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系非常好。”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擁有出色的社交能力,那么,應該怎樣去培養呢?
金口才認為,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家庭的作用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學校的作用。
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說,小時候媽媽給她講的一個故事她終身不忘。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只蝴蝶被荊棘弄傷了,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掉刺,讓它飛向大自然。后來蝴蝶為了報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說:“因為你很仁慈,請你許個愿,我將讓它實現。”小女孩想了一會說:“我希望快樂。”于是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后消失無跡。小女孩果真很快樂地度過一生。她年老時,很多人問她:“請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什么?”她只是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的關懷。”這位孩子的母親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教孩子學會關懷別人——這正是與他人積極相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下面,就教你25個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好辦法。
寶貝1-3個月時該怎么做:
1.讓寶貝常常接觸媽咪的肌膚,如多給寶貝做皮膚按摩,讓寶貝的心里感到安定。
2.回答寶貝所有的反應,以建立雙向“對話”。這樣,會大大地鼓勵寶貝的“問話”的積極性。
3.在寶貝醒的時候,可在離他耳邊10厘米的地方,輕柔地呼喚他的名字,通常寶貝會非常高興,并親熱地看著媽咪。
4.采取母乳喂養,這樣可以讓寶貝通過媽咪的乳房享受吃奶的快感,引發特有的天真快樂反應,促進寶貝這種最初的社會接觸體驗,并且可以故意讓乳頭離孩子的嘴遠一點,讓他自己去尋找,培養孩子探索的意識。
5.當寶貝咿呀自語時,媽咪應主動與寶貝交流,提高寶貝發音的興趣,并會模仿不同口型發出不同的聲音;或放送一些音樂兒歌,讓寶貝在歡樂的氣氛中咿呀學唱。
6.每次寶貝吃飽后以及醒著的時候,媽咪臉上要帶著微笑地與寶貝對視著說話,并用和藹親切的聲音多逗引寶貝笑一笑。這種笑是寶貝博得別人喜愛,尤其是媽咪喜愛的最有力手段,可表達出他與人交往的快樂。
7.每當有這種需求時,媽咪都要積極給予回應。寶貝哭時注意觀察他為什么而哭,盡量滿足需求,這樣才能增進寶貝以后對他人的友好及信任。
寶貝4-6個月時該怎么做:
8.從現在起,媽咪應注意不誤時機地把一些陌生的客人介紹給寶貝,讓他逐漸從心里適應與生人接近。
9.當寶貝發出不同的聲音時,媽咪要積極模仿,而且要不斷地變化音高、音量,也可以故意給寶貝聽一些其他的聲音,如風鈴聲、搓紙聲等。
10.多和寶貝一起玩些生動有趣、能響能動的玩具,如小雞吃米、嘩啦棒、小熊打鼓等。
寶貝7-11個月時該怎么做:
11.促進寶貝的自我意識地萌芽,可讓寶貝多照鏡子,幫助他區分出自己和他人,并學習一些簡單的與人交往的動作,如揮手再見、搖頭表示“不”。
12.既然寶貝有了與人碰觸的愿望,媽咪就應該盡量多給予與自己的身體相互接觸的機會,滿足寶貝心理上碰觸的需求。
13.當寶貝發出爸或媽的聲音時,父母要積極地答應,這樣可促使認識聲音與人的溝通作用。
寶貝10-12個月時該怎么做:
14.媽咪要在寶貝做游戲時,盡量讓寶貝多歡笑一些;講故事時多講笑話,并且要經常笑出聲來贊許寶貝,促進寶貝的幽默感發展。
15.開始培養最簡單的社交,比如讓寶貝多和別的小朋友或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并教他在分別時會與人揮手道別。同時,媽咪每次離開寶貝時,一定要親吻他,回來后要向他問好。
16.當寶貝對別人表現出“不禮貌”或“不友好”,媽咪要表示出不滿意的樣子,并教他怎樣去做,避免寶貝逐漸形成一些令人討厭的毛病。
17.如果寶貝對人很禮貌、很友好,“則應該點頭贊許他,拍手叫好,以加強化這種表現,這樣會有助于寶貝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寶貝12-18個月時該怎么做:
18.可能的話,父母多帶寶貝參加各種家庭聚會,并且不只是讓寶貝充當大人的“配角”。應該讓寶貝感到自己同參加聚會的大人一樣。
19.為了消除寶貝的陌生感和害怕心理,把寶貝介紹給不認識的小朋友或他不熟悉的人,并盡量讓他和別人在一起。
20.如果寶貝在3歲之前很少與小朋友接觸, 3歲以后則需很長時間才能習慣和小朋友一起玩。因此,媽咪要多帶寶貝出去,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
寶貝一歲多到3歲時該怎么做:
21.可有意地讓寶貝幫助家人做些簡單的事情,比如爸爸下班回來了,幫助拿一下拖鞋,以培養寶貝助人為樂的精神。
22.當寶貝對小朋友、家人或寵物表現出愛和關切時,媽咪要及時鼓勵并夸獎,激發寶貝學會善于表達愛意的能力。
寶貝進入幼兒園后該怎么做:
23.創設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要讓孩子敢說、愛說,有機會說話。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庭小會議小討論是很好的活動,適當地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某些議論,有利于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與成人交往。家庭中有關孩子的一些問題,更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長說了才算。
24.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讓孩子到外面去串門,找小伙伴玩耍,也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邀請小伙子伴到家里來作客。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怎樣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買了新的玩具,家長可提醒孩子請鄰居家的孩子來一起玩。別的小朋友上門來玩耍,家長要講表示歡迎的話,消除他的恐懼心理,還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東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東西給他玩。這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和小朋友們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機會,體驗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
25.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為了幫助孩子成為受同伴歡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樂,家長應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一是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學會尊重別人,平等待人。父母應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告訴孩子只有懂得禮貌的人,別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愛的玩具給他玩。對孩子在活動中禮貌語言用得好的時候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強化孩子的禮貌行為,形成良好的禮貌習慣。二是讓孩子學會容忍與合作。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忍讓,與同伴友好合作,暫時克制自己的愿望,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例如,幾個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戲,大家都說玩動物園,而自己卻想玩娃娃家,此時,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們一起高高興興地玩動物園的游戲。這樣才能使交往順利進行。三是學習遵守集體規則。孩子們在交往時,會自己制定一些規則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誰破壞了這些規則,誰就會受到集體的排斥。只有自覺遵守集體規則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愛,也才會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四是培養孩子樂于助人的品質。孩子們在交往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困難,家長不僅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還應支持孩子幫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難,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來,同伴的玩具不見了幫著去尋找等等。要讓孩子知道樂于助人的人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如果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交往愿望,教給他們的交往技能,對孩子來說將是終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