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這些人在年初訂的新年計劃非常完美,但還不到年底就忘了自己訂了哪些計劃;
這些人花大量時間在網絡上搜藏了教你成長的文章,但今后可能再也不會點開;
這些人在還只有一個想法的時候,就急著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將要展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點挫折,很快就會消沉放棄。
其實這些人是我身邊的朋友,他們每年年初都想改變自己,但往往只有「三周熱度」——精實個三周后,不敵一個小誘惑,最后全被打回了原形。
為什么改變自己這么困難?為什么精進自己這么痛苦?《認知覺醒》一書有解。
《認知覺醒》是一本專門寫給想要變好,卻只靠意志力、毅力苦苦支撐的人們。這本書告訴我們苦苦支撐終會破功,我們必須順應人類的天性,并改變學習策略,如此才更有機會達成所謂的「自我成長」。
《認知覺醒》一書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在個人改變和成長路上,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我在書中學到的3個實用知識。
1.為什么自我成長這么困難?
2.該如何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3.如何保持學習的內在動機?
1. 為什么自我成長這么困難?
困難的原因在于,「避難就易」是人類大腦的天性,比起困難的自我成長,我們更傾向簡單愉快的娛樂。
作者用了1960年代,神經學家保羅.麥克林所提出的「三重大腦理論」來解釋人類避難就易的現(xiàn)象。
「三重大腦」的意思是人類自古以來演化出了三種腦區(qū),依序是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
爬蟲類于3.6億年前演化出「本能腦」,又稱爬蟲腦,它讓爬蟲動物可以對環(huán)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危險就戰(zhàn)斗或逃跑,遇到心儀對象就追求等等。
大約到了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xiàn),并發(fā)展出「情緒腦」,他們?yōu)榱诉m應環(huán)境,不僅能夠讓體溫保持恒定,也發(fā)展出了情緒,這讓哺乳動物感受到恐懼時便遠離危險,感受到興奮時便專注捕獵。
直到距今20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前額葉區(qū)域進化出「新皮質」,也就是「理智腦」,這讓人類可以思考,進而創(chuàng)造語言、發(fā)展科技、建立文明等等。
我們在自我成長時必須時常用到「理智腦」,因為成長就得思考嘛。但該腦區(qū)的體積實在是太小、演化形成的年齡又太年輕,運作一下就癱瘓了,所以最后變成由「本能腦」和「情緒腦」來接管,下場就是做出不理智行為——放棄自我成長。
所以,成長其實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2. 該如何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剛學到的新知識對我們來說還很陌生,很容易被遺忘,作者提出了3個鞏固新知識的辦法。
a. 用自己的話解釋
用自己的視角去重新詮釋別人提出的知識,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化為自身血肉,如此才更容易讓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連結。
b. 在生活中實踐
不在日常生活實踐新知識的話,很容易就會遺忘掉。實踐后,反而能體會到更新的視野,也能搜集到更多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細節(jié)來迭代更新我們的知識,使它更易于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
c. 放棄記錄無用知識
有時候我們會被一些「對自己無用」的知識給觸動到(好想納入筆記?。?,但仔細思考后才發(fā)現(xiàn),紀錄這東西對我的人生似乎沒有幫助。
比如我最近讀到了些與睡眠有關的科學知識,讀到的瞬間覺得很新奇、很想記錄下來,但思考一下發(fā)現(xiàn),自己在睡眠上沒有什么障礙,而且我最近正在專攻「閱讀法」與「自我成長」領域,實在不應該再開一個新戰(zhàn)場來浪費心智資源。
3. 如何保持學習的內在動機?
在促進學習上,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史蒂芬.蓋斯的《驚人習慣力》的方法——設下限,不設上限。
史蒂芬.蓋斯為了養(yǎng)成好習慣,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每天只讀一頁書、每天只寫50個字,這種無負擔的習慣養(yǎng)成法最終讓他擁有好身材,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還寫出自己的書。
假如你想考過英文檢定,實際作法是設立一項目標的最簡單下限,只要每天規(guī)定自己只背5個英文單字就好,這就是個簡單且容易完成的下限。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毫無負擔地背完單字,而且非常容易進入狀態(tài),這會讓你想繼續(xù)背更多單字,而多學一個單字都是額外的收獲,這又讓你更沉浸在其中。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保持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你發(fā)自內心地想主動學習。
如果每天都逼自己背20個甚至50個英文單字,這樣的學習摩擦力過大,時間久了就容易放棄背單字,就如同我在這則筆記的第一點提到的,「理智腦」敗陣,「本能腦」及「情緒腦」接管。
背英文單字也好,算數(shù)學題也好,下圍棋也好,跑步也好,其實要學好任何一項技能的最好辦法,就是利用一些技巧來騙過大腦,讓大腦誤以為你真心喜歡做這件事。
《認知覺醒》是一本非常簡單好懂得自我成長書籍,作者在描述新概念時,都會用精妙的譬喻來降你的認知成本,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就搞清楚作者想表達的。
書中的自我成長內容雖然不深,但作者的觀點以及論證都非常清晰,尤其是以科學證據(jù)去比較「三重大腦」之間差異的篇幅。我在許多本書上讀過該理論,但唯獨周嶺的科學論述寫的最精采且最經的起推敲。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一個有理智的人,會為潛在的風險克制自己,會為可能的收益延遲滿足?!故茄?,真正能夠成功改變自己的人只會著眼于未來,并不會貪圖眼前的好處,也就是不能輸給「本能腦」與「情緒腦」。
推薦《認知覺醒》給所有想要改變自己、精進自己的朋友們,讀完它你絕對會知道要先從哪個方向著手、改進。
周嶺在書中也不斷地提到其他兩本自我成長好書,這些書我也剛好讀過,也覺得適合所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朋友們,這兩本書分別是古典的《躍遷》與成甲的《精準學習》,前者帶你了解高手的暗箱都藏了些什么,后者則教你如何擺脫低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