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侯茹月
一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找啊找啊,找“語文”
開學第一課,是我們和孩子們的美妙相遇。小心守護這份美妙,以最具創意的儀式,把最重要的,也是最動人的愿景,融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里,融進這一學期的每一天。
這是一年級新生邁進校門的第一節課,是他們人生的第一節語文課!40個剛跨入校門的男孩和女孩,跟著語文老師跑遍校園,追尋著“語文”……
一群活潑潑柔嫩嫩的小精靈,纖塵不染的眸子里忽閃著新奇、陌生、頑皮、不安……我的心微微笑起來。
我立定講臺,舉起手中的語文課本說:“孩子們,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嗎?”
“語文!”童音脆亮。現在的孩子真不簡單,有的已經認識不少漢字了。
回身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工整的兩個粉筆字:語文。然后,微笑著說:“這本書的名字就叫語文,以后每天都要和我們做朋友!來,我們一起響亮地叫叫她的名字吧!”
稚嫩的腔調不夠整齊,但嗓門夠大夠熱烈。我說:“到自己的書包里找找她,好嗎?”
所有的小胳膊在書包里揮動起來。更有性急的孩子把書包翻個底朝天,在滿桌的《數學》《美術》《音樂》《品德與生活》里找尋著、比對著。預想中的一片失望聲響起:“老師,我沒有《語文》!”“哎,我找不到。”……
我心里暗笑,當然找不到!昨天家長們領新書時,我已把全班的語文書扣下來,又送回圖書室了,書包里哪會有蹤影?
一時間教室里如群鳥歸林般紛亂熱鬧。一位老師急匆匆地敲開門,朗聲說:“你們一(2)班的語文書還在圖書室,王老師請你們快些領取!”我趕緊“如釋重負”地告訴孩子們——語文書有著落了。可誰去領書呢?略加商量后,40個孩子排成四條興奮的“長龍”。我們一起去領書!
滿懷激動和新奇的隊伍來到了圖書室。我教孩子們念門牌上的“圖書室”,可是負責發書的王老師到醫務室去了。排著隊來到醫務室,醫生阿姨很熱情,告訴孩子們,王老師又到傳達室拿資料了。我們追到校門口的傳達室,又指著門牌一起讀:“傳達室!”響亮的聲音喊出了保安叔叔,他笑呵呵地說:“王老師到校長室送資料了。”
“啊?”
“唉……”孩子們大聲叫起來,夸張地嘆著氣,播放出的卻是快樂!
我故意問:“你們不想認識校長嗎?”
“想!”40張小嘴迸出同一個音符。“那就跟我走吧。”
順著花團錦簇的校園小道,踩著圖案多變的花磚,穿過教學樓的大廳,來到校長室,孩子們認識了和藹可親的老校長,找到了發放語文書的王老師,終于領回了我們的語文書。
又回到親切的教室,興奮的孩子嘰嘰呱呱:
“看,我的語文書!”
“哇,領書真好玩!”
“校園多大呀!”
“學校里的字怎么這么多?”
……
在熱烈的抒情聲中,我趁機說:“孩子們,你們真能干啊!自己找到了語文書,這位朋友來得多不容易啊!這可是一位又漂亮又有趣的朋友呢!你們不想認認她嗎?”學生興奮地“翻讀”起語文書。
突然,清脆悅耳的下課音樂響了,我們班的第一節語文課就這樣結束了!
這是我受一位美國老師的第一節語文課——《姜餅男人》的啟發,笨拙地模仿著那位了不起的美國同行,設計了一節別樣的“第一節課”,讓孩子們在入學第一天就“識了字”“認了人”“讀了書”……也許孩子們回家后會對爸爸媽媽說:“我們今天的第一節語文課沒有上,老師帶我們找‘語文’啦!”
(老師:沈曉梅)
二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鏈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來了!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也許他們還無法用語言說清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但他們定不會對此感到陌生。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席卷全球,從云計算、大數據到無現金支付,再到無人超市……我們已身處一個人工智能時代。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教的孩子們未來正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一份子,我無法告訴他們那時候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形態:他們的生活真的會像電影《頭號玩家》里描述的那樣嗎?人工智能到底會取代多少人類原有的角色呢?無從可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孩子們接觸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培養孩子們應對人工智能的能力。于是,我開始了在課堂上與孩子們一起展開人工智能的探索。
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除了給孩子們講常規的科學課堂要求,我還會通過“假期里的科學”和這一年的科技熱點等內容來鏈接孩子的課堂學習與生活、社會及工程技術等,這正是當下STEAM教育的基本要求。
“孩子們,這些是網上剛剛過去一年的科技熱詞,你們知道哪些?能選擇一個給大家分享ー下嗎?阿爾法狗、VR眼鏡……”我指著這些屏幕上的詞語,期待地望著孩子們。教室瞬間凝固了。
啊,該不會就這樣冷場吧?我這樣想著。
突然,救星出現了:“老師,我玩過VR眼鏡!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配套的軟件,就可以通過VR眼鏡看視頻了,特別好玩。”救星的一番話,讓全班都打開了話匣子。一個個孩子自信滿滿地分享他與人工智能的故事:
“老師,我今年的壓歲錢都是通過微信紅包領的。”
“老師,我媽媽開車使用的高德地圖也有人工智能。”
“老師,現在銀行還有機器人呢,可以告訴你很多的工作步驟,可方便了。”
……
這樣的開學第一課,讓孩子將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將課堂與社會聯系起來,讓孩子覺得人工智能并不陌生,讓孩子的思維方式跟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
(老師:魏壽煜)
三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一次“夢想”的公益片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課,我們班的孩子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中的一期節目。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烏蒙山區孩子們,用宛如天籟的聲音動情演繹了一首《苔》。看完節目,孩子們都紅了眼眶,有的還掉下淚來。我知道,不僅是這首歌的旋律優美,還因為這群和他們年嶺相仿的山里孩子。相比之下,他們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幸福啊!
我告訴孩子們,梁俊老師就是想通過這首詩,告訴這群山里的孩子們:“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
接著,我又和孩子們一起再讀《苔》這首詩,給他們講述了清代詩人袁枚寫這首詩的初衷:苔蘚是一種低等植物,多寄生于明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苔雖然長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悄然地開著,更無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執著地開放,毫不自慚形穢,在逆境中有勇氣實現自己的價值,認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說完,我問孩子們:“你們有夢想嗎?”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劉珈汐說:“劉老師,我心里有個當科學家的夢想,我要努力實現它,像苔一樣自信綻放。”
李奕菲說:“劉老師,我的夢想是當歌手,我也要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伍承漢說:“我的夢想是當醫生,雖然考醫科大學會很難,但是我不會放棄的,我會向這個夢想前進的。”
……
下課后,教室里的每個角落都在單曲循環演唱《苔》這首歌。
放學后,家長們告訴我說,孩子在家洗臉也唱,吃飯也唱,連睡覺前也會唱著歌入眠。看到孩子們這么喜歡這首歌,我腦海里突然通現出一個想法:我們把這首歌拍成一個關于童年夢想的公益片,讓孩子們在這個片子里,讀《苔》,唱《苔》,寫《苔》,最后說出自己的夢想,然后用影像記錄下來,這該是一個多么難忘的記憶啊!
這樣的想法一定要付諸行動,而且要快。我馬上召集班上有制作視頻特長的家長義工進行討論。家長們聽到這樣一個想法也十分激動。寫腳本的、拍視頻的、拍照的,在籌備過程中不斷地有人加入,化妝的、排練的、后勤服務的……
不久,很多媒體都想邀請我們把《童年·夢想·苔》這個作品作為獻禮六一的禮物在全市播放,以此致敬兒童節。孩子們開心極了!
在視頻的頭,我寫了這樣ー段文字給孩子們:
我親愛的孩子們,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大劉老師祝你們節日快樂!記得這學期開學第一天,你們跟著老師一起學唱《苔》這首詩歌,你們向上舉起的小手告訴了我,你們如苔花般的夢想,有的是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宇航員,還有的想當醫生、老師……
也許年幼的你們無法知道走向夢想的道路到底是怎樣的,但是我想告訴你們,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永遠激勵著我們,直到這美夢成真!
讓我們一起來為著夢想而努力吧!
(老師:劉俐宏)
四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留下感嘆號和問號
四年級下學期開學初,我給孩子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魔術:
孩子們投入其中,樂此不疲,他們在驚奇中感覺到其中一定有數學道理,也有些孩子有自己的猜想。
我順勢引導:孩子們,學完本學期“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后,你們一定也能像老師一樣神奇。
等學完3的倍數的特征,進而研究完9的倍數的特征后,我再帶著孩子們回顧這個數學魔術。孩子們恍然大悟,并神氣地回家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那勁頭甭提多高了。
在開學第一課留下一個個感嘆號和問號,給出一個個懸念,讓懸念成為后繼教學的引擎,甚至讓這些感嘆號和問號引領著孩子們主動地一路向前探尋一個又一個的知識寶藏,讓他們對知識擁有更持續的新鮮感和追尋欲望,如此學生更能懷著對“誘人蘋果”的期待投身一學期的學習生活。
(老師:劉海玲)
五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把第一課讓給家長
別人都在上開學第一課,唯有我在上“開學第er課”。
孩子們的理解是:昨天晚上,父母們已經根據老師的要求,給他們上了開學第一課了,自然而然的,這開學第一節課,就已經變成了開學的第二節課了。
我想說:這是我的一個嘗試,把第一課,讓給了家長。到底讓家長給孩子們上什么呢?
我給家長們定了幾個要求,既然是課,就要有內容,內容有四個,一是找優點,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找出孩子身上的優點;
二是查問題,通過這兩方面,能讓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也能使家長和孩子達到一致性,不至于家長過高要求孩子,孩子也不至于沒有自信心;
第三和第四就是立目標和定計劃。不管是目標還是計劃,由于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就將是雙方共同遵守的約定,和共同努力的目標。既然是“課”,就要有作業提交,因此,家長和孩子都提供了相應的文字稿。
這種將家庭教育與日常的課堂教學相互交融、相互配合的做法,既保證了家長的積極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家長發揮其監護人作用。
在“開學第er課”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家長、學生共同完成的“作業”之后,與孩子們分享了一篇“蝴蝶的啟示”,并告訴孩子們:沒有任何困難是無法逾越的,沒有任何困難是無緣無故出現的。
(老師:高學雷)
六年級的開學第一課
從第一面開始
班主任在迎接新學生時,是否從開學的第一天開始呢?其實,見面之前就應該開始了。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在見到學生之前先閱讀學生的檔案資料,爭取對每個孩子都有所了解,然后再給每一個孩子寫一封信,以示歡迎。這封信使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見到這位老師。
在班級管理中,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剛開始當班主任,接手六年級時因缺乏與學生相處的經驗,第一天這群孩子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在當天的工作日記中這樣寫道:
為了給學生留個好印象,我把自我介紹準備得異常充分,并且當天早早地來到教室迎接同學們。我把關了一個暑假的窗戶全部打開,讓教室透透氣,給學生們一個清新的環境。學生們陸陸續續地進了教室。上課鈴響后,班內很吵,我讓他們安靜下來,可是沒有聽的,我說我的,他們說他們的。他們是56人,我是我自己,他們的聲音壓倒了我。他們把我“晾”到了一邊,頓時我有種很失敗的感覺。我用黑板擦拍打著講桌,可惜黑板擦很軟發不出任何響聲。最后我拿出了我的“殺手锏”,我大聲吼道:“如果安靜不下來,就別回家了。”仍舊不起作用。感覺,這個班教不了了,班主任當不了了。
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時間,我們的班級才回到正常軌道上來。我再次接手一個六年級時,改變了一下做法。我提前把上一個班級的特色制作成PPT,在開學第一課上給學生進行介紹。介紹班級特點的同時,其實就是讓學生了解教師的帶班風格及做法。大家對班級及教師有所了解后,能更容易適應班級新生活。
我是這樣介紹的:我們這個班級有與其他班級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班訓:責任、方法與美。有自己的班史—— 《奇跡班的故事》,這是第一屆學生每天寫的班級日志。有自己的班刊——《酷樂童年》,還創建了班級博客。
我們來上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還要學會生活,我們班級的一種共同生活方式是 “讀、寫、思”。
每個月,我會向大家推薦一本經典的書籍;每日要寫日記,日記不管字數多少,只要寫就可以,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你們來到這間教室,我不可能只給你帶來快樂,你還會體會到痛苦、遺憾與悲傷,因為這些是我們人生中一定會遇到的。
我的一個最大的夢想是堅守住一間教室,打造一間有歷史的教室,做一位講故事的人,把我們的故事講給他人聽。
簡單介紹完之后,我給他們讀了上一屆學生寫給他們的信。在上一批學生臨畢業時,我讓每一位學生給這一批新生寫了一封信。信的大體內容是介紹奇跡班的生活的。
我巧借書信使他們對我以及這個班級有了初步了解,以后過怎樣的班級生活,他們頭腦中也有了初步的輪廓。以后的學習與生活證明,我的這一節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們很快地接受了我,并輕松地融人了這個班級中。
(老師:田希城)
幫助學生順利過渡
1.上課第一天,給出本學科的重要內容,沖擊學生的固有觀念;
2.發放信息豐富、美觀和適于學生使用的教學大綱;
3.介紹輔助學習的資源,如圖書館、學習手冊、補充閱讀和練習;
4.訂立規則,包括缺席、遲到、考試程序、成績評定、基本禮節,以及如何執行規則;
5.公布辦公時間,并且保證準時在辦公室等候學生。
幫學生集中注意力
6.上課前,老師站在教室門口,和每一個走進來的學生打招呼;
7.用謎題、疑問、悖論、照片等引出當堂主題;
8.剛上課時讓學生提出問題和關心的話題,并寫在黑板上,在上課過程中逐一解答;
9.讓學生寫下他們認為本堂課應該有什么重點。
挑戰學生的智慧
10.讓學生寫下對本課程的期待和自己的學習目標;
11.使用多樣化的課堂講解方式;
12.組成學生小組,就同一概念提出不同的見解;
13.組織一個“改變你的想法”的辯論。將教室分成幾個區域,代表不同的觀點,學生在討論中可以從一個區域走到另一個區域,以示自己的觀點發生了改變;
14.讓學生扮演本學科領域內的職業角色:例如哲學家、文學評論家、生物學家、農學家、政治學家、工程師;
15.通過“頭腦風暴”開拓學生視野;
16.不怕重復。對于重要內容,學生應該能夠聽到、閱讀或觀看至少三次;
17.用不計分的反饋方式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比如貼出不評分的小測驗和題目的答案,課堂練習,口頭反饋;
18.對你提倡的做法加以鼓勵,如表揚、光榮榜、或給學生寫鼓勵的話。
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
19.讓學生多動筆;
20.把學生兩兩分組或組成其他學習小組,讓組員互相測驗當天所學的內容;
21.發給學生紅、黃、綠三色卡片,對爭論不下的問題進行即時投票表決;
22.在教室后面放一個建議箱,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意見放進去;
23.用口頭提問、舉手表決、多項選擇題的測驗形式進行課程的總結、復習和及時反饋;
24.讓學生在卡片上寫下提問并當堂收齊,下堂課上集中回答;
25.布置學生用自己的話對艱深的閱讀材料寫出釋義和摘要;
26.鼓勵學生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議題帶入課堂,并張貼展示。
培養集體歸屬感
27.記住名字。每個學生都要努力記住一些同學的名字;
28.建立同學錄,方便學生為學習而互相聯系;
29.給學生拍照(小組合影、個人特寫),把照片張貼在教室、辦公室或實驗室里;
30.把學生分成小組以便互相熟悉,并定期混合重組;
31.開學初就布置團隊專題作業,留出時間讓學生組合團隊。
積極收集教學反饋
32.用問卷調查或摸底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并及時給予他們反饋;
33.在開學頭三周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以便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