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就快到了,特老師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高學歷白眼狼’的那些事。大部分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關心的一定是孩子的健康、成績,可以為了孩子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孩子們知道感謝您所付出的一切嗎? 在感恩節來臨之際,咱們一起和特老師學習如何教會孩子感恩吧。
最近,美國的華人圈都在流傳一個故事: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因為在美國機場流連數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又是一個被自己子女拋棄的可憐人。
老人老伴早在文革就已過世,她獨自把女兒帶大,支持女兒從名校畢業并留學美國。
女兒與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從一歲開始就交給老人撫養。孫女12歲時,老人和孫女隨女兒移民美國。
女兒后來與前夫離異,嫁了一個美國人,新丈夫對老人很不好,平時惡語相向,叫老人“老恐龍”。
老人用自己的房產收益補貼外孫女讀大學,可是自從外孫女大學畢業以后,就對老人愈發冷淡,連姥姥都不肯再叫。
女兒女婿工作體面,收入也高,卻從來不愿意改善老人的生活。老人在美多年,家門都沒出過幾次,心灰意懶之下,老人提前三天來到機場,一個人苦等飛往北京的航班……
第一個故事里的老人剛得到熱心人的幫助。特老師又在外媒上看到了第二個故事——一個40歲的華裔男子,為了要錢,居然威脅自己63歲的母親,說要“用鐵棍狠揍你一頓讓你知道厲害!”
幸好美國警方及時將他抓住,將他以威脅騷擾等罪名告上法庭。
根據調查,這名男子有多年敲詐和虐待母親的經歷,母親忍無可忍,才向法庭申請了長達10年的保護令,不許兒子再接近自己半步。
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長大以后卻成為榨干自己、拋棄自己,甚至威脅自己安全的“白眼狼”。轉念替這些操勞了一世的父母想想,真的是徹骨的冰涼
而且,特老師還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被拋棄的父母們還往往是最慈愛的父母,他們從小就對孩子傾其所有,毫無保留。
比如那位被扔在機場的老奶奶,獨自養大女兒,連外孫女的學費都是她賣掉房產去支付的。
這就讓人忍不住要問:為什么我付出得越多,得到的感激就越少?
其實,在特老師看來,答案非常簡單,在這些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只知道問他們是不是吃飽了、穿暖了,只懂得關心他們有沒有好好學習,卻忘了教給他們最重要的人生一課—感恩。
缺少感恩這課的孩子,你給得再多,在他的眼里,都是理所應當的“常態”,當你付出了所有,一旦停止給予,打破了他的“常態”,他自然會感到各種不適和不爽,自然和你反目成仇。
不止是對父母,懂得感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有禮貌,和別人相處也更加愉快,但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感恩,他們更能切身體會別人的感情,發展出同理心和其他社交能力。在社交場合,懂得感恩能讓人更加成功。
懂得感恩的孩子從自我的世界中脫離出來,他們能夠明白,父母和他人為他做了很多事情——購買玩具,支付學費,準備晚飯……是有多么不容易。
感恩的孩子更加幸福和快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調查顯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慮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總會感覺失望和不滿。
教孩子學會感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孩子們天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孩子的靈魂深處也總有閃光的地方,比如,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甚至會忍不住給午睡的你蓋上小毯子。
如何好好保存和培育孩子靈魂中的這些小小閃光點,把它們固化成良好的習慣,這是我們每個父母都該學習的東西。
那么,我們應該何時教孩子感恩呢?
答案是:從小開始。
從孩子15到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能夠理解一些與感恩相關的情感:
我是依靠別人的;
爸爸媽媽有東西能給我。
換句話說,孩子們能夠明白自己是個獨立的人,而父母經常能做一些讓他們高興的事情(比如和他們做游戲,給他們拿好吃的東西)。
不過,這么大的孩子還并不懂得感恩。
到了2到3歲,大人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如何表達對某種事物的感激之情了:
在美國,很多家庭在晚餐前的祈禱中會感謝上帝;另一些家長則會先讓孩子想一想: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美味的食物,好看的衣服,我們應該感謝誰?
有一次,我在飯前問了孩子關于“感謝”的問題。
沒想到孩子們爭先恐后說了很多——
感謝爸爸風雨無阻上班掙錢;
感謝媽媽去超市買菜搬米,回家做飯;
感謝外婆把餐廳打掃得那么干凈;
感謝妹妹幫忙擺盤子;
感謝哥哥沒有磨蹭帶頭去洗手……
我自己都沒有想到,原來簡簡單單一餐飯,卻是全家齊心協力努力的結果。擁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我的心里一樣充滿了感激。
到了4歲以后,孩子們不僅能夠對特定的東西(食物、玩具)和人懷有感激,他們也能對友善的行為、他人的照顧和愛心懷感謝了:
這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感恩教育——
說“謝謝”
學習說“謝謝”是最基本的方法。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各種行為。所以,當你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記得要說“請”和“謝謝”。
當孩子對你表現出友善和關心的時候,要記得說:“謝謝你的擁抱,我感覺很好。”
也堅持讓孩子使用這些詞。
在日常談話中表達感激之情——
“我們能擁有這樣漂亮的房子,真是太開心了!”
“我們的寵物貓多漂亮啊,好開心!”
“落日的顏色太美了,是不是?”
“你認真聽了我的話,我很高興。”
當你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感到幸福。
感恩時段
另外一種讓感恩成為習慣的方法,是每天選擇一個時間作為“感恩時段”——和孩子們一起,把當天發生的好事情說一遍。比如在飯桌上,或者在臨睡之前。
分享
教會孩子分享的一個秘訣,是把分享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告訴他。
比如,當孩子和妹妹分享洋娃娃的時候,不要夸獎她“你是好孩子,我為你感到驕傲”,而是要說:“你分享了這個娃娃,真棒啊,你看到妹妹有多么高興嗎?”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孩子給你吃餅干的時候,許多家長,特別是老人的第一反應是:“我不要,我不喜歡吃餅干,孩子你留著自己吃吧。”
殊不知這樣做,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分享的最好機會。
因此,最合適的做法是,吃掉餅干,并且夸獎孩子說:“我剛才很餓,現在感覺好多了。”
通過贊揚事實,而不是孩子本人,你會幫助他明白自己行為的對別人有多么重要。
做家務
我知道,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實在是太麻煩了,你安排給他一項任務,但是盯著他做又很煩,孩子的動作很慢,還容易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莫過于把他趕到一邊去,你自己三下兩下做完拉倒。
但是,請記住,你為他們做得越多,他們對你的感謝就越少。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從來沒有鏟過雪,你會不會感覺鏟雪的寒冷呢?等你感受過了鏟雪的寒冷,當你的父母跑來和你一起鏟雪的時候,你是不是更會感激他們一直以來的辛勤付出呢?
通過參與簡單家務(喂狗、倒垃圾、洗碗、掃地),孩子們能夠真正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
教孩子學會理財
不要一到節日就大手大腳地給孩子亂買東西。讓孩子選擇一些禮物,再放棄一些。
幫助孩子設置預算,讓他們明白哪些支出應該優先被滿足。
12歲的孩子可以通過照顧弟弟妹妹來得到父母的“獎勵貼紙”,她很快就能學會如何為購買一件心儀的外套來攢錢。不久之后,她會有其他更多的奮斗目標。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建議,為孩子提供零花錢,是教會他們對金錢感恩的最好辦法。
除非你對孩子進行過理財知識培訓,否則金錢對他們來說,就只是ATM機上抽象的概念而已,那么你為他們花費再多錢他們也沒啥感覺,更不要提去感激你了。
在兒子7歲的時候,我開始為他提供零花錢的預算,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不光用零花錢給自己買了檸檬汁,還給我和妹妹也各買了一杯。他對我說:“媽媽你做飯太熱了,謝謝你,喝點好喝的檸檬水吧。”
孩子們送我們禮物的時候,不要因為忙碌忽視他們,不要嫌棄東西小,也不要挑剔東西不合我們的心意,更不要批評他們亂花錢,孩子希望看到我們臉上的驚喜和快樂,他們在享受這樣的快樂的同時,也學到了感恩。
參與愛心項目
這不是說讓你帶著孩子捐款10萬20萬的——去尋找一些孩子能夠親身參與的幫助他人的項目,哪怕只是給生病的鄰居做一些餅干。
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和孩子談一談,幫助別人能夠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以及,接受幫助的人會感到多么開心。
鼓勵慷慨
比如說,冬天收集舊衣服、玩具和書,捐給有需要的小朋友。
感謝卡
我的留學生朋友到美國上學之后,經常能收到老師們寫來的感謝卡,有些卡片甚至來自于德高望重的大咖級教授。
“有時候哪怕是幫助老師做了一點簡單的事情,他們也會寫來感謝卡片,全手寫無打印,滿滿一兩頁,毫不敷衍。”我的朋友對我說,“一開始,我覺得他們這么做挺多余的,但是時間久了,我真的覺得越來越感動,也越來越樂于去幫助老師做更多的事情。”
我家兒子曾經從花園里采了一束花送給班主任老師。兩天以后,老師手寫的賀卡就寄到了家里,她把我兒子稱為“溫暖的男孩”,說他送的花把她的一整天都給“點亮了”。
兒子激動壞了,把感謝卡一本正經地貼在墻上,然后每天都去我的花園掃蕩我可憐的花。
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幫助他們寫感謝卡,然后讓他們在卡上畫畫或者簽名。
等他們大一些之后,就讓他們自己寫卡片,順便還把他們的字給練好了。
學會說不
孩子當然會向你要玩具和糖。
但是不能滿足他的所有要求,這會讓他丟掉感恩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挑選,滿足一些,放棄一些。
有耐心
我們不能期望孩子一夜之間就學會感恩——它需要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來培養。
您可以在后臺輸入關鍵詞“好習慣”見“爸爸真棒”原創的更多的行為教養類文章;輸入關鍵詞“特雷西”見“爸爸真棒”這筆特雷西的更多文章。
特雷西是“爸爸真棒” 聯合創始人,原上海“白骨精”,現在美國邊帶三個娃兒邊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復旦新聞系畢業的她對中美教育的比對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見解。
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教育平臺
聚焦國際化教育和學習力研究
點擊菜單欄,閱讀我們為您精選的專欄文章;
或回復以下關鍵詞找到您需要的:
國際教育 | 學習力 | 在美國 | 他山石 | 爸爸說
優學習 | 好習慣 | 特會玩 | 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