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重要謀士有郭嘉、孔明,十六國時期重要謀士有王猛、張賓,南北朝時期公推的第一謀士乃是北魏崔浩。
崔浩(公元381年-公元450年),字伯猿,小字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人,歷任著作郎、博士祭酒、太常卿、司徒等職。
出身高門
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清河崔氏,父親為北魏司空崔宏,母親為后趙文學家盧諶的孫女,與范陽盧氏結為姻親。崔浩本人及其弟崔恬的妻子,都來自太原郭氏,所以又與高門郭氏有姻親關系。
崔浩的七世祖崔林曾經在三國的魏國擔任司空,封為安陽鄉侯;崔浩的曾祖崔悅,在后趙擔任司徒右長史;崔浩的祖父崔潛,在后燕任黃門侍郎;崔浩的父親在北魏擔任過吏部尚書、司空。
在官宦世家大族的影響下,崔浩自幼博覽群書,諸子百家,五行八卦,陰陽術數,無所不精。小小年紀就已經超越了普通人,崔浩時被稱為神童。
北魏道武帝聽說崔浩的名聲后,封其為給事秘書,后來又轉為著作郎,令其常伴左右。道武帝晚年法度威嚴,常常因為小過失而處罰身邊的人,大家都避之不及。
崔浩卻跟往常一樣,始終伴在道武帝左右,勤勤懇懇沒有絲毫倦怠。道武帝很感動,派人送給他粥喝。
未卜先知
道武帝去世后,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拜崔浩為博士祭酒。拓跋嗣喜歡陰陽術數,經常讓崔浩講解《周易》。
后宮不時有兔子出沒,但是侍衛卻說根本沒有兔子能進入后宮。拓跋嗣令崔浩卜測吉兇,崔浩推算出將會有鄰國進獻嬪妃,是為吉兆。果然第二年,姚興進獻美女,崔浩的預言得到驗證。
都城平城發生饑荒,有人建議遷都鄴城。崔浩反對遷都,他預測北方柔然會趁虛而入,鮮卑人進入鄴城反而會水土不服。拓跋嗣聽取了崔浩的意見,果然度過了饑荒。
太常元年,劉裕北伐后秦,想要借道北魏,逆黃河北上進入關中。崔浩建議借道給劉裕,待其兩敗俱傷后再攻擊勝者。
拓跋嗣沒有聽取崔浩的意見,覺得劉裕會借道攻擊北魏,于是派十萬精騎陳兵黃河阻止劉裕進入關中。劉裕大怒,以卻月陣大敗魏軍,斬殺大將阿薄干。拓跋嗣這才后悔沒有聽崔浩之言。
太常三年,彗星出沒在天河口,穿過紫薇星,進犯天樞,前后八十多天,在南方落沒。崔浩根據天象預言劉裕將要篡位滅掉東晉。果然沒多久,劉裕廢掉司馬德文建立宋朝,大家對崔浩的預言開始深信不疑。
統一北方
太常八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太武帝拓跋燾即位,晉封崔浩為東郡公、太常卿。
赫連勃勃死后,群臣都在討論是不是要進攻胡夏,大家都認為統萬城太過堅固,很難取勝。崔浩通過觀測天象,五星聚于東,認為是滅夏的好時機,極力贊同攻夏。
太武帝聽取了崔浩的建議,派奚斤去攻打蒲板吸引胡夏主力,自己則率輕騎襲擊統萬城,大勝而歸。后來,拓跋燾又來到統萬城下,假裝敗退,吸引胡夏主力決戰。胡夏皇帝赫連昌率軍追趕,拓跋燾全力回軍大敗赫連昌,一舉攻占統萬城。
占領統萬城后,拓跋燾害怕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劉宋進攻自己,于是決定集中力量打擊柔然。
大臣們覺得北進之時,南方的劉宋會趁機侵魏,所以不太贊成打擊柔然。崔浩極力支持北擊柔然,認為劉義隆跟劉裕差距太大,不足為懼。
崔浩口若懸河,舌戰群臣,終于打消了拓跋燾的疑慮,派出重兵打擊柔然。魏軍出其不意大勝柔然,逼的柔然走投無路,只好和親求和。太武帝拓跋燾對崔浩至此深信不疑。
在崔浩的支持下,北魏又滅掉了北燕,在北方大地上只剩下北涼茍延殘喘。
拓跋燾數次想討伐北涼,都被大臣李順阻止。原來李順曾經出使北涼十多次,逐漸被北涼重金收買。拓跋燾每次要討伐北涼,李順就出來阻止,聲稱北魏到北涼一路都是荒石,沒有草木,不利于騎兵出擊。冬天有積雪,春天和夏天積雪融化匯成河流,使得大軍無法通過。總之,就是不讓討伐北涼。
崔浩看透了他的心思,引經據典駁斥了李順的謬論,全力支持討伐北涼。拓跋燾支持崔浩,率軍攻擊北涼,而一路上并沒有荒石和河流。
拓跋燾滅掉北涼后,正式統一北方,崔浩居功至偉,被加封為司徒。
慘遭滅族
崔浩掌握朝政之后,開始按照當時漢族的士族方式來劃分鮮卑貴族,使得關系簡單的鮮卑族出現了高低貴賤之分,朝廷權貴怨聲載道,對崔浩恨之入骨。
同時,由于在鎮壓吳蓋起義過程中發現佛教徒私藏武器,加上他信奉道教排斥佛教,于是崔浩主張廢除佛教。于是太武帝決定滅佛,搗毀佛像,遣散僧眾,史稱“太武滅佛”。所以佛教徒和信奉佛教的貴族也開始對崔浩咬牙切齒。
太延五年,太武帝命崔浩續修國史,并要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寫。崔浩修好國史《國計》后,一些諂媚小人建議刊刻成碑,以顯示崔浩的功績,崔浩居然答應了。
《國計》石碑刻好后樹立在大路旁邊,路人紛紛拜讀。但是由于《國計》秉筆直書,一些鮮卑貴族的丑惡行徑也寫在了上面,讓他們感覺臉上很無光。于是他們非常憤怒,把崔浩告到了太武帝那里。
同時,一些佛教信奉者也開始在太武帝面前惡意詆毀崔浩。最終,太武帝決定誅殺崔浩,一同被殺的還有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史稱“國史之獄”。
據史料記載,崔浩當時被送往城南行刑時,數十個軍士站著尿到他頭上,以示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