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是一味清熱燥濕殺蟲良藥,在治療皮膚病中屢有運用,效果很好。該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是豆科多年生亞灌木植物,藥用根部。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我認識和使用苦參起源于消風散。消風散(外科正宗.明.陳實功)是治療皮膚病的名方,很多名老中醫都喜歡用它,我也就學之。開始用于輕癥的皮膚病效果還不錯,但是對復雜的長久性的皮膚病,尤其是頑固牛皮癬,即西醫稱為的銀屑病效果顯得不理想,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退爾勤求古訓,翻閱名賢醫案,終于發現問題所在。即消風散中的苦參一味藥很關鍵,用大用小大不一樣。
我過去治療牛皮癬時用消風散一般用苦參10g左右,這對于一般的癢疹和銀屑病還可以,但重癥就不行了,不管用多少劑,多長時間都無進展,后了經過學習文獻,有幾則醫案,對我啟發很大。現引錄于下:
【醫話醫案1】張子維運用苦參一得:
1984年秋,王叟年逾古稀,居城南郭,體豐壯,于八月上旬來院就醫,自云患癬疾已數月,多治少效,脈浮數有力,解衣觀之遍體斑癬,體無完膚,白屑紛落,癢不可忍,余以為乃因濕熱淫于血脈,郁于孫絡,風因熱生,蟲從濕化,治當清熱澡濕,疏風殺蟲。
乃用:苦參30g、 玄參13g、蒲公英30g、 白蒺藜17g、蒼耳子17g、丹皮12g 、白鮮皮12g、 烏梢蛇10g、甘草5g。3劑,水煎服,日服1劑,忌五辛。
患者服后癥狀小減,二次復診,苦參加至40g,服3劑后功效顯著,原方續服10余劑,癢止屑脫,癥狀大減,共服20余劑病告痊愈。其翁乃曰:“人皆謂我病此生難愈,誰知競如此速效,實出意外”。
本草云:“苦參味苦性寒,玄參為使”,為治風熱瘡疹之良藥。
近數年余用苦參治頑癬、濕疹其效頗佳,若脈浮數而熱勝者其效更顯,因此癥多因濕熱之邪浸于皮膚,淫于血脈,留滯不去,郁熱甚而生風,濕熱蘊而生蟲,風行蟲動,故癢而難忍也。古人認為,風熱濕蟲為癬癩之主要因素,取苦參之苦寒,以其苦燥濕清熱。濕氣除,蟲無復生之機,熱氣清而風自熄也。
【醫話醫案2】周玉朱重用苦參治療濕疹瘙癢
張某,男,27歲,1998年6月8日初診。兩小腿腫癢、滲液一周,紅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長滿水皰,觸之灼熱,舌紅,舌苔黃膩,脈弦滑。證屬濕熱下注,法當清熱利濕。
方用:苦參50g,黃柏、蒲公英、豨薟草、澤漆、地膚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陳各30g。每日煎兩次,頭煎內服,二煎外洗。
1周后,小腿紅已退,滲液明顯減少。宗原方繼用10劑,其足底皮損已消,干燥而愈。
按:周老認為清熱利濕,苦參為先,臨證用苦參治療的外科疾病主要有急性皮炎、濕疹、痤瘡、銀屑病、脂溢性皮炎、急性膽道感染、丹毒等屬濕熱實證。
臨床表現多有患處紅腫熱痛,或癢,或起丘疹、紅斑、水泡、滲液,或有腹痛以脅肋為甚,伴發熱及身目尿黃,舌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滑數。
常用量為10~50g,可酌情配伍黃芩、黃連、茵陳、薏苡仁等。周老認為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臨床適用范圍較廣,對外科病癥為上中下三焦熱證者皆可應用,尤對各類皮膚病有較好的療效,可為首選之藥,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祛風利水效。
【醫話醫案3】張林運用消風散治松皮癬
治尹某,于1978年12月,聞余醫癬,叩門求治。自述半月前勞累、出汗、受風后,周身搔癢,并見較多的紅色扁平丘疹,曾服中、西藥半月余均無效。余診見:其周身散在癬斑,肘膝關節伸側面多見,胸腹及背部散在發生。境界明顯,皮損直徑0.5~3cm,有的融合成片,上復多層銀白色鱗屑,其屑脫落后,可見有出血點。其皮損形態有的呈點狀,有的呈錢幣狀、盤狀或地圖狀。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無力。診為松皮癬。治宜活血疏風、清營解毒,投以消風散加減。
處方:當歸25g、川芎15g、紅花15g、川羌活25g、獨活15g、木通15g、荊芥15g、防風30g、麻黃10g、蒼術25g、胡麻仁15g、蟬蛻25g、苦參40g、白鮮皮50g、甘草25g。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溫服。
患者服藥期間及愈后百日內,忌食魚、蛋、肥脂、辛辣、生冷。將煎剩的藥渣,放入臉盆內,加適量水,煎湯,趁熱熏洗患處,一日1~3次。內外二法同用,奏效更快。
患者遵法服用,連用10劑,癢止、脫屑多,大部分丘疹消退,未見新發。患者又用5劑,皮損基本消失。共服24劑治愈。今已數年,多次隨訪未見復發。
通讀以上三則醫話醫案,可見方中其它藥均為常見用法,唯獨苦參用法不同,均為重量,這也是取效的關鍵點之一。通過學習領悟后我也將其經驗大膽地運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舉例示之:
【驗案1】一老婦,65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嚴重的很屑病。患者已在其它中醫機構和某專門治療牛皮癬的老中醫看過,無效,經人介紹找到我,不要求治高血壓和糖尿病,只要專治牛皮癬。
刻診:人中等個,略顯富態身胖,舌淡紅,舌苔薄白,脈弦滑有力,飲食二便正常。查全身牛皮癬,除面部無疾外,無一處好地方。尤其是雙下肢,臀部,背部大面積皮癬,厚度有一個硬幣之多,上面覆有白屑,基底粉紅,個別地方抓撓出水,而且滿頭眥是,奇癢無比,影響美觀。曾在某中醫處吃過大量蜈蚣、全蟲、小白花蛇等藥,初期有效,后無效。現診為重癥牛皮癬,銀屑病,風熱郁表,濕毒浸淫。處方以消風散合荊防敗毒散加減。
荊芥12g、防風12g、羌活15g、獨活12g、前胡12g、柴胡12g、麻黃6g、蒼術10g、當歸15g、川芎10g、生地黃30g、雞血藤50g、胡麻仁15g、苦參40g、白癬皮50g、蟬蛻12g、忍冬花30g、連翹30g、豬牙皂3g、土茯苓60g、烏梢蛇30g、生甘草12g。7劑,水煎服,每日3次,藥渣外洗。同時外涂一掃光皮癬凈。
1周后,復診,癬處已無流水,癢輕,無傷胃嘔吐等不良反應。效不更方,又服20劑,癬處迭加厚屑已退,接近正常皮膚,基本不癢,患者甚為高興,信心大增。再續30劑,痊愈。(古道瘦馬醫案)
【驗案2】莫某, 女,35歲。全身紅斑,皮膚不厚,脫屑,脈細數,舌質紅,苔薄黃。以前用了不少藥也沒效果。這次在別處治療了3個月無效,轉治于余,這次用了11劑藥,好了一大半。用方如下。
當歸25g、川芎15g、 紅花15g、川羌活25g、獨活15g、紫蘇葉40g、蘆根40g、雞血藤40g,豬牙皂3g、土茯苓40g、 玄參15g、木通15g、 荊芥15g、防風30g、 麻黃10g、蒼術25g、胡麻仁5g、蟬蛻25g、苦參40g、白癬皮50g、甘草25g。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溫服。同時外涂 一掃光皮癬凈。要求服藥期間及愈后百日內,忌食魚、蛋、肥膩、辛辣、生冷。
二診,已見大效,患者高興無比,要求繼續治療,本著效不更方的原則,略是調整如下。
當歸25g、川芎15g、紅花15g、紫蘇葉40g、蘆根40g、雞血藤40g、豬牙皂3g、土茯苓40g、玄參15g、木通15g、荊芥15g、防風30g、麻黃10g、蒼術25g、胡麻仁5g、 蟬蛻25g、 苦參40g、白鮮皮50g、 甘草25g、 紫草20g、茜草15g、蛇蛻9g。共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空腹溫服。同時外涂一 掃光皮癬凈。
7劑吃完,徹底治愈,皮膚完好如初,患者大喜。(李中文醫案)
這是我的學生李中文先生,根據我的指導,獨自治療的一例成功案例。 該案方中川羌活、獨活、荊芥、麻黃、防風、蒼術、紫蘇葉解表疏風,宣通腠理;當歸、川芎、紅花、雞血藤活血通絡;苦參、白鮮皮、蟬蛻、蛇蛻、木通、胡麻仁、豬牙皂、土茯苓、蘆根、甘草瀉熱解毒,清營潤燥。故諸藥可奏活血疏風、清營解毒之效。 其中既有我的經驗,重用苦參,也有老中醫的經驗,還有學生起的經驗。 中文先生將其融會貫通,據證用藥,故收效較速,真乃青出于藍勝于藍也。
我在臨床上治療頑固的濕疹和牛皮癬,現在基本上都是在有效的方中加入大量的苦參30-50g,療效較過去大幅提高,實踐證明苦參重用是治療牛皮癬的有效藥物,值得重視。
然而任何藥物超劑量運用都有利有弊,苦參也一樣。宋永剛教授在《名方60首講記》中,論述消風散治療牛皮癬時寫到:筆者一朋友,醫傳三世,在交流經驗時,謂其祖父善用本方加烏蛇治療銀屑病,藥多在30劑左右,直到患者服用本方至全身乏力,皮損消失方可。對于本方治療銀屑病的療效屢見雜志報端,筆者也予以肯定,但讓患者吃到周身乏力之時,恐覺不當。觀其處方,用量較大,均在10g以上,特別是苦參,每劑藥量達12g,敗胃較甚。以如此的劑量服至30劑,很容易達到周身乏力、胃口全無的狀態。而筆者認為,治療疾病不要只盯住局部,而要著眼于整體。藥之效不效,患者服后的感覺尤為重要,只要患者藥后舒適,這也是中藥取效的一種反應。
綜上所述,我們即要學會大膽用苦參的經驗和技巧,也要注意在臨床中善于調整和避免苦參的副作用,真正做到揚長避短。苦參在臨床上治療皮膚病外,還可以治療失眠、痢疾、高燒、心律不齊、手腳發熱、泌尿系感染等等,是一味很值得發掘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