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貴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偏不倚,合適,合理,合情,合法,
即陰陽二合一,天地人三合一。
中道因為達到了最佳的平衡,所以穩定。因為穩定,就含有強大的能量。
學會意守中正,就可以讓自己強大起來。
01 意守中正,平衡變與不變。
凡事物就有變與不變的可能性,易經讓我們待機而變,適時而變。外界在變,人要學會應變。應變就是采取相應的行動,而不是心態變化,也不是目標改變,而是要情緒穩定,心念穩定,定于一。這才是以不變應萬變。
因為一個心念守住中正的人,才能冷靜分析情況,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如果情緒失控,心念混亂,無所適從,手忙腳亂,就昏頭昏腦,把事情搞砸了。
面對紛紛擾擾的各種境況,要學會意守中正。意就是心念,守就是把持住,不變動,平穩平衡。中空就是一個比喻的說法。看中字,一豎從中間貫穿而下,中就是中間。看正字,前面有一橫線,然后停下來,正就是合適地方暫時停住。
比如一個事物,就是前中后,左中右。中是相對的,前后左右是兩端。前是始端,后是末端。而中正就是事物發展的一個臨界點。正處在要變未變的交合點上,就如太極圖最中間的相交部分,這是待變部分。因為此處待變,所以可以靜觀其變。
不變是陽,變就是陰,陰陽要合一,才能稱為道。道法自然,臨機調整,就能意在環中,以應無窮。
02 避免兩端,就能守住中空。
凡事都有兩端,意念也有兩端。積極的觀念與消極的觀念,就是兩端。做一件事,就有兩種心態,自信與自卑,安定與緊張,認真與馬虎,熱情與冷漠等等,一陰一陽,相互對立。
心態會影響做事的效率與結果,積極的好于消極的,中正的好于積極的。因為易經總結出物極必反的哲理,事物狀態到了兩端就要向相反方向發展,所以太過自信就是驕傲,太過自卑就是放棄,太過熱情就適得其反,太過緊張會發揮失常,都不是最佳的心態。
而意守中正,適可而止,穩定平衡,把意念集中在一上,不受環境干擾,專心致志,身心合一,手腦并用,更容易超越平時的自己,達到驚人的地步。心緒如風,智慧如燈,無風吹動,智光明亮。心緒如塵,智慧如鏡,無塵遮擋,智光徹照。
人的身體就如一個風箱,要中空才方便一伸一拉,應化無窮。心里裝了很多事,做事心不在焉,心情不好,做事的效果就不理想。放空雜念,不要跟著跑,就能專心下來,一心就是中正。
心靜不下來怎么辦?心念如水流,隨時都會流走的。但是你不要刻意阻止它,你一旦阻止它它就暫時停下來不走了,你反而被它纏住了。我們的心長久以來,習慣了四處跑,不在吃就在穿上,不在錢上,就在情上,不在家里,就在家外,到處亂竄,所有有些人心靜不下來,煩惱叢生,這是一種危險信號。心要放在所做的事情上,不是此事的都不想,或者停留在做的細節上,不是此事,全不管,這樣就靜下來了。定力要慢慢培育,就形成了意守中正的習慣。
3 身心合一,就能始終如一。
身心合一,更容易悉知天地規律,順應天道,高效完成工作,干出成績。萬事萬物都遵循大道運行,有條不紊,只有心靜的智者才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看不懂,摸不到的東西。
易經的乾卦就詳細地講述了六條龍的變化,來暗示事物發展的階段特征,以及君子應該采取的對應策略。潛龍勿用,時機不成熟。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有了一點機會,抓住不放過。成長發展有了起色,但只是惕龍,戰戰兢兢,朝乾夕惕,才能無咎。躍龍于淵,繼續奮進,爭取機會。飛龍在天,時機成熟。亢龍有悔,物極必反。群龍無首,所謂群龍無首就是大家都可以做首領,都可以不做首領。實際這就是一種解決物極必反的妙招:回到臨界點,意守中正。這就是中華智慧的奧妙之處。知進知退,處在進退之間,可進可退,不失方寸。
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對應思路與方法,行為方式上是隨機而變,心念上是始終如一,這樣有變與不變,達到了一個平衡點,這個點就是中正。不過要做到這一點,要在生活中慢慢練習,就能一點一點地上路。
行為上要善于調節,就如一節課,學生疲憊時要有笑點與興奮點,他們就不會困倦打瞌睡;學生異常興奮,就要適度嚴肅些,懲戒不聽話的人,他們就不會過于放肆激動擾亂進度。心念上要守住一,愛學生,好好上課,不要起情緒,以免傷害自己,或者下不了臺。
這樣你就會知道做任何事,行走吃力時,都要不斷學會調節方法,如果得心應手,就不變。心要時時明亮,專在當下,不要亂跑亂關注,就會心平氣和,應對各種局面。
當你真正做到放下執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心安理得,做好自己手頭的時,那人生何時沒有春風吹,何地沒有明月照,何人沒有繞指柔,何物沒有妙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