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初,原始社會,長發披散垂落,一個大中分左右對半開來,不分男女。
披頭散發且長發及腰有多不方便,這放在一個生產力剛醒悟的初級社會里,自然會發生“糾結不已”的麻煩事。夏商時期開始有梳小辮兒的了,也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做事,迎合勞動經濟的發展,也有愛美之心。一般說來,以春秋戰國時期后,形成女子挽髻于頭的習俗,且花樣繁多,不同于男子的簡易小辮兒。
這當然是有考有據的:“乃自我始祖黃帝制作衣冠以來,隱蔽形體,僅露首面,撲朔迷離,莫可辨識。后圣知其然也,乃命男辮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誠法良而美意也。”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帶劉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環
少女頭上的兩個螺形發髻,宮廷、士庶女子中都流行。
再后來就有眾所周知的“十五及笄”了,古代女子十五歲就達適婚年齡了,應梳髻插簪邁入人妻裝扮了。是有著神秘光暈的儀式化一舉,一個“笄發”就區分了男與女,少女與少婦,童真與。
娥髻
垂髻
烏蠻髻
丫髻
回鶻髻
以前念書時問過語文老師,為何女人的頭發要稱作云,或者青絲,這其實是一種意境,中國人向來喜韻似而非全然的形似,云和絲多柔軟多纏綿啊。再說了,“青”字通“情”,“絲”字又通“思”。
張大千繪
我們說夢回唐朝,是有點把方方面面都抵達一定高度的唐朝視作黃金時代的意思了——經濟、文化、政治、民風、融合、思想開放程度,無一不含。也可以這么說,遺落在歷史長河里的唐朝,應是一朵最艷麗奢華的大紅牡丹花。
簪花仕女圖(局部)
是琳瑯滿目的那種美,唐代發髻也是最繁盛多姿的。
著鈿釵禮衣和大袖盛裝的貴族婦人
那種可媲美洛可可時代法國女人高聳假發的審美情趣,初唐時就有了,飛髻,朝天髻,半翻髻,反綰髻,甚至有詩人如此評價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唐朝高髻發式
盛唐時期,最為流行的是倭墜髻,把頭發從兩鬢梳向腦后,然后向上掠起,在頭頂上挽成一個或兩個向額前方低下來的發髻。你不可能沒見過,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基本都是這個型的。還有日本婦女穿和服時梳的發式,也是沿用唐朝的倭墜髻。
《唐人宮樂圖》中的墜馬髻發型
還有一本有趣的書叫《唐代婦女發髻》,不僅集合了唐代婦女發髻的文字介紹,還配以唐代壁畫、雕塑詳圖示意,真人重新挽起古時發髻形式以作參考,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項目,理論結合實踐。
附贈女子古代發髻示意圖:
儒學國學孔子儒家傳統文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