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是一種常見的傳統中藥材,中醫用熟地黃治療疾病的歷史已有幾百年了,熟地黃的藥用價值很高,臨床應用比較廣泛,下面三九養生堂的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以及熟地黃功效主治和熟地黃食療法。
目錄
熟地黃的簡介
熟地黃,又名熟地。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經加工炮制而成。
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
表面烏黑色,有光澤, 粘性大,無臭,味甜。
通常以酒、砂仁、陳皮為輔料經反復蒸曬,切片用,或炒炭用。
經炮制后,藥性由微寒轉微溫,補益性增強,所含的地黃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抑瘤活性,還有顯著的強心、利尿、保肝、降血糖、抗增生、抗滲出、抗炎、抗真菌、抗放射等作用。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者忌。
形態特征
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
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
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后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
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
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
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
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
花果期4-7月。
藥材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內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澤,外表皺縮不平。
斷面泣潤,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狀塊,粘性大,質柔軟。味甜。
以塊根肥大、軟潤、內外烏黑有光澤。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墻邊、路旁等處。
地理分布
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
主要品類
地黃可分為生地和熟地兩種,《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
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
"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
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生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功用:清熱滋陰,涼血止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
甘,微苦,微溫,歸心,肝,腎經,功用:補血調經,滋陰補腎。
是生地黃用黃酒拌悶,曬蒸的復制品,所以功效有別,生的多用于清熱滋陰,熟的多用于養血補腎。熟地黃的功效
入藥部位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經加工蒸曬而成。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肝,腎經。
用法用量
內服
煎湯,10-30克,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功效主治
補血滋潤,益精填髓。
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不止,肝腎陰虧,潮熱盜汗,遺精陽痿,不育不孕,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須發早白,消渴,便秘,腎虛喘促。
適合人群
該品性質粘膩,有礙消化,凡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脘腹脹滿及食少便溏者忌服。
食療作用
甘,微溫。歸肝、腎經。入血分,質柔潤降。
熟地黃有強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做法指導
凡血虛心脾失養,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者,宜與當歸相須為用,凡肝腎陰虛,頭目昏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盜汗,遺精者,可與山茱萸,山藥,牡丹皮等配伍;若在此基礎上,加知母、黃柏,可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夢遺,尺脈有力者。
熟地黃臨床應用
1、治男婦精血不足,營衛不充等患
大懷熟地(取味極甘者,烘曬干以去水氣)八兩,沉香一錢(或白檀三錢亦可),枸杞(用極肥者,亦烘曬,以去潤氣)四兩。
每藥一斤,可用高燒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
凡服此者,不得過飲,服完又加酒六、七斤。
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書》地黃醴)
2、治諸虛不足,腹脅疼痛,失血少氣,不欲飲食,噏噏發熱,及婦人經病,月事不調
熟干地黃(切,焙)、當歸(去苗,切,焙)各等分。
為細末后,煉蜜和丸梧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湯下。(《雞峰普濟方》萬病丸)
3、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熟干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宮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
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宣明論方》地黃飲子)
4、治骨蒸體熱勞倦
熱地黃、當歸、地骨皮、枳殼(麩炒)、柴胡、秦艽、知母、鱉甲(炙)等分。
末,水一盞,烏梅半個,煎七分,和梅熱服。(《幼幼新書》地黃散)
5、治小便數而多
龍骨一兩,桑螵蛸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栝蔞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
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調下二錢。(《圣惠方》)
6、治小兒腎怯失音,顖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
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7、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炙甘草二、三錢,當歸二、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溫服。(《景岳全書》貞元飲)
8、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
生石膏三、五錢,熟地三、五錢或一兩,麥冬二錢,知母、牛膝各錢半。
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書》玉女煎)
9、治肝木乘胃,胃脘當心而痛,及脅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北沙參、麥冬、地黃、當歸、枸杞、川楝。(《柳洲醫話》一貫煎)
藥用價值
國內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根莖藥用。
中藥材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制加工品,其表面烏黑有光澤,質軟而柔韌,味甘,性微溫,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等功效。
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癥。
生地熏蒸至黑潤,為熟地黃,該品為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內外均是漆黑色,有光澤,外表面皺縮不平。
斷面滋潤,中心部可見光亮的油脂狀塊,粘性大,質柔軟,氣微,味甜。經過九蒸九曬,以塊根肥大,軟潤,內外烏黑有光澤者為佳。
熟地黃的用途
(1)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及月經不調、崩漏等癥。
熟地能補血滋陰而養肝益腎,凡血虛陰虧、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均可應用。
補血常與當歸、白芍等同用。補肝腎常與山茱萸等同用。
此外,如配黨參、酸棗仁、茯苓等品,可用于心悸、失眠,配當歸、白芍、川芍、香附等藥,可用治月經不調,配阿膠、當歸、白芍等,可用于崩漏。
(2)用于腎陰不足,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及消渴等癥。
該品滋腎益陰,適用于腎陰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癥,常與山茱萸、丹皮等配伍應用。
如屬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等癥,可與龜板、知母、黃柏等同用。不可少者,則以姜汁拌炒可也。
(3)《本草正》: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于多血之臟為要,得非脾胃經藥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芪、術但可為之佐輔一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
歸似叮為之佐。然人蔑、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入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明血虛者,非熟地不可。
凡諸真陰虧損者,有力發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且猶有玄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阻生于下,而無復不成乾也,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個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九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澤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
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后可。
使無此數者,而必欲強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
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之法不宜滲,即有用之補血而復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旱極望云霓,而枯竭之腸極喜滋(潤)。
設不明此,則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單用之而任之以多,單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盡其所長,是又何異因噎而廢食也!
(4)《藥品化義》: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涼變溫,專人肝臟補血。
因肝苦急,用甘緩之,兼主溫膽,能益心血,更補腎水。
凡內傷不足,苦志勞神,憂患傷呶,縱欲耗精,調經胎產,皆宜用此。
安五臟,和血脈,潤肌膚,養心沖,寧魂魄,滋補真陰,封填骨髓,為圣藥也,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濁品,以補盯腎,故凡生熟地貪。
天冬。麥冬、炙龜板。當歸身、山萊萸、枸杞、牛膝皆粘膩儒潤之劑,用滋陰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5)《本經逢原》:熟地黃,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
必須蒸曬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雖服奚益。
臍下癰,屬腎臟精傷,脛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無所見,乃水虧不能鑒物,皆腎所主之病,非熟地黃不除。
(6)《本草求真》:景岳尚論熟地,為明確,獨中所論脾腎寒逆為嘔,可用地黃以治,是亦千慮之一失耳,夫既脾腎虛寒,則脾與腎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如太陽既至,堅冰自解,乃復墜以霜雪,投以陰劑,不更使寒滋甚乎。
雖曰熟地性溫,寒從溫散,然寒至上逆為嘔,則寒已甚,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平。
但或陽盛陰微,陽藉陰化,偶有感冒,用此雜于溫散之中,或有見效,若真純陰無火,厥氣。
上逆則嘔,則此又為深忌。
(7)《本草經讀》:張景岳以百病之主俱從腎治,誤以《神衣本草經》上品服食之地黃,認為治病之藥,滋潤膠粘,反引邪氣斂藏于少陰而無出路。
(8)《本草正義》:地黃,為補中補而良劑,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千地黃,即今之所謂原生地也。
然《本經》獨于此味用一千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則指鮮者言之,可知干地、鮮地,六朝以前,本已分為兩類,但辨別主治,猶未甚嚴,至《名醫別錄》,則更出生地黃一條,顯與干地黃區別,其主治則干者補血益陰,鮮者涼血清火,功力治療,不復相混。
然究屬寒涼之品,惟虛而有熱者為宜,若真陰不充,而無熱證,則用于地,猶嫌陰柔性質,不利于虛弱之脾胃。
于是唐、宋以來,有制為熟地黃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曬多次,至中心純黑,極熟為度,則借太陽之真陽,以變化其陰柔性質,俾中虛者服之,不患其凝滯難化,所以熟地黃且有微溫之稱,乃能補益真陰,并不虞其寒涼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變而為滋養肝、脾、腎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質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精血。
凡津枯血少,脫汗失精,及大脫血后。產后血虛未復等證,大劑頻投,其功甚偉。
然粘膩濁滯,如大虛之體服之,亦礙運化,故必胃納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則窒滯中州,必致脹悶,雖有砂仁拌蒸,亦屬無濟,則中氣大弱,運動無權之弊也。
熟地之補陰補血,功效固不可誣,然亦惟病后元虛,及真陰素薄者,可以為服食補養之用。
今人多以人之滋補膏方中,正是恰到好處,茍其人胃納素薄,及虛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滿訪食,甚且作脹,其為害亦頗不淺,而痰飲彌漫,或兼挾外感者,固無論矣。
(9)《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10)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無所見。
(11)《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12)《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發烏須。
又能補肺陰,上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熱,千咳痰嗽,氣短喘促,胃中空虛覺餒,痘證心虛無膿,病后脛股酸痛,產后臍腹急疼,感證陰虧,無汗使閉,諸種動權,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熟地黃的藥理作用
關于熟地黃和生地黃對血管內血栓形成綜合征作用的藥效比較表明:中國產的豬膽狀的粗熟地能夠強烈抑制肝臟出血性壞死灶及單純性壞死。
而熟地抗凝血酶的作用較弱,應用纖維蛋白平板法通過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作用探討對纖溶系統的活化作用,發現熟地具有活化作用,而生地無此作用。
亦有報告認為,地黃炒炭前后均有止血作用,且地黃制炭后止血作用并未增強。
對生地黃、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液止血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發現
懷慶熟地黃水煎劑灌服,能使甲亢型陰虛大鼠的體重減輕得以緩解,24小時飲水量及尿量明顯減少,血漿T3、T4濃度水平有顯著改善(即T3降低、T4升高)及AD(血漿中醛固酮)水平明顯升高。
證明其確有較強的滋陰作用。并初步認為,熟地滋陰補腎的作用與改善體內AD水平有關。
熟地水煎劑給小鼠灌服,可明顯增高動物血清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血清中過氧化脂質的含量。
可使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無統計學的意義。對血中過氧化氫酶活性無影響。
熟地黃對大鼠部分臟器蛋白質代謝有一定作用。
熟地黃口服具有抑制上皮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
實驗表明
以熟地為主藥的六味地黃湯對正常小鼠除可增加體重、延長游泳時間外、增強體力外。
還能降低N-亞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鱗癌的誘發率,使接受化學致癌物的動物脾臟淋巴小結生發中心增生活躍。
在接種移植性腫瘤的初期可增強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活性, 提高荷瘤動物血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似可延長荷瘤動物的存活時間。
1、熟地黃延緩小鼠衰老的作用
熟地黃20%水煎液每日灌胃0.3ml共45天,處死取血,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過氧化脂質(LPO)的含量。
結果熟地可增強GSH-Px活性和降低血清中LPO的含量,與對照組相比較分別為P<0.05和P<0.01。
2、對甲亢型陰虛大鼠的影響
用三碘甲腺原氨酸(T3)給予大鼠造成陰虛模型并給于熟地黃水煎液3ml(70%濃度),共6天,然后測定各數據。
結果正常對照組與給藥組相比,用藥前后無論是體征、體重改變、24小時飲水量與尿量以及各相關激素:T3、甲狀腺素(T4)和醛固酮(AD)的血漿濃度均無顯著差異(P>0.05)。
但造模以后,陰虛組和正常組相比,則有非常顯著變化,如興奮好斗,體重減輕,24小時飲水量及飲量增加,T3濃度升高,T4、AD濃度降低等。
而陰虛大鼠給以熟地黃后上述癥狀及各項指標均顯著改善,趨于正常(和陰虛組相比)。
如陰虛加熟地黃組和陰虛組相比,血漿AD濃度顯著升高(P<0.05),24小時尿量顯著減少(P<0.01),提示熟地黃具有滋補腎陰的作用與改善體內AD水平有關。
陰虛給藥組血漿中T3、T4濃度明顯改善(T3濃度降低,T4濃度升高),并趨于正常。
表明熟地黃不僅能通過對全身性的調節作用,改善陰虛癥狀,并能對異常的甲狀腺素狀態起調節作用。
另外陰虛給藥組和正常組相比,在體重改變、24小時飲水量、血漿T3、T4濃度等方面,仍顯著未達到正常水平,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
這表明,雖然陰虛給藥組和陰虛組相比,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并趨于正常,但未完全恢復到正常。說明熟地黃的作用還是有局限性。
3、 熟地黃補血作用的實驗觀察
生、熟懷地黃制成1:1水煎劑灌胃給于小鼠觀察對失血性貧血、造血干細胞和骨髓紅系造血祖細胞CFU-E生成的影響。
結果:生、熟懷地黃對失血性小鼠有明顯的作用,給藥8天后,特別是熟地黃組恢復較快,已基本恢復,RBC和Hb計數與對照組比較P值分別為0.001和0.01。
生、熟地黃對造血干細胞亦有一定的增殖、分化作用,似可說明地黃補血作用與造血干細胞促進血細胞的產生有關。
對小鼠骨髓紅系造血組細胞的生成:生理鹽水組紅系集落(個數)為52.4±18.41,生地和熟地組分別為60.2±19.44與125±20.45(P<0.05)。提示地黃補血作用與骨髓造血系統亦有密切相關的作用。
4、地黃炒炭后對止血作用的影響
對生地黃、生地炭、熟地黃、熟地炭,分別制成每100ml煎液含生藥100g或含炭藥33g制劑。
各樣品按0.8ml/20g劑量灌胃給于小鼠,從左眼內眥、球后靜脈叢取血,統計凝血時間并與生理鹽水組進行比較。
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地黃用于止血似不需要炮制。
熟地黃的藥論配方
1、論陰虧血少諸證宜用熟地
倪朱謨:(熟地) 入少陰腎經,為陰分之藥,宜熟而不宜生。
是以陰虛不足,血氣有虧,情欲斫喪,精 髓耗竭,腎水干涸,或血虛勞熱,或產后血分虧損,或大病之后足膝乏力,諸證當以補血滋陰、益腎填精之劑,熟地黃足以補之。(《本草匯言》)
2、論熟地與桂、附配用為陰中補陽之義
①許豫和:地黃純陰之品,火與日陽也,蒸曬九次,陽之極也,從陽引陰,成交泰之象。
其色純黑,其液盡透,大有陽生陰長之義。
仲景八味丸用作陰中補陽之藥,蓋陰之體陽之用也。
桂附之功,依熟地之力以為功,故無滅裂之患,是用藥相制之法也。(《怡堂散記·藥性解》)
②蘇廷琬:凡真陰內損,漸至衰羸者,非此莫濟,蓋茲味稟天一之真陰,陰中原含有陽,蒸曬極熟,所以發陰中之陽令其上通天氣,真陰乃得隨陽以上而盡其普益之功。
東垣謂熟地黃能補腎中元氣,旨哉其言之也。(《藥義明辨》)
3、論熟地不惟不生痰且能消痰
陳士鐸:或謂熟地至陰之藥,但其性甚滯,多用之而膩隔生痰,萬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
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夫熟地豈特不生痰,且能消痰,豈特不滯氣,且善行氣。
顧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臟之異,痰出睥肺者,用熟地 則助其濕,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於心肝腎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
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陳消痰化痰之藥,百無成功,乃服八味湯,而痰氣之洶涌者,頃刻即定,非心肝腎之痰用熟地之明驗乎!
更有一種朝夕之間,所吐皆白沫,日輕而夜重,甚之臥不能倒,用六味 湯大加熟地、山茱萸,一連數服而痰即大減,再服數十劑,白沫盡消而臥亦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驗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本草新編》)
4、論熟地看粘膩傷脾礙胃之弊
①張山雷:凡津枯血少,脫汗失精,及大脫血后,產后血虛未復等證,大劑(熟地) 頻投,其功甚偉。
然粘膩濁滯,如大虛之體服之,亦礙運化,故必胃納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則窒滯中州,必致脹悶,雖有砂仁拌蒸,亦屬無濟,則中氣太弱,運動無權之弊也。
近世遂有再用砂仁末,拌炒成炭,專為此種虛證設法者,則真是無可奈何之作為。
雖曰費盡心機,亦屬矯揉造作,其亦思其功力之果何如耶? (《本草正義》)
②黃宮繡:景岳尚論熟地,為明確,獨中所論脾腎寒逆為嘔,可用地黃以治,是亦千慮之一失耳。
夫既脾腎虛寒,則脾與腎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如太陽既至,堅冰自解,乃復墜以霜雪,投以陰劑,不更使寒滋甚乎。
雖曰熟地性溫,寒從溫散,然寒至上逆者為嘔,則寒已甚,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乎。
但或陽盛陰微,陽藉陰化,偶有感冒,用此雜於溫散之中,或有見效,若真純陰無火,厥氣上逆則嘔,則此又為深忌。(《本草求真》)
5、論熟地配人參養血益氣,相輔相成
張景岳: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芪、術但可為之佐,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歸但可為之佐。
然在芪、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
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
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里,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本草正》)
6、論熟地治陰虛諸證之特點
張景岳: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熱,為頭痛,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睥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於口鼻,或水泛於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
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而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
且猶有玄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於血,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陽生於下,而無復不成乾也。
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本草正》)
熟地黃的治病驗方
1、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2、治小兒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
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3、治血弱陰虛不能養心,致心火旺,陽火盛,偏頭腫悶,瞳子散大,視物則花
熟地黃一兩,五味子、枳殼(炒)、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服一百丸,食遠清茶送下,日進三服。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銀海精微》)
4、治骨蒸體熱勞倦
熟地黃、當歸、地骨皮、枳殼(麩炒)、柴胡、秦艽、知母、鱉甲(醋炙)等分。
末,錢半,水一盞,烏梅半個,煎七分,和梅熱服。(《幼幼新書》地黃散)
5、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
生石膏三五錢,熟地三五錢或一兩,麥冬二 錢,知母、牛膝各錢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書》玉女煎)
6、治小便數而多
龍骨一兩,桑螵蛸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栝樓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7、治肝木乘胃,胃脘當心而痛,及脅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北沙參、麥冬、地黃、當歸、枸杞、川楝。(《柳州醫話》一貫煎)
8、治虛勞吐血,衄血,下白,汗出
甘草、白芍、黃芪各一兩,熟地黃三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以上煎七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食前。(《婦人良方》柔脾湯)
9、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熟干地黃、巴戟(去心)、山萸肉、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 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宣明論方》地黃飲子)
10、治男婦精血不足,營衛不充等患
大懷熟地(取味極甘者,烘曬干以去水氣)八兩,沉香一錢(或白檀香三錢亦可),枸杞(用極肥者,亦烘曬,以去潤氣) 四兩。
每藥一斤,可用高燒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
凡服此者,不得過飲,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書》地黃醴)
11、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炙甘草二三錢,當歸二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溫服。(《景岳全書》貞元飲)
12、平補,益顏色,填骨體,去勞倦膈熱、咯血等疾
熟干地黃十兩(溫湯洗過,焙干,秤),枸杞子五兩(揀擇凈洗,焙干,秤),肉桂半兩(不見火,去粗皮)。
上件先將熟干地黃、枸杞子二味搗為細末,別搗桂為細末,一處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 丸,空心食前用溫酒或溫熟水下,日二服。常服。(《普濟方》引自《衛生家寶》熟干地黃丸)
13、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
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
14、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
熟地一兩,肉桂一錢(去皮,研粉) ,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
煎服。如治乳癖、乳巖,加土貝五錢。(《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15、治電光性眼炎
將熟地洗凈切片,每片約2mm厚薄,4片。
患者平臥,頭后仰,將熟地片貼在眼上,約2分鐘換1次,輪流重復使用。
食療法
1、熟地酒
熟地黃60克,枸杞子30克,白酒1000毫升。
將熟地黃、枸杞子洗凈,干燥,切碎,裝入紗布袋內,扎緊袋口,置於瓷壇內,加入白酒,密封壇口。每日振搖1次,7天后改為每周1次。浸泡20天后飲用。服完后,藥渣可再加白酒500克,浸泡15天后飲用。每次15毫 升,1日2次。功用補血養陰,滋腎益精。適用於精血不足、健忘、脫發、不孕、腰膝酸軟等。
2、熟地補血湯
熟地黃15克,當歸12克,白芍藥10克,雞血藤15克。
將以上四味補藥洗凈,加入清水,浸漬2小時,煎煮40分鐘,取汁溫服。藥渣再加清水,煎煮30分鐘,取汁再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功用補益精血,滋養肝腎。適用於血虛心悸、頭暈、目眩、閉 經、面色無華等。
3、二地膏
熟地黃500克,干地黃500克,蜂蜜1000克。
將熟地黃、干地黃洗凈,切碎,一并放入砂鍋內,加入清水浸漬12小時。分別加水煎煮3次,第1次3小時,第2、3次各2小時,分次濾取藥液,合并濾液,用文火煎熬至膏狀。再加入蜂蜜調勻,用文火濃縮成膏。每次15克,1日2次,白開水化服。功用滋陰涼血,補血生血。適用於精血虧虛、形體消瘦、腰脊酸楚、腳軟乏力等。
熟地黃的炮制方法
1、酒熟地黃
取凈生地黃,用黃酒拌勻,置燉藥罐內,密閉。
隔水加燉透,或置適宜容器內蒸透至表面黑潤。
至黃酒完全被吸盡,取出,曬至外皮稍干時,切厚片,干燥。
生地黃每100kg,用黃酒30~50kg。酒熟地黃用于滋陰補血。
2、蒸熟地黃
取凈生地黃,置木甄、籠屜或其他適當容器內。
加熱蒸至內外黑潤為度,取出,曬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蒸熟地黃用于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3、砂仁制熟地黃
取凈生地黃,加入黃酒,砂仁粉拌勻,裝銅罐或其他適當容器內。
密閉,以武火加熱,隔水燉約48h,至內外漆黑,發空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每生地黃100kg,用黃酒30~50kg,砂仁粉1kg。
4、熟地黃炭
取熟地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發泡鼓起。
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再炒至水氣逸盡,置適宜容器內。
密蓋,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用于養血止血。
結語:以上就是三九養生堂的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一種常見的中藥材:熟地黃。熟地黃在中醫治療疾病的歷史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很多的常見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食用熟地黃的,所以在食用前要按照醫生的要求的使用。
(2015-07-30 來源:民福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