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這四者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知,即道德認識,使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也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情,即道德情感,使人們對社會道德思想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使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為,使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是人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外部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道德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應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我認為,實際的教育過程不會完全遵循知、情、意、行的過程,從邏輯上講始于知,一定的情感、意志、行動總依賴于一定的認知,但在德育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從情感上總結出相應的知識,也可能從行動中感念情感與認知,并且在行動中我們還需要提升認知、體驗情感、增強意志,上升我們的道德境界。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會有多種開端,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后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因此,從結果上看,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可以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來衡量,思考如何從知、情、意、行的關系中把握德育的發展就抓住了核心。