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也很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憂郁、悲秋等傷感情緒,因此在秋冬季節要特別注意心理養生。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秋冬季節養生特別要注意調達情志,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以溫順的心態看待一切事物。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多外出觀賞風景,聽一些輕松愉快的樂曲,可使憂愁頓消,心曠神怡,給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中醫認為,調節情緒能夠治病,反之,不良情緒也可致病,從心理失調可引致官能(臟腑)失調而致病。明朝古醫籍《醫先》王文祿謂:“一切病皆生於心”。
認為養生是以忘記外在環境的變化為重點。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感,是影響心境的因素,如果七情不擾則心態平和,就是正氣充足,那麼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來邪氣就不會侵害我們的身體。
心中清虛恬靜,過平淡規律的生活,怎麼會生病呢?心境不變,不為七情所動,而能忘掉外在環境的變化,也就忘日忘年,壽比天地而不老了,形體怎會衰朽呢?
然人非草木,誰屬無情。景物傷人,悲秋傷感。憂思最易傷脾,脾虛導致肝郁,肝郁日久引致血虛漸成肝郁加劇進一步引致氣虛這麼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適當以中藥方劑調節護理,疏肝解郁,具有很好的療效。中醫臨床常用逍遙散調理情緒不紓之肝郁癥狀。
著名古方逍遙散
情緒不好,會影響肝的疏泄,進而影響脾胃和氣血,逍遙丸拆解了“肝郁─脾虛─血虛─肝郁”的惡性循環,所以現在也用得很多。
逍遙丸出自宋代醫書《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這部書是皇帝命令當時的太醫局編寫的。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組成,古時是將前六味藥研成粉末,再用生姜和薄荷與藥粉一起煮水,取藥液喝。
肝氣不舒病變多樣
人體的氣機是不斷地升降沉浮的,臟腑的升降若出了問題,則會百病叢生。其中,肝最易出問題。肝主藏血,主疏泄,它負責把身體內的氣血運行暢通。其中,肝主疏泄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調暢情志,如果情緒不好的話,就會影響疏泄作用,即中醫所說的「肝氣不舒」。如果情緒郁積得嚴重了,反過來會影響肝的功能,導致肝氣更加不舒暢。
肝氣郁積不舒,陽氣閉塞在內,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則會出現四肢末端冰冷的狀態,這在中醫叫四逆。肝氣不舒還會讓人變得易怒,易發火,其實是心煩,這是因肝火太旺,致心火也變得旺了;有的是生悶氣,這是郁積的表現。很多女性在月經前都易發火,這種人很可能就是肝氣不舒。因為肝經與女性的生殖功能關系密切,故肝氣不舒與月經不調也密切相關。
肝氣不舒,不僅會導致氣滯不行,還會出現血瘀、血虛、脾虛等多種病理表現,如痛經,經閉,崩漏,抑郁癥,頭暈目眩,身困乏力,嘔吐,失眠多夢,易怒,食慾差,胸脅脹痛等,甚至於很多器質性病變也與此相關。
肝郁在現代社會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現代人壓力大,情緒疏解能力差,所以人們情緒問題很多,因情緒而致疾病也非常多。
逍遙散拆解肝脾血虛
逍遙散中柴胡梳理肝氣,白芍斂陰柔肝,和當歸一起補肝體而助肝用,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方中薄荷升散,可透達肝經郁熱,生姜辛發散郁結。
肝氣不舒,脾胃會出問題,很多人會飲食減少,胃口不佳,會脘腹疼痛,噯氣,嘔吐等等。
在逍遙散里,又配了茯苓和白術來補脾,這樣就防止了肝木的侵襲,這是張仲景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
脾胃虛弱,我們的氣血的來源就出問題了,尤其是血的來源,因此肝氣不舒會使脾胃功能失常,進而導致血虛。
然後血虛反過來會影響肝之功能,因為肝藏血,血不足了,肝經失養,又會更加暴戾,因此再次加重問題。這是一個三角形的關系,互相影響,一環扣一環。而且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壞。在逍遙丸里面,又配了當歸來養血,結果就阻止了血虛的情況。
這個惡性循環的三角形,所謂:肝郁─脾虛─血虛─肝郁,被逍遙丸這個方子全部給拆解了,逍遙丸針對這個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設置了解決的藥物。
很多人認為逍遙散是女性的專利,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只要是肝郁、脾虛、血虛的人,都可以用,無論男女。在古代醫書上也有不少男性使用逍遙散的醫案。
柴胡配白芍養血疏肝妙對
肝為“體陰用陽”之臟。柴胡辛散,主入氣分;白芍酸收,主入血分。柴胡疏泄肝氣,和肝之用;白芍養肝血,補肝之體。
二藥為伍,一散一收。柴胡得白芍之收,疏肝氣不致太過而耗肝陰;白芍得柴胡之散,補肝體不致郁阻氣機,礙肝之用。凡血虛肝旺,肝失疏泄之心煩急躁,胸脇苦滿,兩脇及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均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