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分布區,而崗上遺址作為大汶口文化最初的發現地,早在1952年就出土了同時期的彩陶片,當時一度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的遺物,最遺憾的是與文化命名失之交臂。從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分布區來看,早期以泰沂山系以西的汶、泗流域為中心,北至泰山以北,南抵蘇北黃河古道一線,東達黃海之濱,西臨魯西平原。中晚期向膠東半島、豫東、皖北地區擴展的情況。而崗上遺址的地理位置又比較優越,處在大汶口文化中心位置的核心區域。崗上遺址不負眾望,在2020年考古調查中,發現了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奠定了崗上遺址在魯中南核心區域的中心聚落地位,同時入選為“考古中國”重大考古項目,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發掘區。聚焦文明起源,崗上遺址用考古實物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和燦爛成就。
然而,在崗上遺址光鮮亮麗的背后,卻有著一段慘痛的血淚史。自發現以來沉默了近半個世紀的崗上遺址在2013年夏,遭到了不法分子的瘋狂盜掘。筆者回憶起當時和村民一起協助警方抓捕盜墓分子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滿目瘡痍的盜洞,遍布遺址核心區,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痛心疾首?,F如今還依稀記得當時被抓的有一個嘈著河南口音的蠻子,警方從其手中繳獲了半口袋玉片,后由公安機關移交到滕州市博物館。秋收時回填盜洞,筆者在出土玉片的盜洞旁撿拾到部分大塊彩陶片,“滕東雙鼓”和“鏤空彩陶豆”便是其修復所得。
滕州博物館崗上遺址出土玉器
滕東雙鼓
鏤空彩陶豆
據《從黃河流域出土鱷魚骨板管窺中華文明演進歷程》中描述,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出現了墓葬隨葬鼉鼓的現象,鼉鼓隨葬墓中做為身份地位的標志物,或許已成禮器,其中鼉鼓首先在海岱地區出現。1對鼉鼓的固定組合陳列于大型墓中的規制,表明此時的鼉鼓顯然已是禮樂器,且在使用中已形成了較為嚴格的規制,表明了禮樂制度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禮樂器及其組合一直延續傳至商周時期,成為身份高貴的王侯特有之器。從史前、夏、商、周中國早期文明逐漸形成并長足發展的進程看,華夏文明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即王權和禮制。其中禮制是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特質。
古代以禮樂治國,“禮”是維系國家和諧統一的根本,故“禮”引申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蹲髠鳌るL公十一年》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禮記·曲禮上》載:“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薄稘h書·公孫弘傳》載:“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行禮必有儀式,故“禮”引申指敬意或隆重而舉行的儀式。
甲骨文“禮”
古代行禮時多以玉及鼓,擊鼓奉玉成禮。《論語·陽貨》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體現出玉帛、鐘鼓為古代禮儀活動的代表物。崗上遺址核心區出土玉、鼓、豆的組合,已經具備了禮的特質。故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崗上遺址這片沃土就產生并孕育了禮的雛形,為后世禮樂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