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出了教育的真諦!
現在的教育十分的急功近利,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勝人一籌。而這“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的衡量標志,卻又是十分簡單的看得到的分數和名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背唐詩、學鋼琴、練書法。家長和老師都在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著學生,希望學生成為自己理想的作品。最后歸結為一個共同的要求:讀書成績好,各門功課最好滿分,能在比賽中拿名次。這就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如同一個合格的工業產品。可這樣的產品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
只有把教育當作農業,我們才能把每一個孩子當作每一粒還沒有發芽的種子,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讓這顆種子慢慢發芽、漸漸長高、靜靜開花,悄悄結果……
學校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我們應該給孩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4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發明了“班級授課制”,奠定了我們今天教育的模式。當時他的目的是為了讓大部分窮人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三五十個孩子在同一個班里,只需較少的老師就能解決孩子的讀書問題,為普及大眾教育提供了可能。
然而400多年過去了,我們現在還是傳承著這種模式,而且還變本加厲地強化起來。我們要求學生統一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學什么,不應該學什么;應該說什么,不應該說什么……一切細節、全部的運作方式,都是讓孩子們無條件服從,我們按照我們成人的要求去改造學生,用我們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學生。
我們不難發現,在相當多的學校里,孩子們并沒有感覺到愉悅和幸福,他們學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厭學。孩子們喜歡求知但不喜歡去學校,喜歡讀書但不喜歡上語文課,喜歡探索科學奧秘但不喜歡學數理化,喜歡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我們的學校到底怎么了?
班級授課制從我們的師資現狀、教育經費等方面看,一時還不能改變。于是我們只能改變學校,讓孩子們喜歡自己的學校和班級,喜歡自己的老師和同學。
怎樣的學校才是讓孩子喜歡的學校呢?
一所孩子們喜歡的學校首先是一所有生氣、能包容的學校。學生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生活,雖然有許多規章制度的約束,但內心是自由和安寧的,這所學校應該能滿足孩子的好奇,他可以為孩子今后的發展提供各種可能。這所學校也應該是平和的,沒有一曝十寒的活動,沒有突擊性的任務。這所學校的應該充滿活力,他能給孩子激情,讓孩子自由徜徉其中。
這所學校應該有良好的體育藝術氛圍。我們外出看自然風光,最喜歡看的是青山和綠水。紹興俗話就說過“有山無水干巴巴,有水無山空蕩蕩” ,有山有水,風景才是完整的。學校的體育和藝術就是學校風景中的“山”和“水”。重視體育和藝術教育,讓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會欣賞藝術,為孩子今后具有良好的氣質打下一定的基礎。
這所學校應該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在這所學校里,沒有廠長、沒有經理、沒有百萬富翁、領導政府官員……有的只是“家長”。老師對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看待,無論他的家庭條件如何,父母地位如何,學業成績好差,個性特長迥異。
這所學校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不會犯錯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孩子,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是可怕的,這個孩子肯定不會探索,沒有好奇,不會動手,沒有激情。
……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畢業,盡管他的學科成績不是很好,或者他并不出眾。只要他到六年級時還是喜歡我們的學校,每天開開心心地到學校來,喜歡和老師打招呼,喜歡和同學在一起。那么我可以說,這所學校肯定是孩子喜歡的學校。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所學校。
如果說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那么教師就是耕耘這塊土地的農民。
農民種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守望。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播下了一粒種子。農民要給這顆種子適當的水份,一定的養料,合適的陽光。怎么發芽,怎樣破土而出,怎么長高都是種子自己的事。這是一個漫長等待的過程,如果農民違反規律,希望這個種子盡快長高,只有“拔苗助長”了。
教育孩子同樣需要學會守望。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平緩而漸進的過程,我們教師要用責任心去保護他,用愛心去溫暖他,用知識去澆灌他,然后就看著他慢慢懂事起來,成長起來。
農民需要經常給作物除草,要給作物修枝。教師同樣要經常給孩子講理,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引領孩子成長的道路。
我們經常把孩子比作“花朵”,而我認為,小學生不應該是盛開的花朵,而應該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他積蓄力量,積累養份,孕育美麗。等他步入青年的時候,才是該盛開花朵的時候。如果我們逼著孩子在小學時就成為花朵,到最后就可能只會是提前凋零而無法結果。
農民種的作物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都有每一種的耕作方法。教師麾下的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個性和特點,需要因人制宜地進行教育引導。
如此看來,學校教育和農民種田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難怪葉老先生要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了。只是我們每一位“農民”都要知道每種作物的耕作之法,讓每一顆種子都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