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也就成了海內外流傳千古的民謠和槐鄉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縣大槐樹因此也名揚四海。
2016年9月24日,在上午在參觀完令人震撼的壺口瀑布景觀之后,我和好友呂宜芳、江永香又驅車沿高速公路前往洪洞縣大槐樹景區,進入洪洞縣境內深深感觸到山西平原的廣袤。洪洞縣在山西省南部,這里僅靠汾河,地域遼闊,人口密集。鱗次櫛比的民房、沿途齊發發的槐樹,使我們深深地感覺到有進入家鄉的感觸。
洪洞縣大槐樹遷民是明朝初年開始。元朝時的黃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濫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淪為沼澤。由于當時黃河、淮河多次決口,淹沒州城村寨甚多,漂沒民居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人們被大水攆得東奔西逃,無處安生,不少地方人煙絕跡,村舍變為廢墟,良田淤成沙灘,所剩無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喪黃泉。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后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500多個縣市。
八十年代初,山西洪洞縣征集全國關于移民有關情況資料,我將滕州馬氏族譜有關馬氏遷移情況寫成材料,寄往洪洞縣,引起他們的重視,從此該縣有關單位將創刊的雙月刊《大槐樹》雜志,按時寄與我,讓我了解了一些當年移民情況的內容,知道了“解手”、“老鴰窩”等有關知識,從此激起我對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興趣。
進入景區,但見一株碩大的大槐樹造型橫臥景區大門,上書《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距汾河僅百米之遙。我們走進大槐樹公園,迎面是一面映門墻,上面一個剔透的“根”字,讓我們進一步領會到這里是萬千移民所系的根源。
樹高千丈也忘不了根,大槐樹后裔無論走到哪里也不會把祖先忘記。在公園內,我們先后參觀了獻殿、同源渠、移民實物展、遷民壁畫、廣濟寺、石經幢、洪崖古洞,讓我們深刻感受人們對當年移民的懷念,體會出先祖背井離鄉從這里前往各地的留戀心情。特別是遷民壁畫體現出當年政府決策、動員、辦理移民手續、發放補助款,以及在大槐樹下不愿離開和折一枝槐枝出走的情景。
一座清末民初建立的碑亭,碑亭飛檐斗拱,碑上鐫刻的“古大槐樹處”五個大字,虬枝勃發的第一代大槐樹造型,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家紛紛前來照相留念,一棵大槐樹將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凄慘與思念都凝固在這里。距古槐遺址幾米遠的石砌高崖上,是漢槐之根蘗生的“二代古槐”。傍母而立的“三代槐樹”已粗壯過圍,郁郁蔥蔥,繼續彈撥著生命的琴弦。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當年外遷移民最集中的地區就是洪洞縣。在廣濟寺我們隨導游參觀,據導游講:當年洪洞縣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長勢茂盛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因位于空曠的汾河灘上,老鴰便在漢槐樹冠上構窩筑巢。
明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大遷徙所以能夠成功,是明朝統治者設下的彌天騙局。遷徙伊始,明政府頒布告示于三晉:“不愿遷徙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限3天趕到,愿遷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愿離開故土的晉北、晉中、晉南民眾拖家帶口,攜兒帶女簇擁而來,3日之內,大槐樹下呼啦啦集結了10萬之眾。這時,大隊官兵蜂擁而至,把手無寸鐵的百姓裹了個嚴嚴實實。官員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下者,一律遷走!官兵先將青壯年帶銬上枷,強行登記,強發憑照,一家一戶,根繩相拴,如串螞蚱,10萬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聲飲恨,踏上了遷徙路途……
大槐樹是明朝移民的集合之處,更是移民遷往全國十幾個省市的出發點。時間的推移,背井離鄉的人們記住的是大槐樹,是大槐樹上的老鵲窩。因此,大槐樹、老鵲窩就成了億萬移民后裔的“根”。
站在大槐樹下,我仿佛看到當年先祖拖兒帶女,眼含熱淚,一步一回頭離去的背影,心里感到一陣的酸楚。這時朋友“咔嚓”一聲,為我留下了和大槐樹的合影。為了不忘記自己的根,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在房前屋后種下槐樹,以此來懷念自己離開時的那個地方。
大槐樹遷移史,反映了歷史的變遷,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十屋九空的悲慘境地,長達五十年的遷移計劃,不可謂不宏大,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
散文《尋根之旅,洪洞大槐樹情思》選自馬西良散文集《眷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