻字和險韻,一則害意,二則有賣弄之嫌疑,三則險韻難押容易湊字,反而失其本真。
在中國文學里,歷來不太推崇險韻。只有當人們覺得詩人所用韻律險峻卻能避免湊韻,才會驚覺和欣賞。唐宋詩人中一般都是用險韻來炫技,用以展示自己高超的藝術水平,但絕非詩詞大道。據筆者所知,也就韓愈和蘇軾詩作中有不少險韻了。
如果樓主作詩并未使用險韻,但仍舊感覺搜索枯腸而不得,那這時候就要停下筆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的文學積累、詩詞感悟、創作靈感等還沒有達到一個厚積薄發的程度?是不是該靜下心來,好好再讀一讀古人詩,然后用心去感受周圍大山大河,世間百態,最后再有感而發,一氣呵成?
畢竟,做格律詩,不同于現代詩,要講究積累,講究經驗,講究功力啊。
說到這里,筆者不由想起了作詩準繩一說。
作詩有準繩一說,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作詩標準了,分別從九個方面來說如何作詩,筆者認為非常之有理,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曰立音:要高古渾厚,有氣慨,要沉著。忌卑弱淺陋。
二曰煉句:要雄偉清健,有金石聲。
三曰琢對:要寧粗勿弱,寧拙勿巧,寧樸勿華,忌俗野。
四曰寫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細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五曰寫意:要意中帶景,議論發明。
六曰書事:大而國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七曰用事:陳古諷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跡,只使影子可也。雖死事亦當活用。
八曰押韻:押韻穩健,則一句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堅牢也。
九曰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當。
總而言之,格律詩是需要有詩心,然后慢慢積累,才能下筆如有神。
最后,送大家兩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