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孩都生不出了,遑論二孩。的確二孩出生比例在增加,但既然生育總量并未增長多少甚至趨勢在下滑,那就說明一孩出生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直接原因也很好找,現(xiàn)在的年輕人,結婚已經(jīng)越來越晚——去年底,有消息稱民政局數(shù)據(jù)顯示南京人2017年平均32.6歲結婚,初婚年齡又大了1歲。當時還以為是因為南京是大城市,情況才比較糟糕。結果呢?今年初江蘇全省的數(shù)據(jù)更讓人大跌眼鏡——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揚州、泰州等五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而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只有29.6歲。5年間就增長了5歲,如果形勢沒有改觀,是不是5年后平均初婚年齡要變成40歲了?
如今人們的初婚年齡已經(jīng)越來越遲,雖然這個現(xiàn)象有“補領結婚證”的因素,但也足以讓人非常擔憂。按中國絕大部分人的觀念,結婚了才能生小孩,不結婚就生小孩還得交罰款,落不了戶。結婚年齡這么晚,婦女最佳生育年齡已過,生不生的出孩子都是問題,更遑論二孩了。
第二個原因是,“專家”過高估計了潛在生育二孩家庭的“生育意愿”與“生育結果”之間的差別,事實就是,口口聲聲在調查中表示“愿意生二孩”的那些家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沒有或無法落實到行動上。前面說的“年齡不等人”就是一個關鍵因素——美國生殖醫(yī)學會《年齡和生育能力患者指南》明確指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二十幾歲。”“生育能力隨著女性年齡增長而自然下降……一般而言,生育能力在快三十歲或三十出頭時就開始下降,35 歲之后下降速度加快。”就拿江蘇來說,女性初婚年齡平均34.3歲,通常2年后要一孩已經(jīng)幾乎36歲(生不生得了已經(jīng)是個問題),二孩再要過3年已經(jīng)39歲,還怎么生...
人民日報在去年年初的報道《生不出二孩真煩惱》這兩個原因共同指向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如今的年輕人如此不愿意結婚生育。答案有很多,以買房為首,在《90后已全部成年了,抱歉這個社會壓力依然很大》這個專題中有過討論,不再贅述。
然而,“全面二孩政策”這個大招都效果甚微了,還有什么招?
只能深入去面對人們在“不愿婚育”這個問題上的痛點,讓人們生得起、養(yǎng)得起、住得起、醫(yī)得起、學得起,必須進行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甚至國家還要為生養(yǎng)孩子抵扣稅收,乃至進行補貼。而社會撫養(yǎng)費這種東西,必須盡快廢除了。
如果還是沒招,也許就只能指望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來養(yǎng)活我們了,問題是,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嗎?機器人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via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