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命題。反對“知在行先”的說法,王守仁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又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體是良知。
通常我們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只説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説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説一箇知,又説一箇行者,只爲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説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説箇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p>
“知行合一”是中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也是“心學”中的重要思想。
“知”是指無形無相的心理活動,思想活動,是一個人了解宇宙人生真理,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心路。
“行”是指有形有相有聲的行動,言為心聲,行為心使,身為心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途徑。
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檢驗,“知行合一”就是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實踐出真知,表里如一??谑切姆侵荒茏云燮廴?,不能與真理相應,不能入道。
“知行合一”思想與佛家中的“明行足”思想相對應;“明行足”分為“明足”與“行足”;
“明足”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知”,是指證悟真理;
“行足”就是悟后起修,全性起修,歷事練心,大行菩薩之道,就是“行”;
知明合一是積極的,主動的自我改造,自我升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