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廣大家長對教育參與的積極性高漲,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錯位、越位與不到位。以致造成,盡管現(xiàn)在家庭的生活空間愈來愈大,但孩子發(fā)展空間卻愈來愈小,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愈來愈高,但孩子學習的動力卻愈來愈小。
一、錯位與越位
許多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里是學習,利用雙休日讓孩子去補習,去學電腦、學彈鋼琴是學習,卻忽略孩子最重要的第一個學習場所——家庭。
這樣的結(jié)果是,孩子的學習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只要分數(shù),只要名次,卻缺乏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家庭教育的職能被異化,家庭教育成了家庭教師的代名詞。孩子本該在家庭中學習的生活能力和做人基本規(guī)范被家長疏忽了,被放棄了。
有些學校老師把每日檢查作業(yè),并在上面簽名的任務(wù)強加于家長,使家長充當監(jiān)督孩子學習的“警察”,使回家作業(yè)成了學生與家長的共同作業(yè),使孩子的學習自主性日漸衰退。
學校以素質(zhì)教育為出發(fā)點,在學校里開設(shè)勞動課,在課堂里教學生包餛飩、疊被子、擦皮鞋……似乎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恰恰反映了學校教育的錯位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筆者認為:要解決孩子不愿學習的問題,是要建立正向的溝通渠道,讓孩子在親子互動中學會學習,而不是只允許培養(yǎng)有耳無嘴的孩子。
二、不到位
學校加強德育,重視行為規(guī)范,無可非議,然而,德育的根在哪里?在家庭。家長平時在家庭的一言一語無不是德育的語言,家長在家庭中的一舉一動,無不是德育的行為。每個學生的行為舉止,無不可以從家長身上找到影子??梢赃@么說:問題在學生身上,根子在家庭。因為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人格發(fā)展影響極大。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家長的語言和行為本身便是一種文化,塑造著孩子的行為模式與生活目標,并提供新生代的社會化基礎(chǔ)。如果家長崇尚知識,自主學習,經(jīng)??磿x報,自我改變,自我完善,那么家長的行為可以縮短孩子與書本的距離。
三、定位
家庭教育應(yīng)該得到正確定位。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傳統(tǒng)觀念認為,也許就是父母教,孩子學。在父母的眼睛里,孩子也許只長耳朵不長嘴巴,只有聽話的權(quán)利,沒有共同討論的自由。
但今天,如果沒有家庭學習,怎么會有正確的家庭教育?因為今天的家庭教育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家長不僅僅是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前家長對學習的投入存在著: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輕自我發(fā)展的投入;重物質(zhì)投入,輕情感支持;重金錢投入,輕共同時間配置,可以這么說:家庭中沒有親子溝通與交流,家庭教育也便失去了有效的載體。
因此,家庭教育只有順應(yīng)時代潮流,不斷轉(zhuǎn)變觀念,改變教育行為,才是當務(wù)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