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筆下這條相思成河的水路,就是隋唐時期著名的大運河。
詩中的汴水,就是流經宿遷市泗洪縣境內最早的大運河,現在泗洪老汴河。
(泗洪老汴河)
隋大業年間(608年),隋煬帝發動民夫百萬,開挖通濟渠,從古都長安一路東來,河長千余里,過宿州、經泗州穿城而過蜿蜒東流。江蘇省泗洪縣境內的老汴河河道即為當年通濟渠的一段。汴水晴波說的是古汴河的波光水影,其以泗洪縣青陽鎮一帶水闊而深,飛橋似長虹,依橋俯視,只見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游魚淺綠水,白帆點點晴,晚霞夕照,魚歌互答。
古老的汴河,在黃淮大地已存在1400多年。唐李益在詩中說“汴水東流無限春,風起楊花愁煞人。”指的就是汴河隋堤煙柳的旖旎風光。千里汴堤夾岸植柳,枝葉紛披,姿態婀娜,濃蔭遮地,似一片綠海。陽春時節,林堤中間桃紅杏白,競相爭輝,鳥雀爭鳴,蜂飛蝶舞,景色宜人。
第一條大運河航道——老汴河
這條隋唐大運河溝通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成為隋、唐時期南北運送漕糧的主要通道。然而,歲月的滄桑巨變,古老的汴河如今已失去了當年“官艫客躺滿淮汴”的繁忙景象,淹沒在歷史煙云中,只留下了斷斷續續的千里故道,至今僅有泗洪縣境內仍然保存著一段最為完好的隋、唐時期的古運河遺跡,即從青陽鎮至臨淮鎮,全長34.1公里,人們稱之為“老汴河”。這一宿遷大地上寶貴的文化遺存,見證了古運河千年的歷史。
(泗洪老汴河)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宋室南遷。高宗趙構逃至臨安,史稱南宋。建炎三年,為阻遏金兵繼續南侵,高宗命東京留守史杜充決開黃河,以水代兵,讓黃河水沿汴河東流,這次人為的黃河決口非但沒有能阻止住金人的南進,卻使汴河長期流淌著黃河之水,泥沙逐年沉積,河床越抬越高。南宋與金國長期對峙,戰爭連年不斷。金國人占據了北方,已經沒有利用汴水進行漕運的需求,汴河的治理疏浚自然停頓,以致汴河淤塞,有些地方河床高出陸地,枯水時干涸成路面。南宋乾道五年(1169)孝宗趙慎派樓鑰出使金國,坐船北行,途中到了汴河故道,汴水幾乎斷流,不得不棄舟騎馬北行。其北行目錄記下了當時的景況:“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淤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從宋代光宗紹熙五年(1194),黃河侵泗奪淮,到清代咸豐五年(1855),黃河故道北徙,這661年間,“黃河之水天上來”,素有“懸河”之稱的黃河數次決口,導致隋唐宋時期的老汴河在悄無聲息中消失了。
歷經朝代更迭,汴河隨之湮廢,這與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轉換有直接的關系。從元代起,其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改變了元以前由洛陽、開封利用汴河通漕的歷史。為了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元代開辟了新的京杭大運河航線,這條運河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航經過宿遷。其流經宿遷這段是以黃代運,也就是用黃河作運河航道。
第二條大運河航道——黃河故道
當時的漕運以北京為中心,由于北方長期戰亂,經濟凋敝,而南方地區則經濟繁榮,因此,“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抑給于江南”。元代的京杭運河,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開辟出來的。將隋唐宋時期的汴河走向,由兩個東西方向,改成一線直通南北方向,京杭運河的主線路與洛陽、開封汴河主渠道徹底分離。明代前期,黃河在古汴河故道南北遷徙不定,以高于運河水位的昭陽湖水源濟運。明建國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南糧北運任務繁重,尚書宋禮擴浚會通河,使運河全線暢通,但運河與黃河交叉,黃河每次決堤都影響運河的安全。隨著黃河河床淤高,淮河及沂、泗諸河壅阻,淮水潴積形成洪澤湖,沂、泗水潴積形成駱馬湖。因黃河侵泗奪淮,淮水、沂、泗水交襲泛濫,導致今宿遷境內,時年洪澇災害頻發,百姓田舍毀滅,時有“百里無煙”境況。
(歷史上黃河的改道情況)
在以黃代運的基礎上,明萬歷六年(1578),潘季訓總理河道事務,提出“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主持興修徐州至邳州、宿遷、桃園(今泗陽縣)到淮陰筑堤工程。與此同時,修筑洪澤湖大堤,蓄高淮水以敵黃水,以期將全淮之水迫經清口,會黃河入海。但終因淮不敵黃,黃淮并漲,造成西淹泗州皇陵,東決洪澤湖大堤。于是潘季訓主持在徐州至淮安段黃河上筑溢洪壩,并在宿遷境筑歸仁集至白洋河(今洋河鎮)的歸仁堤,逼睢水和邸家湖清水匯入黃河,借助沖刷宿遷以下黃河泥沙,又防止黃河水南瀉泗州,保證漕運在淮安至徐州段安全。
明末清初,社會動亂,水利失修,河道荒廢,特別是黃、淮、運交匯在一起,相互糾纏,形成十分復雜的局面。淮、沭、沂、泗諸河出路被堵,洪水橫流,田園村舍被洪水吞沒,“男婦漂沒,不可勝計”,給人民造成重大災難,也給初建的清王朝造成諸多困難。特別是每年要把江南財富運往北京,因運河堵塞,漕運成了大問題。為此康熙皇帝將河務、三藩、漕運列為三大國事,并且“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康熙十五年(1676),黃河在碭山以東兩岸決口數處,歸仁堤潰溢,清口淤為陸地,洪澤湖大堤決口30余處,淮水全入里運河,里下河地區變成澤國,運道淤塞,難以通航,形勢嚴重。康熙帝將瀆職的河道總督王光裕解任勘問,由安徽巡撫靳輔接任河道總督。靳輔受命河道總督后,深入實地勘察,總結前朝潘季訓等治水名家經驗。經過通盤考慮,提出“治河之道,必當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頭徹尾而合治之”的治河方略。以《經理河工八疏》上奏康熙,得以批準。靳輔治河11年,主要是堵決口、疏浚河道,“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為第一要義。開挖楊莊至海口河身,創筑云梯關以下束水堤,并在黃河南岸和洪澤湖大堤上建造分洪閘壩。
(今天的黃河故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輔主持開挖的皂河、支河、中河,即現在的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又稱中運河。
第三條大運河航道——中運河
挖皂河至窯灣接泇河的河道,再開挖皂河到支口到楊莊的中河,形成自微山以下到淮陰楊莊,至今仍用的中運河。中運河的形成,使漕運船只完全脫離了在黃河逆水行舟之苦,實現了黃河與運河徹底分開,提高了航運速度,保證了航運安全,結束了元明以來清口以北利用黃河通漕的歷史。基本形成今天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格局。
(中運河)
這項奠定今日京杭大運河走勢的最后一項大型工程,對清代漕運的暢通起了決定性作用,徹底改寫了大運河的歷史,使瀕臨湮廢的世界第一人工長河重新通航,為國家的南北漕運事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寫下了輝煌的歷史。
大運河宿遷段是整個大運河沿線治河咽喉、漕運轉軸。運河的溝通、融合,治河的堅韌、創新,在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宿遷運河精神和文化。千年的古運河流淌到今,留下大運河水道和水利、航運工程設施遺產、大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遺產、大運河相關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等諸多遺產,連綴成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現在宿遷市皂河龍王廟行宮和皂河至市區大王廟的中運河段已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上沿河而建的乾隆御碼頭、御馬路、大王廟、項王故里、宿預故城、桃園故城等20多個古建筑及古建筑群演繹了古運河畔的繁華,記錄了幾世的盛衰枯榮,展示著豐富多彩的民俗魅力。運河沿線的皂河、仰化、鄭樓,也已成為世界運河文化城市合作組織認可的歷史文化古鎮,一處處老宅、舊址,清晰地銘刻著歷史印記,訴說著大運河在古老歲月里的動人故事。
· 贈書活動 ·
轉發本文到朋友圈并獲10個贊,將截圖發至本公眾號后臺
將為您免費贈送《宿遷掌故》一本
活動截止時間為12月3日12:00
期待您的參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