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路,通常是由當地人行走的小路為基礎,經由政府修建成為“官道”,或是由運輸與商業活動形成的主要貿易通道。這些古道受地理環境影響,通常是由一段段古道聯結而成。分散在全國各處的小段古道甚多,至今受關注較多、保存較完整的主要有三條古道。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70年代命名,后被廣泛承認。它是古代中國長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商業貿易路線,也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之一,其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生產的絲綢。絲綢之路沿途有多段古道。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后,有學者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它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陶瓷經由這條路線銷往各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其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了“茶馬古道”的概念,后被廣泛承認。茶馬古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以茶葉為主要商品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在空間范圍上,滇藏川三省區為茶馬古道的主要區域,三省區的交界地帶為茶馬古道的核心區域,其覆蓋區域還包括中國的貴州、重慶、廣西、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區和東南亞、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2014年06月29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98期
作者:翟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