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安徽綜合
從總量來看,多地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位居榜首的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逼近10萬億元;
3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1省份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
從增速來看,18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全國水平,西部地區依然搶眼;
從預期目標來看,多數省份今年地區生產總值目標有所下調,14省份將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目標定為有上下限的區間值。
具體內容,一起來看。
△31省份2018年經濟總量(單位:億元)。(來自國家統計局)
經濟總量——
多地邁上新臺階
從經濟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山東的前三名格局未變。廣東依然以絕對的優勢位居榜首,其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達到97277.77億元,逼近10萬億大關。
其中,榜首廣東和榜眼江蘇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邁入“9萬億俱樂部”,遠遠超出第三名的山東,目前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還屬于“7萬億俱樂部”。
此外,還有多個省份經濟總量實現重要跨越。其中,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678.13 億元,首次躋身“4萬億俱樂部”;北京市和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邁入“3萬億俱樂部”;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則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
2018年只有甘肅、海南、寧夏、青海和西藏這5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尚未突破1萬億元,其余省份均已在萬億元之上了。
經濟增速——
18省份增速超全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同比增長6.6%。與全國增速相比,北京、河北和上海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與全國持平。有18個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了全國水平。
這18個省份分別是貴州、西藏、云南、江西、福建、陜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河南、青海、浙江、寧夏、廣東、廣西、山西、江蘇。
其中,貴州和西藏以9.1%的增速并列第一。而受地區生產總值“擠水分”影響的天津以3.6%的增速墊底。
從區域格局來看,西部地區搶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前三名貴州、西藏、云南全部屬于西部地區。在東北三省中,遼寧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有所回升,從2017年的4.2%回升到2018年的5.7%。
△2019年各省區市地區生產總值目標
預期目標——
今年目標設為區間成趨勢
從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來看,根據31省份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多數省份今年地區生產總值目標較去年有所下調。
以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前三名的省份為例,廣東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目標由去年的7%左右調整至6%-6.5%;江蘇由去年的7%以上調整至6.5%以上;山東由去年的7%以上下調到6.5%左右。
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目標定為區間值,是今年一個顯著的特點。其中,北京、安徽、福建、湖北、河南、湖南、海南、陜西、青海、寧夏、廣東、江西、上海、吉林等14個省份將今年地區生產總值目標設定為了有上下限的區間值。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看來,對經濟增長目標增速設置區間值,使目標增速既科學又有彈性,有利于保持宏觀政策的相對穩定性、連續性和靈活性,也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預留空間,有利于推動地方更多著眼于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
總的來看,各省區市經濟目標增速設置綜合考慮了國內外經濟環境,統籌了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既實事求是又積極進取,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體現了穩中求進的要求和高質量發展的導向。
工作重點——
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
各省區市在設定經濟目標增速時,總體上以穩為主。在工作重點上,則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支撐。重慶市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配套措施。明確指標體系,完善政策體系,建立標準體系,優化統計體系,改進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更好發揮激勵導向作用。
北京市提出,要圍繞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統籌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推動京津冀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根據工作部署,北京將繼續抓好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推出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區域和試點項目,推動城市減量提質發展。退出300家以上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66家。
天津市明確要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瞄準行業各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強化“一對一”、定制化服務,積極開展敲門招商、專業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河北省明確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年內將再壓減鋼鐵產能1400萬噸、煤炭1000萬噸、水泥100萬噸、焦炭300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火電50萬千瓦。
江西省明確將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根據部署,江西省將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力爭新增80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新鋼百億元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工程,推動3000家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力爭工業企業技改投資增長30%。
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要素保障。貴州省提出,將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更明顯的降費政策以及降成本措施,降低企業合規成本,降低企業用能和物流成本,確保再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400億元左右。推動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引導關聯企業向園區集中,不斷強鏈補鏈增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