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利益永遠不是人類追求的第一目標,這是極其重要的觀點。人類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文化而不是利益,這便是永恒的真理。我們深思古今中外的歷史,便會深刻理解這一點。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都追求的,但不通過正道獲得,則不取。追求利益沒有錯,只不過利益永遠是第二位的。如果把追逐利益擺在第一位,這個人便不值得尊敬,有的可能會是罪人。孔子在《論語》里仁篇里曾經說過非常概括而經典的一句話:“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完全放縱用利益來指揮社會,指揮人們的行動,結果一定會招致更多的怨氣甚至怨恨。
孔子的話過于簡略,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孟子時期金錢的誘惑更大,全天下的拜金主義更加嚴重。這種傾向會嚴重腐蝕人的靈魂,使人逐漸違背人性而成為金錢的奴隸。因此孟子曾反復強調“義利之辨”,開篇便是這個話題。
很有意思,我們翻開《孟子》一書,第一篇是《梁惠王·上》,第一章便記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也是將要對我國有利吧?”
孟子立即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只要有仁義也就行了。大王說‘怎么有利于我國’,大夫說:‘怎么有利于我家’,士人和庶人說,‘怎么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交互爭取利益,國家就危險了。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千輛戰車的大夫之家;擁有千輛戰車的中等諸侯國,殺害其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百輛戰車的大夫之家。在萬輛戰車的國家,擁有一千輛戰車;在一千輛戰車的國家,擁有一百輛戰車,不算不多了。但如果先追求利益而把正義放在后面,那么不全部搶奪到手就不會滿足。然而,沒有仁義者而遺棄親人的情況,也沒有仁義之人不顧國君而將其放在后面的情況。王只要說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說什么利益?”
仔細琢磨,孟子的這番話很有針對性,實際也是對當時全天下局勢和弊端的高度概括和深刻的解析。殺害國君者必定是大夫,這一點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極其尖銳的看法,對于國君威脅最大的不是百姓而一定是國君身邊的重臣或權臣。如果國君只是強調利益,那么大臣最大的利益是弒君篡位,接近上級領導的人最大的利益便是取而代之。這樣,社會和官場便會充滿陷阱和機關,哪里會有正義和公平。
孟子(資料圖 圖源網絡)
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孟子·盡心上》記載這樣一件事。王子墊問孟子說:“士人是干什么的?”孟子回答道:“尚志?!蓖踝佑謫枺骸笆裁唇猩兄??”孟子回答說:“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边@幾句話很關鍵,解釋一下。大意說:不過就是仁義罷了。殺一個無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應該擁有的而獲取,就是不義。平常的心放在哪里?想著仁就是了。人生的道路在哪里?公平正義就是了。平時想著仁愛,行走在正義的大路上,君子應當做的便都具備了?!熬尤视闪x”四字便是安身立命的又一種具體的說法。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彪u叫就起床而孜孜不倦做善事的人,便是舜同類的人;雞叫就起床而孜孜不倦追求獲取利益的人,便是盜跖同類的人。如果要知道舜和盜跖的區別,不用別的,只看是追求仁善還是追求金錢就可以了。孟子的這段話稍微有點過頭,把利和義完全對立起來,在現實生活中不具備指導意義。但他強調的是要把仁善放在第一位,這無疑是正確的。
擺正義與利的關系
時代在發展,人們只要活著就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便是利益所在。那么,追求正當的物質利益是生活所必須,故追求利益本身不錯,這一點必須說清楚。但是,追求利益的前提是正義。正義雖然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人人心里都明白,“義”者,“宜”也,宜是適宜、合適、應當的意思??鬃拥茏臃t問仁??鬃踊卮鹫f:“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逼鋵嵾@個回答既是仁的問題,也是義的問題?!跋入y而后獲”即先勞動后獲得報酬的意思,這種獲得就是應該的,適宜的,就是“義”。
當年子貢出使到齊國,想辦法帶回幾名因戰爭被俘而在齊國為奴隸的魯國百姓,按照國家規定,這種情況國家要按照人數給予子貢補償,應該有一定數量的金錢。但子貢拒絕不接受,有弟子在孔子面前表揚子貢,遭到孔子批評??鬃诱J為子貢這樣做不對,因為應該得到的利益就應該心安理得接受。如果不接受,那么其他人在出國,誰也不會想辦法拯救淪落在外國的魯國百姓了。因為回國不好意思要政府補償。有時辦這種事要有一定風險,也要付出一定金錢的。一切都在合情合理之中,便是正確的。
孔子弟子子路曾奮不顧身救出一名溺水兒童,家長一定要給子路一頭牛表示酬謝,子路拉著牛就回家了。有弟子向孔子匯報,說子路不應該接受人家的牛,孔子說子路沒有錯,這樣以后魯國的人便都會做好事,尤其是有溺水者一定有人救了。子路救兒童絕不是為那條牛,但家長一定要酬謝,接受也沒有什么不對。不然,便陷家長于不義,人家那么大恩情一點酬謝都沒有也不應該。因此,一切都在人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上。這便是義。
還要說明的是,孟子是在特定對象和背景下講述的義利之辨,實際是針對當時上層統治者貪婪饕餮,奢侈腐敗,根本不管百姓疾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的情況而發的。梁惠王還在追逐利益,故孟子這樣勸諫。
利益永遠不是人類追求的第一目標,這是極其重要的觀點。人類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文化而不是利益,這便是永恒的真理。我們深思古今中外的歷史,便會深刻理解這一點。
返回騰訊網首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