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頸椎病、肩周炎、手、肘.腕.腰、落枕等病痛
第一針、三間透合谷
第二針、液門透中渚
第三針、后溪透腕骨
第四針、魚際。直刺緩解急性疼痛、向勞宮方向扎針、治療對側的腳扭傷,向手腕方向平刺對胃病打呼嚕流口水有效。
另外加一針瞳子髎能增加針的效果。
扎針留針時間,有的扎后不痛就可起針,一般的45分鐘。
回看以前老教授們取穴,摘錄于早年著作,部分專家教授已故,記載可能與如今出版物有所出入,版權歸原著作者所有。本文所有內容均為小趙大夫虔誠學習整理,做知識的搬運工,僅供同行及同學們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商業用途。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切不可妄學妄用、謀財害命。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董德懋“實則陽明胃,虛則太陰脾”——中脘,三里,內關,公孫!
北京中醫院賀普仁“三穴同用,功效顯著”——中脘、內關、足三里。
(賀普仁,字師牛,號空水,河北省淶水縣人。14歲從師于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深得老師真傳。八年后,以精湛的醫術獨立應診,解放后聲名鵲起。1956 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達26年之久。中國科協全國委員、高級顧問、北京針灸學會會長、北京針灸三通法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國際針灸考試中心副主任。首屆國醫大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教授。)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所樓百層“證分虛實,治有補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肝胃不和——中脘、足三里;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南京中醫藥大學肖少卿“辨證取穴,針灸并施”——肝胃不和:中脘、足三里、陽陵泉、內關、期門;胃中蘊熱:中脘、胃俞、足三里、行間、內庭;氣滯血瘀: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章門、三陰交、膈俞、內庭;脾胃虛寒: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章門、內關;胃陰不足: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章門、氣海、三陰交、太溪、復溜穴!
肖少卿(1923~ )男,江蘇泰興人,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于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醫本科,畢業后任教于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至今,歷任針灸系教授、針灸教研室和經絡教研室主任、中國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教授等職。近50年來一直從事針灸教學、臨床、寫作和科研工作,精通中醫內、外科,尤擅針灸,曾獲“2000世界千年名醫”“共和國建設成就金獎”等榮譽稱號。
甘肅新醫藥學院研究所曲租貽“消食和胃,疏肝理氣”——足三里,三陰交!
曲祖貽,男,北京市人,出生于1914年。曲氏幼承庭訓,因母病習醫,先后向名中醫曲瑚忱、王明瑞、張鑒塘、戚福庭學習中醫內科、針灸、外科與小兒推拿。
貴陽中醫學院張和媛“俞募配穴,隨證加減”——脾俞胃俞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張和媛(1935-),女,貴州貴陽市人,1957年7月畢業于貴陽醫學院醫療系,1959年被選送至貴州省第一屆西醫離職中醫班,學習中醫3年,1966年受業于貴州省名老中醫夏森伯教授,學習針灸,以后一直在貴陽中醫學院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1995年退休.曾任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貴州省針灸學會理事.
浙江中醫藥大學高鎮五“治標原、絡、郄,治本俞、募、合”——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肝俞內關公孫梁丘太沖。
北京中醫院于匯川“老十針治胃痛”——上、中、下脘,氣海,雙側天樞、內關、足三里一共10穴,取義“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