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五戒、別解脫戒、菩薩戒。你所受的戒和你想得到的果,一定是匹配的才可以。
“五戒”是人天乘應(yīng)該遵循的佛法。五戒——?dú)ⅰ⒈I、淫、妄、酒,也叫做“世間共法”,比如世間是不能殺人的。現(xiàn)在有很多的動物保護(hù)措施,也是不能隨便殺生的,佛教也是這樣,只不過佛教說得更究竟徹底。在佛教中,殺戒的規(guī)定很細(xì)微,要看你沒有殺心,興方便,等等,就是說你動了殺心都不行,或者制造殺生的刀劍、工具也是間接的助緣,所以盡量也不要做。目的就是讓我們更加清靜,從作意這方面,也可以上升,杜絕很多不好的因緣。酒也是這樣的,酒雖然不是惡,可是它能成為惡的一個助緣,一個人一旦酒喝多了就跟瘋了一樣,可能做出很多殺、盜、淫、妄的事情。所以佛教也制了這條戒,世間雖然沒有像佛教這樣明文反對,可是從世間人的觀念當(dāng)中,一個人喝醉了以后,家里面的人肯定不高興。所以追求人乘或者天乘,或者說你來世想升天,如果你五戒圓滿,生命是純凈的,沒有很大過患、很大債務(wù),那么你去哪里都是自由的。所以戒是對我們自由的一種保護(hù),是指向我們未來的生活的。雖然當(dāng)下辛苦一點(diǎn),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宇宙的自然法則。所以人類社會遵循的,佛法更會遵循。
第二種,“別解脫戒”或叫“比丘戒”,是追求解脫生死的人應(yīng)該受持的戒法。
那么第三種戒——菩薩戒,是那些追求利他的人,應(yīng)該遵循的一些戒條。這就不一樣了。利他的人,難道就只是利他嗎?不是的。他要成佛,想要發(fā)現(xiàn)一切生命最究竟的完善和美好,他的心愿是很大的,但是成佛的方法是通過利他去完成的。所以每個人是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而匹配相應(yīng)的戒,這是戒的范圍。
三皈依是什么?三皈依是判斷你是否為佛弟子的標(biāo)準(zhǔn)。你想作為佛弟子,最起碼的要求是三皈依。佛陀為教化眾生,依眾生根機(jī)不同而將佛法分為五種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都是佛弟子,佛弟子才會追求這些。所以佛弟子在這五乘中,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自由選擇,不是不能選,他的自由空間很大。但是你要不要成為佛弟子,這個很關(guān)鍵,那么就拿三皈依來衡量。那么從方法上來講,你能不能夠達(dá)到對自己生命的期望,那是以五戒、別解脫戒、菩薩戒來規(guī)劃的。
所以佛弟子整體的方向是:以佛陀為導(dǎo)師,以三寶為信仰,為依靠,這就是三皈依。所以三皈依本身它也屬于戒。你的人生當(dāng)中,真正給予你生命教育的老師是誰?這個不是很多的。一個符合生命教育的老師,不是他說自己是他就是。從三寶來看,首先,佛陀說的法是真理,這才是你選擇的第一個原因;第二,佛陀的人格和情感,是可以給我們生生世世帶來身教和言教的;第三,僧團(tuán)不會因?yàn)榉鹜拥木眠h(yuǎn),而從我們的生活當(dāng)中淡出,它會一直伴隨我們的。所以,皈依佛,以佛陀為導(dǎo)師,它是要以三寶——佛、法、僧來完成的,這是一個很完整的教育機(jī)構(gòu),并非僅有一個教育的理念,而沒有大學(xué)沒有老師,那個不能成為我們的皈依處。它應(yīng)該是一個很完善的團(tuán)隊(duì),我們才可以依靠,這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