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卷文綜歷史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由己”。朱熹對“克己”作如下解釋:“克”意為“勝”,“己”指的是“身之私欲”。這種解釋
A.將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標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與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試題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復禮”,而朱熹是從“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角度闡述,顯然與孔子的原本思想相違背,故D項正確。朱熹是壓抑人性,故A項和B項錯誤;朱熹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發展,故C項錯誤。
【答案】D
【知識拓展】
1.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不同:
來源:漢代儒學是以先秦儒學為基礎,依據《公羊春秋》學說,吸收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內容:漢代儒學主張“《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這些都是不同于先秦儒學的內容。
地位:先秦儒學在所處的時代不受重視,漢代儒學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成為正統思想,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影響:先秦儒學奠定了儒學的基本范式,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漢代儒學有利于國家大一統和社會穩定,但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
2.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學的發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
③封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形成。
3.儒學的演變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
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時期,由于“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
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
宋元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
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維新運動時被康有為所利用,宣傳變法;
新文化運動時動搖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
【拓展練習】
(2015年新課標Ⅰ卷文綜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宣等《韓愈評傳》
材料二
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寫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為:“始于據亂(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為立憲,君民共主,終至太平(世),為民主。”
——摘編自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康有為關于儒學認識的共通之處。(8分)
(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7分)
【解析】
第(1)問“不同之處”的解答,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從漢代儒學和孔孟儒學的主張角度進行比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仁、禮、德治、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漢代儒學則強調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發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可從宋明理學的主張中進行思考,如宋代理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等。
第(2)問“共通之處”可以理解成“共同之處”,依據材料“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康有為認為漢代以來儒學是偽造的,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寫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等信息可歸納出兩人都主張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依據所學知識,從兩人的目的來看韓愈希望對儒學進行改造,而康有為則希望減少變法的阻力,也就是兩者都希望借助儒學為現實服務。
第(3)問態度,此問是開放性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容易入手。從本材料題總體立意來看,本問實際上考查“以正確態度對待孔子及其儒學”。結合兩則材料從歷史的、辯證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學,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區分開真實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給分。
【考點定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孔孟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代儒學;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宋代理學;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維新思想·康有為的思想
【答案】
(1)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5分)
發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5分)
(2)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借助儒學為現實服務。(8分)
(3)應歷史地看待孔子與儒學,不應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別開來;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