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卷文綜歷史10)對下圖信息的解讀,表述正確的是
A.科技發展帶來生產方式變化
B.科學發揮最重要的作用
C.勞動者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
D.信息化普及貫穿全過程
【題目解析】
題干體現的是四次工業革命中分別是因為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導致機械制造的發展,電力推動導致的大規模生產的實現,電子和IT導致的制造業進一步自動化和由于信息物理融合所導致的現在的生產模式,據此可知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故選A。B項中的“科學”可以理解成科學理論,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則不是科學理論而是技術層面的東西,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歷史事實,排除。故選A
【答案】A
【知識拓展】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
(2)推動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3)推動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經濟的重心迅速向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西北地區轉移。
(4)推動社會思想轉型。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導致了1815年以后種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1848年的歐洲革命中發揮了作用。
(5)推動社會形態轉型。工業革命后,經濟形態上,工業取代農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形態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拓展練習】
(2016屆內蒙古杭錦后旗奮斗中學高三月考歷史卷)1825年英國經濟危機發生后,工人處境惡化,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癥結,對此
A.英國政府開始發動對外殖民擴展活動
B.出現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C.通過1832年議會改革擴大政治權利
D.社會福利制度逐漸建立
2.(2016年天津卷文綜歷史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隨著紡織工業和采煤冶鐵等工業的發展,英格蘭西北部的許多村鎮發展為大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利茲等,村鎮及周圍農村地區的大量農民轉化成了工業勞動力。
——《新華文摘》年第18期
(1)依據材料一,指出英格蘭西北部大城市興起的動力,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這一現象對農村的影響。(6分)
【答案】
1.B
2.(1)動力:工業的發展。(2分)分析: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城市興起,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