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語言與樣式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漢代墓室壁畫作為漢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而且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時代特征,其所創造的各種繪畫技法、構圖法則、思想理念等,為中國繪畫奠定了基礎和準則,影響至今。
2007年發現于山東東平縣的漢墓壁畫,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山東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東平漢墓壁畫于2011年被專家學者與觀眾共同評選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目前,這些精美的壁畫被置于恒溫恒濕的展櫥中向公眾展示。
考古新成果: 18座漢墓重見天日
2007年10月,在山東省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一組罕見的色彩精美、保存完好的彩繪壁畫。在清理過程中,共發掘漢代墓葬18座,其中包括一些較為豐富的陶器、銅器和鐵器等,發現壁畫的墓葬編號分別為1號墓、12號墓和13號墓。
1號墓墓葬結構規整,壁畫內容豐富,布局勻稱合理,保存完好。墓門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和4個墓室組成,使用事先加工好的大石板構筑。
12號墓亦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雙墓室組成,磚石混合結構。北側為石室,前堂和南側墓室為磚砌券頂。前堂門楣上繪有青龍白虎和神人,墓門兩側涂有白灰,墨線邊框,圖案漫漶。東西壁繪有辟邪的神荼、郁壘畫像。
13號墓的墓向、規格、形制與1號墓近似,惟其只有中間兩個墓室,外則為凹字形回廊。前堂石壁上有射虎圖等。12、13號墓壁畫保存現狀不如1號墓,內容題材也較為簡單。
經考證,該處墓地是一處家族墓地,在多座墓葬中,石槨和磚砌券頂墓并存。依據山東地區漢墓的特點,石槨墓是典型的西漢墓樣式,磚砌券頂和多室墓又是東漢墓葬的特色,但是并沒有發現東漢晚期結構復雜的多室墓,因此,墓葬的時代約為西漢末年到東漢早期。這座漢代壁畫墓壁畫內容較為豐富,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禮俗記載,還有民間娛樂場面。
“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亦分為兩幅。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對,老子略顯瘦小,身稍外側,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側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絕之意。孔子身材則顯魁梧肥胖,身體前傾,雙手攏于胸前,首微揚,面向老子躬身作謙虛問禮狀。第二幅則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對狀,猶如盡興交談。
學術價值: 重現漢代生活場景
保存最完好的1號墓南北總寬535厘米、東西總長366厘米,畫像集中在前堂,在墓門立柱、門楣、前堂南北兩壁、西壁、墓門內側等部位。
壁畫的石材加工平整,因此只是在表面涂抹白地,直接繪制。壁畫墓白灰地極薄,不會脫落,只是色彩鮮艷程度同樣需要恒溫恒濕的保存環境,因此,這次的發現非常重要。
壁畫的內容十分豐富,墓頂繪制云氣紋和金烏,象征天空和太陽。門楣、墓壁以人物畫像為主,間以雞、狗等動物形象,富于生活氣息。有敬獻、謁見、斗雞、宴飲、舞蹈等場面,各類人物形象多達48人。圖中人物多做稽首狀,而且身帶佩劍,胡須紋理清晰,面部表情豐富。宴享圖中有數人對飲,并欣賞著下面的優美舞蹈,神情怡然自得。
盤鼓舞圖中一名女子在數個鼓之間穿行跳躍,長袖翩翩。盤鼓舞為漢代著名舞蹈,也叫七盤舞。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仰、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出深邃的意境。其中,繪制于門楣內側的12個人物形象神態各異,眉須飄然,栩栩如生,描繪出漢代的武士形象。他們著短褐、草鞋或者赤腳,須發皆張,肌肉發達,表現出武士張揚的個性和辟除邪惡的才能,被擺放在門口,也是護衛墓主人、避免打擾的目的。
斗雞圖中兩只雞四目相對,一只雞脖子上的羽毛直立,另一只則昂首挺立。在畫有斗雞圖的石塊上還有兩只非常逼真的小狗。壁畫畫面色彩艷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經過發掘,發現1號墓多次被盜,隨葬品幾乎沒有遺留,反而是壁畫保留了下來,成為漢代人們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墓頂,繪云氣紋和金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