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原名鐘離權,出身于將門之家原是東漢時一位將軍,父親鐘離章,是位大將,因為北征匈奴有功封為燕臺侯。據道書《列仙全傳》和《歷代神仙通鑒》說,鐘離權交要誕生之前,有一位巨人走入臥房,自稱是上古的黃神氏,應當托生于此。立刻臥房里光如烈火,一位大仙就降世了。他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聳。降生后接連七天不哭不食,然后便跳起來大叫道:“身游紫府,名書玉京!”紫府玉京是玉皇大帝的宮城,意思就是宣告自己是上天的神仙。
后來這位少爺長大了,當了諫議大夫。不久羌人造反,朝廷看他奇才神勇,就命他掛帥西征。但這位一降世就名列仙班的將軍出師不利,帶著兩萬士兵剛開赴前線,就被羌人趁夜劫營,殺得丟盔棄甲。鐘離權單騎落荒而逃,什么神通也沒發揮出來,最后倒迷了道。也是吉人自有天相,他在密林中遇到一位和尚,領著他走了幾里,見了一座莊院說道:這是東華先生成道的所在,將軍可以在此歇息。于是鐘離權回心向道,東華先生傳授他長真訣、火符內丹。不久他又得到上仙王玄甫傳授的長生訣,在崆峒山得到玉匣秘訣,最后成了仙人。等到經過太上老君的推薦,被玉皇大帝封為太極左宮真人,這位將門之后就正式名列仙班了。
介紹二:原復姓鍾離,名權,后改名為覺,燕臺人,字寂道,號和谷子,又號正陽子。全真道派尊其為「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鍾離權神誕之日為四月十五日。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生下后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起曰:身游紫府,名書玉京。及長,為諫議大夫,奉詔北征失利,軍士盡散。鍾離權獨騎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長生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等。后入華山、入崆峒山,見老君,賜號云房。唐時,度化呂純陽后,應詔升天,被封為太極左宮真人。鍾離權與呂洞賓間有關神仙之道的問答,有《鍾呂傳道集》傳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后人破讀為「漢鍾離」。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介紹一:八仙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曹國舅,因為這位皇上的小舅子本無仙風道骨,原是一個無法無天的花花太歲!一種較體面的說法是,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兄弟,名景休。其弟叫景植,是個依仗權勢恣意妄為之徒,皇上常常訓誡他,然而他毫不悔改。后來二國舅非法殺人,被包公審治伏法。大國舅深以為恥,便隱居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道。這一天,漢鐘離、呂洞賓來了,問他:“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大國舅道:“養道”“道在何處?”國舅指了指天問:“天安在?”他又指了指心。鐘、呂二位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認識本來面目啦?”于是授以秘旨,囑其精煉,沒多久就功成道滿了。
關于曹國舅的身世,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在《包龍圖神斷公案》中記述如下:
曹國舅系宋仁宗朝之大國舅也。時有廣東潮州府潮陽縣秀才袁文正,攜妻張氏,往京赴試。二國舅貪張氏姿色,邀袁生夫婦入府,絞死袁生,要迫張氏。不從,藍幽深房。袁生魂訴包公,包公準究。時大國舅慮二國舅殺袁生之事被包辦,乃令告知二國舅,務將張氏置死以絕后患。二國舅令投張氏下井。張氏逃逸,太白金星化作老人途遇大國舅,誤以為包公,投呈訴冤。大國舅接呈大驚,罪以沖道,執鐵鞭擊之。疑其已死,棄尸僻巷。張氏醒后,往訴包公。包公廉得其情,詐病,賺大國舅來府問疾。包公令張氏出訴,遂將大國舅長枷監禁。又作假書騙二國舅來府,令張氏面訴冤情,遂將二國舅枷入牢中。曹皇后暨仁宗親來勸釋。包公不從,即令將二男舅押赴法場處決。仁宗頒詔,全赦天下罪犯。包公領詔,令開大國舅長枷。大國舅釋回,自稱死中復生,遂入山修行,得遇真人點化,引入仙班。
在后來的八仙形象中,曹國舅身著紅官袍,頭戴小紗帽,臉上涂著豆腐塊,活生生的一個小丑知縣模樣。當八仙裝扮整齊出場的時候,人們只是把曹國舅當成一個可笑甚至可愛的小丑,至于他的高貴門弟和惡少的行徑,倒早已淡忘了。
八仙的故事普及之后,民間的廟會扮了他們的形象來娛神,貴人們的筵宴上扮了他們來祝壽,八仙的形象服飾與戲劇就掛上了鉤,戲曲中的生旦凈末丑的行當也就挪到了八仙身上,這樣扮了起來才覺得五花八門,煞是好看。
介紹二: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相傳神誕之日為八月十五日。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于人而隱居山巖,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真,并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
介紹一:八仙中何仙姑據說是廣東增城人,他的父親叫何泰,家世不詳,仙姑出生的時候,頂有六毫,這種異相很令人費解,除此之外看不出其他特異之處。直到十九歲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道士,送給她一只桃子并且說吃了這桃子,以后會度化成仙的。她拿到手即食之,從此不饑不渴,并且能夠預言吉兇禍福。
還有一種說法,說她住的地方叫云母溪,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夢見神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身輕不死。”她照著做了,從此嬌顏常駐,身輕如燕,常往來山谷之中,朝出暮歸,回來時總要帶些給母親吃,而且語言異常。這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會認為是吃云母粉得了什么瘋顛病,但在那時卻被人當成了仙姑。那正是武則天臨朝的時候,武則天聽說了仙姑的名聲,派使者召她進京。沒想走到半路,她突然失蹤了,使者只得無功而返。等到呂洞賓的傳說風行天下的時候,有傳說就把他和何仙姑連到一起,說送給何仙姑桃子的道士就是呂洞賓。何仙姑從此加入了八仙之行列。
介紹二: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名瓊,永州零陵人。相傳神誕之日為四月初十日。十三歲時,入山采茶,遇呂洞賓。后又夢見神人教餌云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侍母,后尸解仙去。
介紹一:又稱為鐵李,原名叫李元中,又有人說李凝陽,還有人說李孔目,還有人說他叫李洪水,小名拐兒。至于他的時代更是其說不一。一種說法是隋朝人,一種說法是唐玄宗、代宗時代人。《列仙全傳》里說他曾與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人了。但《歷代神仙通鑒》則說他本是遠古之神,曾經在黃、炎之前當過人王。這些事本來就難于查考,假如世上真有那么一個姓李的拄著鐵拐的乞丐的話,估計最早也不會超過隋、唐兩代。而乞丐也不會有什么“元中”的雅號,至于“凝陽”,那不過是道士們順著正陽、純陽編下來的,更與乞丐無干,所以鐵拐李稱做“李洪水”妥當。
但李洪水的事跡實在不夠輝煌,簡略得很,據《續文獻通考》記載:隋時人名洪水,小字拐兒,又名鐵拐,常行丐于市,為人所賤。后以鐵杖擲空化為龍,乘龍而去。這樣還是道士們編的故事更易流傳,也容易為人津津樂道。
據說,民間李凝陽即李拐兒生得本來很魁梧,是個很體面的偉丈夫。雖然善于修煉之術,但還未得到真道,便跟隨老子和宛丘先生學道,隱居在碭山的巖穴之間。這一天他接到老的請帖,請他一起去游華山。他便把軀殼留在洞中,元神出殼。臨行前叮囑一位新來的徒弟說:“如果七天我的元神還不回來,你就把我的尸殼焚化。”為什么要焚化呢?道家認為人的魂藏在肝里,魄藏在肺里,元神出游時魂要跟著,魄卻留下看守軀殼。過七天元神不返,軀殼就要腐敗,所以要燒掉。李凝陽的元神逍遙自在地去游山逛水了,徒弟卻要看守著軀殼不能離開,怕是一離開就成了虎狼的點心。
無巧不成書,到了第六天,徒弟的哥哥跑來說是母親病危想見他一面,讓他趕快回家盡孝道。這徒弟恪守師命,又堅持一夜。到了第七天,師父還未回來。一直等到晌午徒弟等不及,便一把火燒了尸首,跑回家去看望母親了。到了傍晚,李凝陽才趕回洞府,但出來進去尋找不見尸首,只好自認倒霉了。李凝陽沒了魄的軀殼,飄泊無依,已經有些流落街頭乞丐模樣了。這時見到林子中一具餓殍,他便饑不擇食地從囪門中鉆了進去。跳起來之后覺得有些不對勁兒,這才知道餓殍是個跛子。急忙來到水邊照一照,只見自己的尊容:黑臉蓬頭,卷須巨眼,形極丑惡。
他正驚訝之間,只聽背后有人拍手道:草脊茅檐,窗毀柱折,此室陋甚,何喜獲豐收寄寓!李凝陽回頭一看,原來是老子。他急忙想把元魄跳出,老子又制止住他道,真道應該在表相之外求得,不可只看相貌。只要你功行圓滿,便是異相真仙。這一番說教使李凝陽死心塌地地不想換軀殼了,老子便給他一只金箍束住亂發,又給他一根鐵杖拄著瘸腿。他又用兩手揉眼,把眼眶揉得象兩個大窟窿,于是自號李孔目,而人們常忽視他這特征只注意那條拐腿,所以便叫他鐵拐李。
介紹二: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神誕之日為七月初十日。《混元仙派圖》稱其為呂洞賓的弟子。傳稱李凝陽應太上老君與宛丘先生之約,魂游華山。臨行,囑咐其徒守魄(軀殼)七日。無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歸,遂于第六日化師之魄。李凝陽游魂于第七日回歸時,無魄可依,即附于一餓殍之尸而起,故其形丑陋而跛右腳。后封為東華齊陽啟元帝君。
介紹一:韓湘子本名韓湘,在歷史上確有某人,他便是唐代大詩人韓愈的侄孫。在現存的《韓昌黎集》中就有韓愈給他的三首詩,一首是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另二首是《宿曾江口示侄孫湘》。這三首詩都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這年韓愈官居邢部侍郎,由于他上表諫阻佞佛的憲宗迎接所謂“佛骨”進京,觸怒龍顏,頒下圣旨,要把他處死。幸賴宰相崔群、裴度諫救,總算免云死罪,后被貶斥到荒遠的潮州云作刺史。韓愈在南下赴任的途中,韓湘起來相送,當時正走到藍關,韓愈便寫了那首《左遷至藍關》的詩。
韓湘在四年后進士及第,姚合曾給他寫過一首詩,題名叫《答韓湘》。詩中說:
子在名場中,屢戰不敗北。……昨聞過春闈,名第吏部籍。三十登高科,前途浩難測。韓湘其實是個名利場中的人,到后來他官作到大理寺丞,其實并沒學道成仙的事。韓湘子
韓愈的子侄中倒是另有一位學道的。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下這樣一段:韓愈有一位疏從子侄,從江淮來京。他年紀不大,韓愈就讓他到學院中隨子弟們讀書。這位侄少爺在書院中只管搗亂不讀書,攪得別人也不得安生。韓愈便在佛寺中單獨給他租了間屋,讓他讀書。沒過幾天,佛寺中的管事又來告狀,說他狂率。韓愈聽后很生氣,便叫回他責怪道:“市井中的小民總還有一技之長自謀衣食,你每日胡鬧將來會成為什么樣子?”這侄子卻回道:“我也有一技一長,只是您不知道罷了”。便指著階前的牡丹說,您想要它開什么顏色的花,不管青黃赤,隨您說吧。這棵牡丹本是紫花,經過這侄子用了法術,竟開得紅白間錯,最奇怪的是花上還有一聯韓愈的詩句: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這個侄子后來又回江淮去了,臨別時贈詩一首道:舉世都為名利役,吾今獨向道中醒。他時定見飛升去,沖破秋空一點青。
這首詩中的“沖破秋空一點青”,在后來的韓湘子故事中又得了發揮,說韓湘子的前身本是一只得道的青鶴,所謂一點青,與一只老猿為侶,逍遙于山林之中。后來,他們求見呂洞賓,呂洞賓給他們兩枚鐵丸說:“你們吃了可立即死去,投身為人,然后我度你們為仙。”老猿不肯服鐵丸,而玄鶴則吃了,于是投生人世,成了韓愈的侄子。后來,呂洞賓果然兌現諾言,又把韓湘度為仙人。呂洞賓又把漢鐘離考驗他的十試照樣對韓湘考驗一番。韓湘子既是呂仙翁的徒弟,也就當之無愧地成了八仙中的一員。韓愈曾有一首《徐州贈族侄》的詩云:
擊門者誰子?問言乃吾宗。自云有奇術,探妙知天工。
等到后來韓愈被貶走在途中,正在凄涼疲憊之時,韓湘冒雪而來。韓湘對他道:“您不記得牡丹花上的詩句嗎?那正是預言今日之事啊。”韓愈再問此地地名,正是藍關,這才相信韓湘是仙人。
韓湘子成為八仙的一員,最早見于北宋劉斧撰輯的《青瑣高議》里面載:“韓湘,字清夫,唐韓文公之侄也,幼養于文公門下。”侄孫變成了侄子。韓愈問他所學,他執筆寫下一首詩:一壺藏世界,三尺斬妖邪。解造逡巡酒,能開傾刻花。詩中逡巡酒意為一逡巡間便可釀成的酒,頃刻花則是一轉眼便開放的花。這兩套法術從此成了韓湘子故事中不可少的內容。
介紹二: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韓湘神誕之日為十一月初九日。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后登桃樹墮死而尸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斗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后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于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后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后度其叔韓愈入道。
介紹一:他在八仙中的座次,是不應該排在第二位的。按全真教的說法,他是純陽真人,號稱呂祖,只是因為傳說他的師父是“正陽真人”鐘離權,所以只好排在第二位。呂洞賓可以說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這不僅是因為全真教把他“祖師”,還因為他在民間的影響最大,傳說最多。鐘離權是靠師父的關系被拉進來的,而鐵拐李、何仙姑則是呂洞賓的門徒,曹國舅是呂洞賓和漢鐘離共同度化的,一度與八仙有些瓜葛的劉海蟾也是呂洞賓的弟子,八仙中互相有師徒關系最多的就是呂洞賓,其次才是漢鐘離。而別的幾位或是自然度化,或是毫無師承。由此看來,八仙這個小團體,極可能就是以呂洞賓為核心,發展成神仙團體的。呂洞賓名巖,唐懿宗、僖宗時人。但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還很難說。古書上關于他的記載不少,但都是宋以后的書,唐朝的文獻中還沒有發現任何線索。唐代宗、德宗時人沈既濟寫了篇傳奇小說《枕中記》,說的就是現在為人們熟知的“黃梁夢”的故事,里面有位老道士呂翁。宋朝人把這呂翁說成是呂洞賓,但那只是附會,連作者沈既濟也意料不到的。但北宋初年確乎有了呂洞賓的傳說,不過在民間傳播并不很廣。到了北宋后期,呂洞賓的形象開始有些眉目,但仍傳聞不一。關于他的籍貫,有的說是九江人,有的說是岳陽人,還有說他是蒲人的。他的身世也說法各異,有的說他在唐懿宗時進士及第,當過縣令,趕上黃巢造反,他才入山求道。但更廣泛的說法是他屢次考進士都落第,這才看破紅塵,成了道士。當呂洞賓成了有名的神仙之后,他的家世也被傳說得顯赫起來,據說他的祖父呂渭曾官至禮部侍郎,父親呂讓當太子右庶子和海州刺史。甚至還說他醒來是唐朝的宗室,只是因為武則天在殺李氏子弟,他才改為呂姓,攜妻而遁,當了神仙。民間傳說里呂洞賓身高八尺二寸,淡黃面皮,三綹髭須,頂頭華陽巾,穿著白長衫,系一條黑布帶,長得與張良、司馬遷相似,尤其更象鄉里間的飽學不得志的秀才。他考了二十三年進士都沒得中,顯然沒有什么顯赫的門第和有力的后臺。因為他的童年時就已熟讀經史,涉獵百家,學問是不成問題了。在四十六歲的時候,父母又命他去應考,他心中雖然很不情愿,但到底還是去了。他到了長安,在酒店中遇到一位道士,就是云房先生漢鐘離。然后漢鐘離又讓呂洞賓做了一個黃粱美夢。漢鐘離用夢境破除了呂洞賓的功名利祿之心,使他決心求道。但漢鐘離又十試呂洞賓:
一試----漢鐘離對呂洞賓說:你的骨節未完,志行未定,若想成仙,還要等幾輩子。說完就告辭走了。呂洞賓怏怏而歸,到了家中,發現家中人全都死了。洞賓毫無悲戚狀,就去買棺材,但再回來一看,家中人又全都安然無恙了。
二試----洞賓元旦出門,門口有一個乞丐惡言要求施舍。洞賓給他錢,給他物,乞丐仍索求不止,而且謾罵不休。洞賓面無怒容。乞丐又拔出利刀相向,洞賓反加禮敬,索性敞開懷讓他刺。于是乞丐大笑而去。
三試----呂洞賓到市場上賣東西,價錢說定,買主又翻悔了,只肯出一半價錢。洞賓毫不爭執,連那一半錢也不要,扔下貨物就走了。
四試----洞賓夜中讀書,忽然來了個絕色佳人,窈窕萬態,調戲百端,洞賓則是坐懷不亂。
五試----洞賓牧羊于山中,遇到一只老虎。他以身擋虎,保護羊群,老虎也隨即掉頭走掉了。
六試----洞賓在市場上買到一些銅器,回到家中發現全變成了金子。于是他尋訪到賣主,全部退還。
七試----洞賓家遭劫盜,無以為主,只得躬耕自給,忽然在鋤下發現很多金子,洞賓以土掩之并無所取之意。
八試----洞賓外出,正趕上春潮泛濫,他乘舟渡河,行到河心,風濤掀舞,而洞賓端坐不動,置生死于度外。
九試----他在市上遇到一個賣藥的道士,自言吃了他的藥十日之內必死。洞賓便買下吃了,居然無恙。
十試----洞賓獨坐一室,忽見無數鬼怪,有的打他,有的要殺他,洞賓不為所動。又來了幾十個夜叉押著一個血肉淋漓的死囚,哭號著:“你前世殺我,現在要償我的命!”洞賓喊道:“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便索刀尋繩,準備自盡。忽聽空中一聲大笑,諸鬼匿形,一上降下一人,正是云房先生漢鐘離。呂洞賓所謂“十試”傳說,明顯地受了一些佛教故事的影響,就是考驗呂洞賓是否消除了六根,一切皆空。經過了這么一番考驗后,漢鐘離才正式接受洞賓為徒弟,傳授了一些靈寶要法,給他吃了仙丹,又教給他火龍真人的天遁劍法。等到他功成圓滿,再次來到人世的時候,已是北宋初年了。而這正是民間開始出現呂洞賓傳說的時代。
介紹二: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落第后遇鍾離權,鍾離于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大夢。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
介紹一:關于八仙中藍采和的記載,倒比純陽祖師還早一些。在五代南唐沈粉寫的《續仙傳》中就詳細地記錄了他的行蹤。他是一個真正的乞丐。《續仙傳》說他不知籍貫何處,家世如何。他常穿著件破藍衫,腰上系一條三寸窄的破帶子,一腳著靴,一腳光著,手里拿著討飯用的拍板,他的拍板與眾不同,大得出奇,竟有三尺多長。他每日就打著拍板,唱著“蓮花落”在市街上乞討。他很機敏,別人問什么,他隨時就編出詞兒唱著回答,而且非常詼諧,經常把人逗得捧腹大笑,所以他走到哪里,孩子們就跟在哪里。這樣傳說一直流傳著。藍采和有時似狂非狂,他討了錢來,就用長繩穿上,拖在地上接著走。散落了,他也不回頭,碰到窮人就全部贈送。有時喝醉了,他就邊打拍板邊舞,唱道:跳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哦。
藍采和這種人世無常的歌詠在五代那變亂年代并不罕見,但出于一個乞丐口中,就帶著“仙氣”了。藍采和所唱歌詞多率性而作,皆神仙意,但傳留于世的僅此一首。據說藍采和周游天下行止不定,其實那正是流浪漢游歷常事。他的面容總是不變,有人小時候見他是那樣,等到了老了再看藍采和依然如故。可是后來他走到濠梁(在今安徽風陽一帶)時,在酒樓上喝得大醉,忽然傳來云鶴笙簫之聲。他便飄升到半空中,在云中扔下破衣爛衫和拍板,然后冉冉而成仙云了。
介紹二:唐代的隱逸。據《續仙傳》、《太平廣記》稱,藍采和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于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馀,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后得鍾離權之度化,乘云而去。
介紹一:他比直前面幾位神仙來,真實性就大多了。他的事曾載入《唐書·方伎傳》中,只八仙中唯一“名留青史”的。張果老最早載于李亢的《獨異志》。書中說:張果老先生,不知歲數,出于邢州。被唐玄宗接進宮中,甚是禮敬,問他什么都知道。當時宮里有個道士葉靜能,一次張果老不在時,玄宗問他:“果老是何人?”葉靜能答道:“我是知道的。但我說完就得死,所以我不敢說。如果陛下能讓果老救我,我就能活。”玄宗答應了他。葉靜能道:“張果老是天地初分時的白蝙蝠精。”說罷便七竅流血倒在地上。玄宗便懇求張果老救活他。果老道:“這小孩子太饒舌,不懲罰他,天地間的事就都讓他攪壞了。”張果老最后經不住玄宗一再懇求,用水噴他的臉,使他復生。張果老其它的傳說,老百姓一般不大感興趣,覺得有趣的是張果老和他的驢。張果老倒騎驢,不僅成了諺語,也成了他的典型形象,這位老神仙玩世不恭、滑稽可笑的模樣是很傳神地表達出來。神化的驢自然不同凡驢,據《太平廣記》中說這驢是一張白紙剪的,不用的時候折起來放在小箱子中,既不用飼喂,又不用掏牲口圈費。及至要出門了,便取出來用水一噴,于是化為一頭白驢,可以日行數萬里。倒騎驢的古人倒也有一位,那是北宋詩人潘閬。潘閬狂放不羈,好騎一頭驢子游逛,有人贈詩夸獎他的才氣說道:江城賣藥常將鶴,古詩看碑不下驢。他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同流俗,就曾經倒坐在驢屁股上,據說潘閬與張果老還有一點牽扯。潘閬因為一件案子的連累,曾裝成和尚進了中條山,而中條山卻是張果老幾百年前隱居的地方。
介紹二:姓張,名果,唐代道士。曾隱于中條山修道。自稱生于堯時,渾忘甲子。相傳神誕之日為十一月二十三日。張果老常騎白驢,日行數萬里。歇則疊驢,其厚如紙,置于巾箱之中。乘則以水噀之,復成白驢。唐太宗、高宗均曾征召于他,均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