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友遇險,70%是因為迷路。”北京綠洲應急部部長李興江說,“我們剛從鳳凰嶺救下來兩名驢友,他們從鳳凰嶺穿越大覺寺,因為體力不支,半路一定要下撤,結果脫隊后不認識路了,在山里轉到凌晨4點鐘才找到信號報警。”
遇險不止迷路,分享一下北京綠舟應急部部長李興江之前的救援經驗▼
迷路
總結起來,迷路主要有四種原因,一是路線不熟悉;二是不同的季節去,路發生了變化,如冬季去的時候本來有路,到了春天或夏天草木生長就把路給掩蓋了;三是對路線沒有規劃;四是太過于自信了。
兩個大學生來北京爬野長城,兩個人爬到中途,遠遠看到一個村莊風景很美,臨時換了路線,結果晚上就迷路了。接到求救信息后,李興江帶救援隊趕到了附近位置,此時山上起了大霧下著雨,能聽到人喊話卻看不到人,過了很久都找不到。好在兩個學生帶了手電筒,救援隊順著他們手電光線往前走,才發現跟他們隔著兩個山頭。
李興江說,驢友外出最怕這種中途改道,提前又沒有規劃好路線,非常容易迷路。好在這兩位大學生迷路的時候是夏天,如果是冬天,裝備不足在山里迷路,手機又沒有信號,甚至可能凍死人。“這種事情不是個例,兩年前在靈山發生的那起驢友冬天迷路被凍死在山里的事件,估計很多人還有印象。”
受傷
還有一部分驢友遇險是因為受傷,以外傷、破裂傷、骨折居多。受傷主要跟兩個因素有關,“天氣”和“夜晚”。李興江介紹,雨雪天時,驢友很容易發生滑墜,尤其是在下山的時候。往山下滑墜時,人的頭、手、腳會碰到石頭,容易發生擦傷、骨折甚至暈厥。而晚上視線不好,草多的時候也會很滑,有的時候人的一側是山路另一側就是懸崖,稍稍看不清就容易滑墜。
前段時間李興江的救援隊剛搭救了個40歲左右的男驢友,他是從小五臺北東山脊上滑墜了,雖然滾落不遠,但小腿骨骨折了。還有位驢友是在小五臺東溝把腳腕給扭傷了,沒辦法繼續行走,后來找了個三輪車給拉了出來。
有的人很幸運,只是輕微的皮外傷,休息幾天就好了,可是有的人運氣就沒那么好了。孫鏹回憶起前年一起驢友墜崖事故,現在還覺得非常可惜。“那時是4月份,天還有點涼,一隊驢友在北京房山區八景之一紅螺三險玩,結果夜間迷路了,領隊讓大隊人馬留在安全的地方,自己帶了一個人去探路,夜晚視線不好了,沒看到路,兩個人就一點點往前探,結果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路段時,領隊走在前面,想探身查看一下,結果就這一步之遙,領隊墜崖身亡了,走在后面的另一個人,僥幸撿了一條命。”
規避風險
了解自己,選好組織,別掉隊,外出容易出危險的,大部分都是經驗不是很豐富的驢友,怎么規避風險,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線路。通常來說,戶外強度分為五級,從1.0到~5.0,1.0是最初級的強度,10公里10小時走完,2.0的強度則是10小時走20公里,屬于中等強度,以此逐級遞推,5.0是最高級別的強度。
對于1.0的強度,一般身體健康的成年人走下來都沒有問題,因此初級的驢友建議從1.0的強度開始,線路好走,比較安全。拿北京地區來說,被驢友稱為“香八拉”的這條線路就屬于1.0,它的全稱是“香山到八大處拉練”。而像大覺寺-陽臺山-妙峰山-大覺寺這條“三峰連穿”線路就屬于2.0強度了。
1.5以上的強度就有一定的身體要求了,要有經常、充分的鍛煉,至少需要隔天跑步,每次30分鐘左右,必須出汗,不論快慢。“像我自己就會隔天跑步,每周堅持跑20公里,一直堅持鍛煉體能。”孫鏹介紹。
此外在選擇路線強度時,大家也要給自己的體能留有余量。孫鏹說,被許多驢友追捧的河北蔚縣小五臺,隨便一條線路都是2.0~2.5以上,那邊的山脊被稱為刀刃山級,就是說路很窄,像刀刃一樣,除了體能要求高以外,平衡能力不夠的人或恐高的人都走不了,很容易發生扭腳、滑墜、小腿骨折等受傷事件。
找對組織選個靠譜領隊也很重要。戶外運動一般要求團體行動,李興江提醒,一個團隊中至少要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領隊和收隊,還要有熟悉通訊的人,以免和外界失去聯絡。
因為戶外運動要求具備一定的識圖能力、辨別方向能力、查看地形地勢能力等技能,這些知識需要經過學習和培訓才能掌握。如果團隊行動的話,一個隊伍中要有幾個熟悉這些知識的人,尤其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領隊很重要,能夠及時提示大家,保障隊伍沿著安全的路線前行,避免迷路和受傷等危險意外的發生,而收隊的作用則在于照顧體能相對不好的隊員,保證每位隊員不掉隊。
-來源于極限戶外網
線路強度
許多線路強度版本,選取較專業的一版以借鑒▼
線路強度主要以活動的“長度等級”和“技術等級”兩個指標來衡量:
長度等級:用阿拉伯數字“1~5”表示,路線長度為徒步距離。
1——10km以內;
2——10~20km;
3——20~30km;
4——30~40km;
5——40km以上。
技術等級:用英文字母“A~E”表示。
A——休閑遠足(包括城市遠足);
B——普通輕量級登山(如香山等旅游線路);
C——需要局部攀爬(如小五臺等);
D——需要攀巖或攀冰技術(冬季小五臺、太白山);
E——高海拔雪山綜合技術(結組、直鎬和技術鎬使用技術等)。
“長度等級”和“技術等級”的組合即為線路強度。如“3D”,表示線路長20km以上,30km以內;需要攀巖、攀冰。
活動級別
一級:
【類型】攝影、野炊、旅游、自駕車休閑游。
【限制】人數限制30人,基本無裝備要求。
【舉例】十三陵休閑游野炊、北大湖滑雪、壩上騎馬、攝影、自行車騎行、北戴河海邊等。
二級:
【類型】普通強度的野外登山穿越、宿營、攀巖。
【限制】人數限制20人,視線路和活動人員情況而定,必須自備戶外裝備。
【舉例】穿越黑龍秘徑、黃草粱、海陀山、云蒙山、登小五臺到東臺下營地、古北口穿越至司馬臺、西龍門澗穿越至靈山、白河自行車騎行等。
【負重行走】:男性負重15~25kg,女性負重15~18kg,山路行走速度約3.5km/h,海拔高度的變化很難量化,徒步5~8小時為二級,10小時左右為2.5級。
三級:
【類型】有強度的登山、穿越,及一些危險因素較大的活動。
【限制】人數限制15以下,必須自備戶外裝備。不一定要經驗豐富,但意志要比較堅強。
【舉例】登小五臺從赤崖堡登東臺登頂并下撤至2200m營地、赤崖堡登北臺~東臺~中臺;穿越黃草粱從劉家峪到靈山停車場等。
【負重行走】:男性負重15~25kg,女性負重15~18kg,山路行走速度約3.5km/h,海拔高度的變化很難量化,徒步12小時左右為三級。
四級 :
【類型】高強度登山、穿越。
【限制】人數限制6人以下,而且至少參加過三級活動,不一定要經驗豐富、身強力壯、吃苦耐勞、皮糙肉厚,但一定要意志堅強。
【舉例】劉家峪經黃草梁穿越至靈山當天登頂并下撤,全程負重;小五臺兩天五臺連穿不走夜路,無后援無補給不下撤等。
【負重行走】:男性負重15~25kg,山路行走速度約3.5km/h,海拔高度的變化很難量化,徒步14小時左右為四級。
五級:
【類型】極高強度登山、穿越。
【限制】沒限制,你敢參加,但不一定有人敢組織。
【舉例】無例可舉,因為沒人做到。
戶外幫(http://www.banghw.com)可提供硬件數據記錄,實時定位、一鍵報備、實用出行信息及線路行程查詢等服務。想了解更多戶外資訊及實時信息,微信關注“戶外幫”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戶外精彩,更多戶外好禮等你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