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圖文介紹篇  
         最不喜歡跟老大他們一路逛博物館,在博物館里,心若是浮躁的,你是不能體會博物館博大精深的內涵的,也做不到與古今之間的通話,更談不上與文物的溝通。當我們從大邑淘寶歸來時已是下午五點,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關館時間是六點,所以在金沙我們也只能走馬觀花一觀。在這里我特別感到不暢的是,成都各門點的門票是見風長,并且還實行“一城兩制”,成都人進其旅游點可購次票(一年進出30次)或年票(在一年內可隨意進入),票價居然與我們購的一次進入票票價一樣。記得電視是講過在國外為提高國民素質,許多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可在我國的許多城市卻將博物館的墻高高豎起,阻止國民進入(在這上上海博物館做得較好,門票只是象征性的收取20元)。從這上,我感到我國就要落后別國很遠。從某種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并不在其有無高樓大廈,有現代化的娛樂設施,而恰恰在這些軟件上。草草看完金沙,又聯想到三星堆。老公說找時間我們重游金沙,順道也去重看三星堆。在家我整理四川門票時,才發現三星堆的門票又漲了,80元一人次。看看我收藏的門票吧,三星堆的門票從三十五、四十五、五十、七十到八十,看著一個地方門票的變遷也是怪有趣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北大門

走入展廳

這個太陽神鳥圖案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韻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其造型簡潔、本身就具極佳的徽標特征。太陽神鳥圖案是中華民族太陽崇拜觀念的集中體現,太陽圖案,向四周順時針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陽,呈現出強烈的動感,象征著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中的常用數字,如十二生肖、十二個月、四季、四方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然的規律。神鳥圖案環繞太陽飛翔的四只神鳥,體現出渴望自由的意愿。最近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將此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從此這太陽神鳥將永久守護著中國的文化遺產。

 玉棕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至于說它為何成為中國古代的重要禮器,現在是眾說紛紜,不過我個人贊同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玉棕象征一種窺測天文的窺管。玉棕尤以良渚文化發現的玉棕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的傳統的玉禮器之一。在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戰國至兩漢后,由于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

 這怎么和我知道的玉圭不同呢?我所知道的玉圭是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圭來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戰國過后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因此今日所見的圭大多為商周至戰國的作品。

 玉璋的形狀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始見于新石器晚期,玉璋作為六器之一外,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所祭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于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于河里。(這不是給我們撿刨財的機會嗎?可為什么我一個都沒撿到呢?)

 玉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兩代。由于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于實戰搏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玉戈就是一種儀器。

 玉斧是一種扁平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為刃,如刃部寬大即叫鉞。史前時期,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征物。鉞則是一種儀仗器。

幾個相鄰相關的發現

 

金沙遺址博物館實物篇一  
 金沙遺址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成都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距離市中心天府廣場約5公里。金沙遺址是2001年2月8日那天在一個基建工地的施工中偶然被發現的。發現的當年,就被評選為“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經過幾年來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目前已經基本確認遺址的分布范圍在5平方公里以上。在遺址內已發現了大型宮殿式建筑、祭祀活動場所、一般居住區、墓地等重要遺跡現象。在金沙遺址內已經出土了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貴文物6000余件,還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豬獠牙和鹿角。這些發現使我們對金沙時期古蜀人的生活、生產、喪葬習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對遺址的性質、年代等也有了基本的結論。從這個遺址的規模和一些高規格的重要遺跡、遺物的發現推測,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文明之后,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代蜀國的都邑所在。

      金沙遺址是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也是四川省繼三星堆之后又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可以說金沙遺址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揭示了一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并將成都市的建城史從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

 

     成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在一本書中這樣描述過它:在北緯30度,有一座自戰國時期以來,未曾遷移,也未曾更名的城市;守護著它的,是都江堰底古老的石牛,是三星堆的青銅之光,是金沙振翅翱翔的太陽神鳥……這座城市的名字亙古不變——它就是成都。今天當我們占在金沙遺址的面前,感嘆前人的文明之光,說不定那天又有什么被湮沒的歷史被發現,我為我國是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而感到自豪。

 

 

遺跡館內(文轉貼于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網上)

      2001年2月8日,金沙王國塵封已久的大門在這里被悄然地打開。從現有的現象分析,這里是古蜀王國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它沿著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積約10000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進行祭祀,儀式結束后將祭品埋在河灘上,用土進行敷蓋。下次祭祀儀式后又將祭品掩埋,層層壘疊,從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經歷了長約500年的漫長歲月。

      祭祀區的發掘從2001年初就開始了,目前已經出土的金、銅、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數量已達6000余件,還有大量珍貴的象牙、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鹿角等。由于祭祀區的堆積情況極為復雜,出土的文物極其珍貴,很多文物還需即時進行保護,因此考古發掘的進度非常緩慢,發掘的面積和深度都還很有限。我們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層,離生土還有近3米深。

      在考古工作中,有較幾個專業術語:一是“探方”,這是考古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我們現在看到地一個個小方格就是“探方”。通俗地講,探方就是在平地上豎直向下挖一個正方形的土坑,但這個土坑不是隨意亂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據地層單位間的早晚關系來確定。有時根據具體情況或發掘的目的,可挖10米×10米的探方或2米×10米的探溝等多種形式。探方主要有三個作用:(1)控制地層:在一個范圍內,每一點的地層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范圍大了,對于地層的變化就不容易控制,在一個探方內,因面積較小,相對來說,控制地層要容易一些;(2)建立座標:就是每一個遺跡現象或出土文物在探方中都有一個確切的位置,都有一個座標;(3)方便記錄。在考古發掘中,探方是記錄或資料整理的一個基本單位。

      二是“隔梁”,探方與探方之間的土梁就稱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觀察地層的變化。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鏟劃的很多條線,這些線是用來區分地層單位的。劃地層單位關系的線是做考古記錄的重要步驟。當兩個相鄰探方內的地層單位全部發掘完后,會對隔梁進行考古發掘。互為相鄰的四個探方間的隔梁都發掘完后,最后中間就會剩下一個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統領四個探方的層位關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稱為“關鍵柱”。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個被發掘的東西。

      三是“地層”,地層是考古發掘的的依據。由于土質土色的不同而呈現出上下堆積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有早晚區別的。即早期的堆積在下,晚期的堆積在上。每一個時期的堆積土質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遺址中未有人類活動前天然堆積的土層叫“生土”。當人類居住或進行其它長期活動時,會在地表大面積形成新的土層,其中夾雜人們有意拋棄的垃圾和無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層的形成是不斷進行的過程,在堆積成分大體不變的情況下,呈現基本一致的色和質。但當遺址中人的活動或自然環境有所變化而使堆積成分也有顯著改變時,新形成的熟土層和舊的熟土層在色、質等方面會產生差別,這樣就出現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別的不同熟土層。考古上把生土層、各熟土層統稱為“地層”。遺跡和遺跡堆積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層堆積層面相聯系的。層位與層位關系是地層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地層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劃分層位、確定層位關系。因此,現在又稱地層學為層位學。地層學確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層位關系卡年代。而層位是堆積單位在堆積先后次序體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積單位的劃分得粗與細,直接影響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積單位劃分越細越好。田野考古學就是要憑借帶有時空坐標的實物資料構建起“歷史的骨架”,供人們去復原歷史,或復原歷史的某一部分。(以上內容可隨機調整,視觀眾興趣可長可短。重點是要對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

      在我們祭祀活動場所的發掘中,目前已經發現了60多處與祭祀有關的遺存。從遺存情況與埋藏物品分析,這里的祭祀活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甚至同一個階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還有較大的差別。

      第一階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為主,還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極少量的玉器,時代約當殷墟二、三期(大約公元前1200前后)。

      第二階段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銅器、玉器作為祭品,第一階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則很少使用,時代約當殷墟三、四期之際至西周中期(大約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

      第三階段的特點是大量使用野豬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階段大量使用的銅器、玉器、象牙的數量驟減,時代約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約公元前850—前650年)。

      在那里發現的11號遺存(指示位置),是第一階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為祭品的遺存。該坑掩埋于沙層之中,祭品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在坑底首先放置較多的柱狀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層放置象臼齒、木胎虎頭漆器和少量柱狀象牙段,上層則放置10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鑲嵌玉片的漆器,最長的一根象牙長達1.85米,是到目前金沙遺址發現的最大的象牙。

      在第一階段最盛行的祭品還有石璧、石餅形器和石璋。位居最前面的就是一件制作規整,直徑達85厘米的特大石璧(一會兒大家可以在陳列館里看到);石餅形器大多數用頁巖打制而成,器體較薄,外緣制作較為規整;石璋一般只有器身部分,而無柄部,但刃部磨制較好,石璋多放置在石璧旁邊。出土石璋的刃部均磨制較好,柄部還細刻有陰線紋,有的石璋上的陰線中還涂有朱砂。這批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我們認為是與祭祀活動有關。因為在這里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與加工石器有關的加工工具、廢料和作坊的殘留痕跡,排除了石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如果是半成品的堆放場所,也不可能堆積成這種形狀。同時,這些石器均西北高東南低傾斜放置,層層疊壓,形成扇形、環狀的布局結構,這種傾斜的方向和金沙遺址的墓葬方向完全一致。我們都知道,墓葬的方向是古代民族喪葬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有特別的意義。眾多石璧的傾斜方向與墓葬方向完全一致,也不會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傳說中古蜀人的祖先來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這樣的擺放方向是否表現了古蜀人對祖先的一種緬懷呢?

      在第一階段,還發現了一處用石璧和石雕像為祭品的埋藏坑。(指示位置)。在整個祭祀區里,已發掘出土的石器近1000件,品種主要有璋、璧、鉞、斧、錛、鑿、跪坐人像、虎、蛇、龜等,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實用性。出土時石虎張開的大嘴正對著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邊還擺放著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的祭祀行為。

      在第二階段,發現較多用金器、銅器、玉器為祭品的祭祀遺存。祭品的數量差異也較大,有用幾件的,也有用數百件的。這些物品基本沒有使用的痕跡,等級較高,制作也很精細。從其基本功用和性質來看,宗教色彩極為濃厚。它們既是當時統治階層財富、身份、地位的實物載體,也是巫師溝通神靈,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與法物,透過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祭祀區內已出土了200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陽神鳥”金飾、金王冠帶、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藝精湛,藝術表現力極強。2001年2月25日,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太陽神鳥”金飾就出土在這里(指示出土位置)。

      祭祀區內出土器物最多的是玉器,總量已達到2000多件(指示位置),種類豐富,制作精細。玉器表面大多呈現出繽紛艷麗的色澤,與過去其他地區發現的玉器有很大的區別。

      用象牙和玉器一起埋葬在這一階段也較為流行,以10號祭祀遺存(指L10出土地點)最典型。該遺存面積僅1.5平方米左右,祭品分為兩層,下層以玉器為主,上層則全部為象牙,共平放了7根。在這個遺存中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雕刻有四組對稱的肩扛象牙的跪坐人像,這件玉璋的出土對于研究古蜀人是如何用象牙進行祭祀活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也為破解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為什么有如此眾多的象牙找到了可靠的依據。

       在這里發現的一號坑(指象牙坑位置)是目前金沙遺址祭祀區發現的形狀最規整,也是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遺存。雖然由于機械施工破壞,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從殘存的坑部情況看,坑內的器物分層疊放。其上層全部堆積象牙,從斷面觀察,象牙多達8層,最長的象牙近1.6米。擺放極有規律,場面非常壯觀。在這個坑的下層還埋葬著玉器和銅器等,由于還沒有發掘至底部,玉器、銅器的數量還是未知數。

      大家不禁要問,祭祀中用這么多的象牙,這些大象來自哪里?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嗎?當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對象牙的來源作出了種種猜測。那時候,專家們似乎傾向于大象外來說,人們認為,這些象牙也許來自云南或者印度。當人們面對金沙如此眾多的象牙時,這些大象的來源再次困擾著考古學家。與三星堆不同的是,這次,大象本地說占據了上風。而現在成都地區乃至四川境內根本沒有野生大象,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么是否預示著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氣候與現在有較大的區別。經科學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溫暖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2--3度,從文獻記載看,在當時的長江流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辭中有商王獵取野生大象的記載,中原地區還曾用象兵作戰。

      考古人員在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貴的烏木(指示位置),還在那邊發現了體量巨大的古樹根遺跡。此外在這里還發現了一些象的臼齒,麂骨,犀牛、豬獾、黑熊、牛、馬等動物的牙齒以及兩個較為完整的大象的下頜骨等,這些情況都反映出金沙時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處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動物生活其間。可以推測這樣的生存環境應適合野生大象的生存。因此金沙遺址發現的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產。

      目前對象牙的保護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首先是由于考古發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護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保護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結構和樹木的樹輪相似,分層組成,一旦表層的象牙質受到破壞,很快就會風化成為粉末,再也無法固定,更無法保護。金沙遺址發現象牙后,文物保護專家積極尋找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處理和有機硅封存兩種辦法來對象牙進行保護。

      在這里還出土了大量銅器,雖然大部分為小型器物,但種類和造型與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銅器非常相似,一些大型器物附件的出土,預示著這里可能還有大型青銅器存在。

      在第三階段,主要以大量的野豬獠牙、鹿角、麂角和陶器作為祭品,象牙、玉器、美石數量驟減。在我們面前的這一處面積約300平方米的特殊堆積(獠牙堆積點),埋藏有大量的野豬獠牙、鹿角、麂角、完整的陶器和少量象牙、玉器、美石。經過統計,野豬獠牙數量達數千枚,并且都是野豬的下犬齒;在這里沒有發現野豬、鹿、象及其它動物其它部位的骨頭。玉器、象牙又是十分珍貴的東西,不可能作為生活垃圾隨意扔棄。因此,可以肯定這處堆積不是生活垃圾的堆積場所。根據民族學及其它相應的考古學材料進行綜合研究,認為它應是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遺跡。這類現象過去在國內其他遺址內從未發現過,非常特殊。

      在這一階段,還流行用龜甲占卜,以測吉兇。卜甲事巫師占卜的工具,大量的卜甲的發現,證明了金沙時期巫術活動的盛行。

      還有使用大量陶器作為祭品的現象。例如28號遺跡,面積約13平方米。祭品主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數量達100件之多。把這些種類很少,數量眾多的尖底杯和尖底罐放置在一起,應是有意為之。如果是生活廢棄物,各種各樣的陶器都應該有。雖然陶器在出土時已很破碎,但可以看得出來,當初在埋藏這些陶器時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我們推測28號遺跡也當與宗教禮儀活動有關。

      這里有一個大樹根遺跡,它的面積達100平方米。這一個巨大的樹根,可以讓我們直接感受到金沙時期古樹參天的環境狀況。

      金沙祭祀活動區宏大的場面真實體現了古蜀王國雄厚的實力,繁多的祭品承載著先民們豐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著古代工匠們非凡的創造力。大家可以從現場的情況看到,在我們眼前這片厚厚的土層中還埋藏著大量的文物,可以說目前出土的器物只是這個地方的“冰山一角”。在地層之中應該還蘊藏著關于古蜀王國祭祀活動的更多信息。相信隨著這些泥土一層一層的揭露,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與震憾。金沙遺址祭祀場所的發掘工作將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下去,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常常到我們博物館來,和我們一起見證與目睹古蜀王國一個個秘密的揭曉。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實物篇二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710198260230/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__實物之三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7101984115537/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__實物之四

 


 
金沙遺址博物館實物篇二  

 

展廳第一廳《遠古家園》(文轉貼于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網上)

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云飄浮。茂密的森林由近至遠,直達天邊;重疊的建筑自大而小,橫陳眼前。伴隨著林間禽鳥的高唱,摸底河清波瀲滟,流水淙淙,自然天籟之中,還夾雜著幾聲馴畜家禽的鳴叫。縱目天際,大氣涌動。放眼春野,生機盎然。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里,有人狩獵捕獲,河中的獨木舟上,有人放魚鷹捕魚,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制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稚情歡歌……

      當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散發出神圣的光輝。傳說中古蜀族的祖先蠶叢、柏灌就是從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進了成都平原。而后來魚鳧王田于湔山時仙去,杜宇王最后歸于西山。蜀族的興起與山有著特殊的關系,因此西北的高山對于蜀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是古蜀人心里的神(圣)山,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她開創了古蜀王朝流淌不息的文脈,護佑著古蜀人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這是一首田園的牧歌,一派祥和的氣氛,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相親的美好畫景。其實這是一幅虛構的場景,但卻來源于眾多考古學材料的學術支撐。金沙遺址及同時期其他遺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筑遺跡與豐富器物,還有眾多的動物植物標本等,都為我們復原這一場景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大量考古學資料證明,金沙時代成都地區的生態環境,曾是一個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動物繁多的天地。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大量野豬犬齒、鹿角、麂骨、犀牛骨、馬牙等,并埋藏有大量烏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類遺存現象(腳下的陶器套箱),這一切,都向人們昭示出,數千年前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這舒適宜人的環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從事著農業、狩獵、漁撈、家畜飼養以及手工業等生產活動,世世代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沙古蜀國文明諸多未解之謎(圖)
成都---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金沙遺址
金沙古玉:文明的輝煌 遠古的神秘
金沙遺址玉石璋的出土情況及初步認識
四川挖出3000年前祭祀遺址,出土成噸象牙,消失的三星堆找到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内黄县| 韶关市| 丁青县| 重庆市| 明水县| 惠州市| 雅江县| 进贤县| 攀枝花市| 建瓯市| 马龙县| 花莲市| 白玉县| 台江县| 定兴县| 翁牛特旗| 巨野县| 泌阳县| 海南省| 盐亭县| 紫阳县| 河源市| 开江县| 湾仔区| 高雄县| 贵州省| 大冶市| 昌邑市| 黎川县| 婺源县| 曲周县| 天气| 酒泉市| 扎囊县| 禹城市| 福安市| 平阳县| 伊金霍洛旗| 霸州市|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