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君礪,1933年生于江蘇揚州。江蘇省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自幼研習中國畫,數十年來在深入生活,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于金陵畫派的師承探索與研究。20世紀70年代便成為"江蘇畫派"的新生力量,與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金志遠、華拓、秦劍銘并稱為"金陵八家"。多年來,有一批作品參加全國性美展并獲獎。有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收藏。
韻流秦淮——著名畫家尚君礪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朱建國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對美的發現及其表現的欲望和技巧。著名畫家尚君礪先生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正是用心、用情去努力實踐著這一真諦的。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的尚君礪先生,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認真研習傳統技法,特別是對歷代宗師名家的繪畫風格作了許多探索,獨特地創造、發掘出秀蘊清幽的“秦淮風光”。早在80年代初期就被港澳畫界推崇為“金陵山水八大名家”之一。
尚君礪先生筆下的“秦淮風光”濃縮了秦淮兩岸煙嵐浮動、燕歸白鷺的景觀,宛若一首首清幽絕俗的抒情詩,涓涓細流,似飛雪灑灘,如清磬吟玉,清云脫俗,幽之出塵。淋漓酣暢的筆墨流之于畫間,源之于胸中,恰是其對理想境界的真誠塑造。他的秦淮風光圖尤以氣勢見長的長卷十里秦淮而著稱。畫中的亭臺樓閣、宮殿館堂,飛檐翹壁、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給人以“望之中虛、若可提足”的真實感,使觀者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感,深受中外人士的贊賞。一些美術評論家稱之為“《清明上河圖》的再現”,無怪乎觀者每每于畫前徘徊、細品、咀嚼,留連難舍。尚君礪先生把自己對生活的情感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景物中,用一般山水畫的渾韻風格和傳統筆墨再現秀蘊的秦淮風光,這樣的審美意趣在金陵畫派中并不多見。
尚君礪先生在自己的繪畫技藝中駕輕就熟地掌握了布局的滿與空、密與疏的辯證關系,他的畫以焦墨反復勾勒,略加點染,無論是山川、瀑布、巖石、小橋等等都一筆一畫細心勾出,表現出景物的態勢和神韻,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意實相融、情韻連綿、富有靈性,真可謂景象無窮、筆意不凡、華而不俗、華而不媚。其作品整體渾然為一,林木、煙云盡其變化。近取其質,畫在肌理,遠取其勢,畫出層次。這些行筆暢達,從實景中提煉出來的畫作,足見其豐厚的功力。
大自然是山水畫家的老師,尚君礪先生深知只有直接地親自感受自然美,體悟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創造出出神入化的山水佳作,才可用情于筆墨之中,放懷于筆墨之外。尚先生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不斷探索和研磨中國畫藝術,對大自然縱情漫游,深入觀察,使其繪畫作品日臻精妙,繪畫美學思想日趨深刻。
尚君礪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在研習歷代宗師的基礎上,對傳統的表現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尚老師畫貴有己,有自己對自然世界之感悟,對傳統經驗之認識,旨在領悟造化,與天地交融,敢為人所不為。他吸收了先人深厚而清新、工穩而豪放的畫風,同時對現代山水畫所涉及的傳統與創新的區別,寫實與寫意的不同等,亦有自己的體會。他有意識地化用古人寫實性的雨點皴來表現今天大自然的天然肌理,縮短了傳統技法與真山真水實景之間的距離。
尚君礪先生的山水畫之所以引人注目、惹人喜愛,是與他的畫作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到的個性特色分不開的。在美國東方藝術畫廊展出的《韻流秦淮》、《鐘山勝跡》等作品就再次顯見其不凡的筆藝,深邃的意蘊。縱觀他的藝術道路,我們不難看出,尚君礪在當代山水畫壇能夠占有一席不容忽視的位置,是他努力吸收傳統精華,堅持“造化為師”,深入生活,堅持實景寫生,重視對個性特征進行藝術性研究的結果。說到尚老的藝術創作,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令他至今難忘: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即將建成正式開放的前夕,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在紀念堂內陳列幾幅以紅軍長征為題材的巨幅山水畫。當時承擔此任務的只有江蘇、北京、廣東,在這二省一市中以江蘇為主,尚老與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老一輩名家一起作為創作組成員,赴京完成此項任務(北京以李可染、廣東以關山月、黎雄才為代表)。為了表達出對人民領袖的無限愛戴,尚老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在短時間內悉心繪制出《遵義頌》、《大渡橋橫》等巨幅作品,受到了中央領導的好評,同老一輩畫家一道為江蘇畫界贏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