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會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座 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
如何讓管理簡單而有效,這是所有管理者始終思考的課題,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誰能把管理做到位,企業就更容易快速響應變化,應對內部外部的各種沖擊。管理大師陳春花就大家普遍關注的管理思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下面我們就一同順著大師的視角來解開管理運營的難題。
在管理研究中一直以來有兩個重要的話題:如何讓組織保持活力應對變化;公司健康運營地核心是做好風控。領導者要花工夫做四件事:
1)根據變化打破組織結構。如果結構固定容易僵化形成官僚,個體很難被激活。
2)主動引導組織發生流動。老板其實很怕人員流失,但面對時代變化,你不讓動,員工自己會動,如果是組織內的系統流動,員工可以嘗試新東西,老板就不會太被動。
3)引領企業文化。打破內部平衡時,價值觀明確,也就是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組織的健康運營,同時保持開放,不斷吸收接納內外的包容合作。
4)做好風控。公司里應該有一組人不跟績效掛鉤,他們跟安全風險掛鉤,這需要早期的設計和投入。很多企業做不好風控的原因是信息封閉,所以要建有非常好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確保讓大家有共同的工作習慣,讓行為痕跡可追溯,實現開放性地協作。要把風控體系變成公司的業務構成要素,而不是職能要素。只有大家在一個共同可預期的平臺上,合作伙伴才會更多。最后,領導者要旗幟鮮明,減少例外。
企業的基本結構看三塊:戰略,運行(執行力),文化。文化是對二者的重要支撐,所以在最底層。當前的挑戰是戰略設定的時間軸變短了,以前做10年戰略,逐漸縮短到5年,3年,現在甚至有人說1年1次,半年回調,3個月趕緊檢討。滾動速度變快,導致對執行力的要求,對文化支撐力的要求都提高了。
高度不確定性導致求變更難了,但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看,戰略決定企業的生死,文化對戰略是強支撐,仍然沒有變。不同的是,今天對文化的要求變了,最核心的作用還是激活。
以前講文化,更多強調保持一致性和服從,當下求變的重點是融合、包容和開放。以下幾點請企業家特別關注:
1)關注個體價值,尤其他們對于文化形成的影響。
2)外部環境對文化的沖擊。以前領導講什么別人就信,現在在信息量巨大沖擊下,要主動去外部交流,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對企業家的要求比較高,因為你就代言企業甚至文化。
3)文化通過講故事來落地。傳承需要開放和包容,還要不斷講好故事,尤其在多元化的當下,讓人信服沒那么容易。
整體效率提升,要以客戶為結果導向;內部職能和業務部門的架構要以低成本,專業性為導向,要提前設計。要提升整體效率,有兩個重要原則:
首先,職能部門消耗成本越低越好,能合并盡量合并,先讓后臺輕起來,把公司的錢、人都用好,專業性是核心。整個系統上更重要的線,是公司績效的直接擔當者,保證效率和決策快,這條線上的人要參與決策。會議要縱向開,不是橫向開。總經理跟職能部門開會做決策,讓業務部門的人去執行,沖突必然。領導者特別注意,誰扛企業績效就應該聽誰的,要找真正扛任務的人。而不是拿起電話和直接開會就找財務和人力主管,很多中國企業的財務和人力辦公室是離老板最近的。
第二,部門協調很大程度上需要設計。職能部門頭銜設計要小,大了服務做不好;保證業務部門參與決策,職能部門給予專業意見。優秀的人一定要上一線,如果安放在職能部門,是浪費人才。華為有個規定,所有人的晉升,一定是從一線打出來的。以業務為主航道,以服務客戶為目標,企業的導向才是符合競爭需要的。
如果是中小企業,初創階段組織管理是直線式的,老板必須親自示范。在生存階段,領導者要快速決策,并且自己承擔風險。到成長階段,中等規模的組織要用職能型結構,引入專業人士。繼續壯大后,形成事業部制,關鍵是引入適合的職業經理人。
前兩個階段是所有權、經營權合一,到了事業部制階段,所有權和經營權就分離了。如果能發展成超大規模,領導層將形成董事會制,老板要主動后退,讓員工分享企業成長,讓經營團隊持股,這個階段部分所有權與經營權又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