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夏至僅一周時間,但經過一個多月時風時雨的天氣,南國的夏天比往年涼了很多。6月13日上午,我們前往海豐大湖鎮,零星細雨從天上飄下,下車后竟然有初秋的感覺。
一條新修的水泥公路沿著山邊而上,這就是大湖至遮浪的沿海公路,也是汕尾市沿海國防公路的組成部分。大湖以前我來過,都沒有見過這條公路。第一次是1995年,那就不用說了,最后兩次已是一年多前,是應《海豐文學》主編余遠鑒先生邀請,十幾個文友到大湖大德媽祖廟參觀。大德媽祖廟簡稱大德媽,建于明代,有幾百年歷史。
明初,大德港是主要港口之一,眾多商船、漁船停泊于祖廟前港灣。明正德年間,大德港就設有巡檢司和駐屯。正德六年,施姓先民到福建省湄洲媽祖出生地割火分靈,于媽宮山鳳地靈穴設立媽祖神位,故名“大德媽祖”。與“玄武山佛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豐市碣石鎮元山寺)、“盤媽”(惠東縣鹽州媽祖廟)等古廟齊名,素有“一玄山、二盤媽、三大德”之稱。大革命時期,這里也是革命志士棲身駐足之地,故有“大德老蘇區”之光榮稱號。
明代中葉,粵東沿海備受倭患,位于海豐縣東南的碣石衛及甲子所兩地(兩地今屬陸豐市)尤為嚴重,屢遭破城擄掠,百姓慘遭蹂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都御史吳桂芳調兵六萬,由總兵俞大猷掛帥,提兵至碣石衛,先安撫收編沿海義軍,緊接著誘逼倭寇入大德港,激戰數晝夜,全殲倭寇兩千余人,那真是血流成河。
大德媽緊靠林木蒼翠、環境優美的鳳地山下,面向大德港灣,背山面海,視野廣闊。左側有名聞粵東的勝地螺地山。
螺地山坐落在高螺村東南約五公里處,坐南朝北,背有三山相拱依次細小形如螺,更以紅厝園山為后盾活龍結穴;北向北斗星,來水由海豐縣的龍津水、陶河山、大化山、公平山水和陸豐市的螺溪匯聚成螺河,直通碣石灣出南海。螺地山左前方為海豐縣高螺村的獅地山,右前方為陸豐市浮頭村的象山,螺河中央有小空殼山。有打油詩為證:“螺地向北斗,螺河往東走,獅象把水口,空殼山印斗。”獅象為左右砂青龍白虎對稱,河中有印斗,可見此地之氣勢。
那時候我們頂著烈日,從山下穿過茂密的樹林,踩著高低不平的石塊,向上攀爬約十丈,到達“向天螺”。此處自然成一凹形如靠背椅,南靠背高,向北漸收如扶手,中央形成一龜背型,如自然的南方墳墓,有自然墳頭。紙屑經過長年風吹、雨淋、日曬,已經凝結成堆。“向天螺”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
相傳,一日,鐘姓祖孫倆從南嶺(海豐黃羌與惠東高潭相接地)一路追龍到大德媽,進廟休息,連日勞累一時就睡著了,媽祖對他說:“你的地在前面左側邊。”老翁即醒,叫孫子上路。他們沿大德山涉水過港仔,到螺地山看山清水秀,即沿小坑向上,碰到一放牛的小孩。
老翁問:“可回家了?”
放牛娃指龜背型處一石說:“此石動就可回家。”說著趕牛去了。
當時近中午,老翁坐在石上,叫孫子到山下打水吃干糧。孫子剛沿小坑下去,坐石已動將老翁翻倒。原來此石是活動螺“痞”(很薄的片狀東西),是保護螺肉的螺房門。活螺將老翁的頭和半身吸進了螺房,只存兩足在外,孫子打水上來一見,馬上拉爺爺。當時孫子很小,沒有多大力氣,爺爺含糊不清地說:“阿孫你別拉,三斗、三升、三合芝麻官。”孫子只能拉出爺爺一只鞋,一路討飯回家。
后來鐘氏發跡做芝麻官的特多,傳說清代時南京來螺地祭祖的大船停在媽祖前,沒拜媽祖先到螺地祭祖,天后不高興,南京大船回家時天后扇了幾下,大船在海遇大風,有人員損失。從此南京無人再來螺地山祭祖。一說祭祖時紙錢多,燒死了螺,螺一翻大船在海遇大風,原來的活地成為死地。
筆者據此寫了一首《螺地山》:
傳說被山徑彎曲成
一個巨型的螺螄
吐納著大德港的沉默
故事踩著崎崎嶇嶇
雜草在兩旁潛伏
沒有墳頭,沒有墓碑
炮屑累積成了泥漿
白晃晃地與陽光凝視
未到山頂,我們就下車,左后方是山嶺,左前方是一個蔚藍的海灣,左邊的海岸線像一把弓,岸上是綠樹,岸邊是銀沙,我心中冒出十里銀灘的意念。這山叫大德嶺。海陸豐俗語有“不孝仔,難過大德嶺”,說明大德嶺好陡。沿路走上嶺頂,公路兩邊是新劈開的峭壁,路口像一個山門,前面是碣石灣。只見海天一色之中,一座灰黃色的城池兀立眼前,仔細一看,有高高的煙囪,那不是紅海灣電廠嗎?霧靄中,恍如飄渺的海市蜃樓。
然后,一行去大湖的鳥島。鳥島位于高螺灣西部,緊靠海豐的東閘。海豐縣公平水庫濕地、東關聯安圍濕地、大湖濕地為“中國水鳥之鄉”,其中大湖屬近海及海岸濕地,有鷺鳥、水鴨、鸕鶿、野雞、紫水雞,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青腳鶴等鳥類160多種。深受游客和攝影家的青睞。此時正是鳥類的孵卵期,東閘內水藍、樹綠、荔紅、鳥白,和風細雨,真有一番詩情畫意。見此美景,我填了一首《卜算子·大湖行》:
高路入云端,嶺劈山門展。碣石灣中電廠浮,疑是蓬萊現。
群鳥戀高螺,綠島當庭院。仲夏涼風細雨飄,游艇清波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