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帶湯中黑芥穗用法探析王世友1,李力2,指導:段富津
完帶湯是清代著名醫家傅山創立的一首名方, 主治婦人“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之白帶病。因其配伍嚴謹,療效卓著,故為后世醫家所推崇而廣為使用
對于白帶之成因,傅氏在《傅青主女科》篇首就提出“夫帶下俱是濕癥”,并認為“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所致。此白滑之物,實乃“脾精”,因“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以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法。
然而在完帶湯的所有配伍用藥中,唯黑芥穗值得玩味。如果不加以深究,恐怕很難深入領會傅山治療白帶病之深意,現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同道共勉
荊芥原名假蘇,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將其列為中品,味辛溫,功能“破結聚氣”等。如若只以荊芥花穗入藥,即為荊芥穗或芥穗。芥穗炒至表面黑褐色即為黑芥穗。荊芥入肺肝兩經,功能祛風解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1]。然芥穗因 “穗在于巔,故善升發”[2] 而與荊芥梗有所不同, 認為其發散之力較荊芥梗為好,如荊芥穗“偏于散頭 部的風邪[3] ” ,如清眩丸。世人多以炒黑后的黑芥穗為止血之品而習用之,本無可厚非。但是僅以其止血而用未免有失偏頗。黑芥穗在《傅青主女科》一書中用之極廣,涉及到經、帶、產諸疾。考其所治之病,有出血之疾,亦有無出血之病,如白帶之病,未見出血之癥,用黑芥穗來止血,顯然于理不通。
1 引血歸經以疏肝理氣
傅氏在《傅青主女科》中使用黑芥穗或芥穗炒黑有16處之多,其中提到“引血歸經”或近似說法亦有8處,如正產氣虛血暈六十三之補氣解暈湯,“用荊芥炭引血歸經”,以及產后氣喘六十八之救脫活母湯,“更加荊芥以引血歸經”。蓋芥穗性辛而微溫,能行能通,炒炭入血分,則能散 血分之滯,即“通經絡,則血有歸還之樂[4] ” 。肝為風木之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陰而用陽,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血充而血不滯,則肝氣亦能順,肝氣順血自和,則經水蓄溢有常。故傅山曰:“用引血歸經之品,是和血之法,實寓順氣之法也。”本方雖不是調經之方,但帶下之成,卻與肝郁有關,肝氣條達,“則風木不閉塞于地中”,在大補脾胃之氣的同時,“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自無白帶之患”。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傅山使用黑芥穗的本意是引血和血以舒肝理氣
2 風能勝濕以祛下注之濕
傅山認為帶下之病俱由濕而成。《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因此,他以補脾作為治療白帶病的重中之重,完帶湯中重用白術和山藥各一兩,而白術土炒,能以“土氣 助脾”[6] , 更以人參二錢助之,則健脾之力勝,脾健不但能運化水濕,更能杜絕水濕生成,實為治療脾虛濕盛諸疾之要。然而,既然濕盛,除健脾助運外,配伍祛濕之品理所當然。方用苦辛而溫燥之蒼術以燥脾濕,濕去則脾能運化;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濕濁下注,“其在下者,引而竭之”,因此用甘而微寒之車前子,并用酒炒,滲利下注之濕,引濕邪從小便而出,亦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用陳皮理氣,氣行則濕化。荊芥為日常所慣用之“風藥”,“荊芥,風藥之辛溫者也,主升主散, 不能降亦不能收。” [7] 其善祛風,亦為其升散之性使然。既能升散,與風性相合,則濕亦隨之而去,濕氣收而帶自止,即有“風能勝濕”之意。因芥穗為荊芥之花穗,輕清升散之力更好,故用芥穗其效更捷。現行《方劑學》教材在闡釋黑芥穗時,表 述為“辛散祛風以勝濕”[8] , 認為祛風就能勝濕。然而風從何來?是內風還是外風?外風為患當見有表證,而白帶病,臨床上絕大多數患者均不伴表證;如若是內風,雖有肝脾不和之機,但亦沒有木動而風搖之象,況內風只能平息,不可用疏散之法。此處實屬不妥。
3 配伍補氣藥則能升清陽
脾胃氣虛,中氣升舉無力,則清陽之氣容易下 陷。是以清氣不升,清濁不分,并走于下,則易生帶下之疾。因此,大補脾胃之氣,則清氣能升;再益以升散之品,則清氣必升。由此配伍,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可謂是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東垣以后,治療脾虛白帶,大家都慣用補中益氣湯。然補中益氣湯雖能補益中氣,升陽舉陷,能治中焦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諸疾,但不善于祛濕。由此,傅山繼承東垣經驗,在補脾疏肝、祛濕止帶的基礎上,又加以升提行散之品,則脾氣旺,濕氣去,肝氣順,清氣升,而帶下可止。方中白術、山藥以兩計,而柴胡、陳皮、黑芥穗則用分,可見其立方之旨,即為補氣升陽。方中以六分柴胡與五錢酒白芍相配,一方面疏肝柔肝以條達肝木之氣,以應“稍佐以舒肝之品”,另一方面與升散之黑芥穗相伍,引白術、山藥、人參之氣上升,則清氣升而濁氣俱降,其濕氣自消。正如傅山所言:“寄消于升之內”。然方中陳皮亦能助兩味升散之品升達清陽,正合東垣謂 陳皮“能助陽氣上升”[9] 。因此方中黑芥穗有升發脾胃清陽的作用
另外,有些醫家認為完帶湯中黑芥穗有“收澀止帶”[10]或 “收斂止帶”[11] 的作用,而且主張把其歸入固澀劑之中。很多中藥炒炭后確實具有收澀作用,但大多數都是入血分而收澀止血。血色赤,赤屬火,由心所主,而黑屬水,為腎之本色,因水能克火,故黑能勝紅,黑色入血分而能止血。炒炭的目的“是使 藥物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12] 而非為收澀止帶。傅山強調帶下俱為濕癥,無論是外濕還是內濕,俱為有形之邪,治應開鬼門,潔凈腑,讓邪氣有外出之機,則邪去而正安,忌諱關門留寇。邪氣不能外泄,而與氣血相搏,日久必致正氣耗損,臟腑虛衰。因此,不論是從藥物性能,還是從疾病自身,都難以自圓其說。因此,對于完帶湯的分類,應該歸入到補益劑較為妥當
總之,對于完帶湯中黑芥穗的正確理解,我們應該立足于白帶病自身,緊扣病機,在把握住疾病的本質同時,結合藥物的性能,盡可能去探求作者的原意,而絕不是藥物各種功效的簡單堆砌。只有對疾病和藥物兩者了然于胸,我們在臨證之時就可以信手拈來。處方用藥精當,其療效自然效如桴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